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深水港一期成熟運營,預計今年吞吐量可達300萬標準箱;擁有4個深水泊位的洋山港二期已初具規模,年底將建成投產;今年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2100萬標準箱……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邁入了功能建設的全新發展階段,目標直指“完善功能,協調發展”。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200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高級論壇上獲悉的。
國家作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部署已有10年,從起步到發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洋山港一期和洋山保稅港區同步啟動,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去年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8月底,洋山港一期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184萬標準箱,并創下30萬標準箱的單月最高紀錄。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地區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培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憑借上海港及周邊諸港的吞吐能力和規模,有人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已經形成。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只是從量上來衡量,而按世界上已建成的國際航運中心標準看,我們的核心問題還沒有突破——那就是功能建設。
按照全球物流發展的要求,港口功能將從單一功能,向全球綜合物流網絡的“神經節點”功能轉化,成為城市功能的組成部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定位為第三代國際航運中心,目前已進入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向基礎設施和功能建設共同推動轉變的新階段。到2010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3000萬標準箱,力爭成為世界集裝箱第一大港。為實現2010年初步建成、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必須大力發展資源配置功能,緊緊圍繞集散功能、服務功能、產業功能、管理功能展開。
為尋找自身的差距,今年上海港加緊開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戰略研究。許培星指出,一方面,上海港有著地理位置優越、腹地廣闊、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增長迅速、國際國內航線高度密集等優勢;另一方面,我們的“軟環境”與國際航運中心相比還有差距,港口集疏運結構不合理、國際集裝箱中轉量不高、物流業未形成規模、港口綜合商務成本相對偏高等。
未來5至15年,是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建設的關鍵期。據了解,在推進集裝箱樞紐港功能建設方面,將完善至洋山內支線外貿貨物出口退稅。爭取在洋山保稅港“進港退稅”的基礎上,針對內支線貨物實行“離港退稅”政策。加快形成現代物流中心,增強港口和航運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推進航運服務功能,建議盡快在洋山港區試行國際船舶特殊登記制度,放寬準入條件,吸引境外航運企業向上海聚集,加快臨港新城和北外灘等航運CBD建設,扶植航運經紀業發展,開發航運指數期貨交易等。
據悉,近期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正抓緊研究在洋山港設立“第二船籍港”和啟運港退稅等政策,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契機,拓展洋山保稅港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