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物流業的開拓進取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中國鐵路物流運輸的發展就是為這活力提速的時代快車,而中鐵行包
快遞有限責任公司的奮進就是這新時速的強勁助力。
作為鐵道部直屬專業運輸企業,中鐵行包已擁有2211輛鐵路行李車、18萬平方米倉儲庫房、5萬多平方米營業場地、2萬多平方米營業大廳、700多輛裝卸叉車和牽引車、7000多輛運輸拖車和1000多輛物流配送汽車。公司在全國62個主要城市設置68個營業部,擁有7萬公里鐵路干線的運輸網絡和郵政7萬多個網點,實現了“三網合一”的運輸模式,將鐵路干線運輸優勢與郵政區域配送優勢整合,形成一個覆蓋全國、連接主要城市的運輸配送體系,通過提供國內城際鐵路運輸服務,倉儲、包裝、裝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咨詢一體化的全程快捷物流服務,為社會不斷增長的物流需求提供多方位的支持。2004年全年,公司累計完成行包發送量206.95萬噸,完成行包運輸收入20.8億元。
實行流程再造,實現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公司遵循專業化管理原則,建立公司、分公司、營業部垂直管理體系;按照產業鏈關系,建立公司與相關子公司相互連接的管理體系,各鐵路局所屬的68個車站行包房成為公司的營業部,通過“干線”構架“網點”,實現行包運輸專業化管理,向現代
物流企業邁進。
公司建立起資源配置的新機制,統一資源調配、統一調度指揮、統一專業管理、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信息版本、統一業務流程、統一經營范圍、統一考核評價體系,使基地、分撥中心、營業部行裝一體化、站車一體化,從而打破了地域差異、條塊分割、管理分散的格局,使公司成為對客戶負責的一個完整的責任主體。公司通過流程再造,實現了與客戶零距離服務。承運由過去的5個環節減少到3個環節,即:填單、搬運(稱重和安檢一體)、交付。客戶承運貨物也從過去的至少20分鐘減少到5分鐘,貨物的交付服務時間也大大縮短,換票時間由過去的5分鐘縮短為1分鐘,取貨時間由過去的20至30分鐘縮短為15分鐘。客戶可以通過包裹票原件、復印件、印章、密碼等方式領取貨物,更可以通過專車配送到客戶手中。新流程實現了行包全程跟蹤,客戶可通過公司網站,隨時查詢行包的狀態和位置,實現了全過程的清晰運輸。
建立起強強聯合的物流發展戰略。中鐵行包以股份制形式集結鐵路行包運輸行業的資源優勢,成為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通過重組、兼并、融資等方式維護國有資產的完整性;與民營企業聯合組建中鐵吉盛物流基地有限公司,實現鐵路運輸企業向物流企業的戰略轉變;與郵政實現戰略合作,成立新時速運遞有限責任公司,由此帶來鐵路營運模式和郵政網絡布局的根本變化。
中鐵行包快遞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新時速運遞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海鋒說;“通過合作,充分利用鐵路與郵政的既有資源為客戶服務,降低了郵政長途運輸高成本,使其通過利用鐵路干線資源實現了自身的生產力布局調整;形成了鐵路干線運輸與郵政區域運輸的有機結合,加快了行包、郵件的投遞速度,降低了郵政流通成本,使郵政網絡布局和運力安排更加合理。”
新時速公司的成立,體現了鐵路跨越式發展思路的嶄新理念和恢宏氣勢。5趟行郵專列未發生一起破封事故,IBM、西門子、安利、長虹、海爾等知名企業主動上門洽談產品運輸外包意向。強強聯合不僅改善了鐵路的社會形象,也提高了鐵路參與未來國際競爭的能力。
建立起服務于物流市場的行包運輸品牌。中鐵行包通過打造運輸品牌,加速了物流發展的進程,實現了產品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
在打造行郵專列這一全新貨運品牌的過程中,鐵郵雙方共同斥巨資制造行郵列車,同舟共濟開發市場。新時速公司采取了公開招標的方式,凈資產6億元、年營業收入達20億元的廣東民營企業遠成集團公司成為新時速公司的合作伙伴。繼遠成之后,寶供物流企業集團通過投標取得了
廣州至
上海快速行郵專列的經營權。鐵路通過新時速公司成功地融入現代物流,為實現高起點的自我發展奠定了基礎。
行郵專列具有快、大、新的優勢。每趟行郵專列由18輛車組成,僅在列車兩端設立乘務室,使每兩節車廂的容積從110立方米增加到160立方米,載重從17.7噸增加到23噸,單程運力可達2800多立方米、410多噸。行郵專列的貨源結構和服務對象新,定位于高附加值產品,為京、滬、穗、哈、烏5大城市及輻射區域的大型物流企業、制造企業、零售企業提供長距離、大批量、全天候的直達快速運輸服務、區域接取送達服務和全程物流服務。至2004年12月31日,3對特快行郵專列已安全行駛了4445萬公里,裝載總量達31.5462萬噸,累計為鐵路創收21830萬元,其中6月至12月的裝載量以每月平均6.47%的速度遞增。
建立起現代物流企業的管理體系。中鐵行包把體制創新、管理創新作為企業的立足之本,搭建起公司責任體系,使公司迅速進入了現代化管理流程。
在制度建設過程中,中鐵行包追求科學性、合理性和民主性,明確公司每一個職工的責任。
公司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決策框架,即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班子。同時,公司的股權、產權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公司重大決策需按照程序、權限和責任分別通過總經理辦公會、黨政聯席會、董事會、股東會審議通過后方可執行。公司按照層級管理的要求,建立了“總分制”管理體系;按照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思想,形成以業務鏈、產業鏈為軸心的“母子制”管理新模式;按照物流市場的拓展、做強企業的目標,推行了新型的崗位管理體系;按照系統管理的特點,成立專業隊伍,建立各種制度與體系。中鐵行包在建立現代企業的過程中,解決了決策體系問題,解決了專業負責的問題,提高了專業化管理水平,從而構成了三維的、高效運營的管理體系。
建立大格局下的規模化的現代物流基地。物流基地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綜合服務功能的物流集結點,是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新興物流集疏方式。中鐵行包清醒地認識到,制約我國物流業蓬勃發展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物流網絡建設上存在著不平衡、不發達,特別是鐵路運輸在硬件的投入上偏重于線的建設,而忽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設。因此,中鐵行包決策層很快達成了共識:用現代物流的理念進行統籌規劃,按照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和統一化的要求,建成集倉儲、包裝、加工、分撥、裝卸、運輸、配送、信息及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為貨物運輸提供綜合服務的平臺。
中鐵行包推出了基地建設的五項要求:符合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總體思路的要求;符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技術政策》的要求;符合全路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配置資源和盤活存量資產的要求;符合鐵路快速擴充運輸能力和快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的要求;符合行包運輸、物流市場和高端客戶對快捷貨運產品的要求。
公司通過土地資產劃轉、貨場租賃使用、聯建聯營以及支付作業費用等形式,解決了基地選址、建設和合作經營等問題,并形成了未來鐵路行包運輸的發展思路:建立專業化的行包基地和分撥中心,開行基地間的快速行郵專列,形成行包基地與主要行包辦理站間的互補作業,解決中轉“瓶頸”制約,構筑行包基地、分撥中心及結點站間作業互補、運輸互聯、信息互通的行包貨物快捷運輸網絡。2004年5月18日,
北京、上海、廣州、
哈爾濱和
烏魯木齊5個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04年底,往返于5個基地間的5對行郵專列完成運輸收入3.38億元,占中鐵行包年運輸收入的16%。
物流基地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效益的增長。到2010年,中鐵行包將在全國建成12個行包基地,20余個分撥中心,覆蓋400多個城市的經營網絡,開行40余對行包(行郵)專列,形成南北、東西“三縱四橫”的行包快捷貨運大通道,力爭實現行李車靜載重8噸,年運輸收入達到80億元至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