2006中國(
無錫)跨國采購洽談會11月2日落下帷幕。期間,記者親自體驗到中國紡織企業那種不出國門就能接到國際訂單的“坐享其成”的快樂。
跨國采購帶來觀念的轉變
紡織品跨國采購這個名詞是伴隨著配額取消而誕生的。過去由外貿公司拉訂單,找工廠加工,然后交貨,工廠從中賺加工錢,外貿公司賺價差,這樣的紡織服裝貿易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十年。取消配額后,減少了中介環節。以零售商、批發商和貿易公司所掌握的市場需求,提出對商品樣式、質量、標準方面的要求,然后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好的生產者或者供應商,最后銷售到全球市場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著名零售企業的全球采購網絡正在加速向中國市場延伸。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跨國采購給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實惠,而且帶來了觀念的轉變。企業非常希望開辟一條更為寬闊的銷售渠道和一個更為寬廣的生存空間,但又苦于無處尋覓。在這種情況下,勢必需要有人來搭建一座通向國際市場的橋梁和一個國內企業與國際同行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幫助企業盡快走出去,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尋求商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次參會的越南采購商全部是首次來中國,第一次接觸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以往他們更多面對的是外貿公司和中間商。通過幾天的接觸,他們認為中國產品物美價廉,紛紛與十幾個中國企業產生了合作意向。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曾來中國調查,認為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具備生產各類品質、各種檔次產品的競爭力。歐美紡織品采購商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加工纖維最多的國家,中國紡織工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條,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正在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豐富的纖維資源和不斷提高的加工水平,為紡織服裝的全球化采購提供異常堅實的基礎。
上海一家服飾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洽談會上能發現很多國際信息和商機。以前他們過于注重開發歐美市場,而這次洽談會讓他們又找到了開拓亞洲市場的新靈感。今后會適當的把產品市場向亞洲轉移。
我國紡織業的弱勢
面對紅火的洽談會,記者也看到了我國紡織業在跨國采購中的弱勢。
洽談會上很多知名的實力派企業顯得很活躍,而那些中小企業的展臺略顯冷清。美國設計師溫斯頓告訴記者,中國的供貨商要應對歐洲不斷變化的消費模式。現在歐洲的消費者更加注重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而不像以前那樣關注細節,奢侈服裝的購買只達到1%~1.5%。現在歐洲的采購商在采購過程中,希望能實現規模采購,即供貨商越少越好。以服裝生產企業為例,出口額要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才可支持向沃爾瑪這樣的大集團的跨國采購。而由于目前中國的紡織業投資過熱,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生產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產品價格優勢,也會逐漸削弱,同時,可能會出現國內紡織企業間通過壓價等方式的惡性競爭。
另外,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產品開發模式落后,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開發能力不強。供貨商沒有能力根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買家需求作市場預測,只能根據中間商提供的信息進行打樣和模仿。采購商是不會采購款式雷同、陳舊的產品。
品牌缺乏競爭力也讓中國紡織品在跨采中顯得底氣不足。由于長期依賴價格優勢,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形成數量增長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過10%,缺乏品牌競爭力,導致我國紡織品難以進入國際中高檔市場。在國際紡織供應鏈中,逐漸成為各種國際品牌服裝的生產供應基地,在國際貿易中賺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環節的微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