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真是養不起貨車了。”22日,個體車主孫老板向記者訴苦。眼下,走“市場化”道路的貨運行業正處在規范前的“陣痛”中,隨著全國范圍的油價上漲和治理超限超載,有個體車主甚至語出驚人———“搞個體貨運,不超載就賠錢!”真相確實如此嗎?記者就此對貨運市場展開了采訪。
利潤越來越薄 誰也不敢加價
在珠璣貨運市場的孫老板養著三輛大、小貨車,他說:“10年前,柴油每升不過1塊多錢,而今已漲到每升4塊多,運價卻一直漲不上去!”掛靠在市區某汽運公司劉經理也認為,油價上漲是這個行業利潤微薄的主要原因。
福海物流的蔣女士則明明白白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以時下“
煙臺-
青島”線的運價為例,每噸普通散貨運價一般為65元左右,用核載26噸的斯太爾車運送,運費為1690元。其中,公路收費站5個,每個每次收費50元,這樣來回行程的過路過橋費耗去了500元。目前的汽油價格為4.70元/升,來回路程約500公里,燃油費約900元。再加上司機的工資(一般每天60元)、養路費等費用,車主的利潤就不過運費的10%了。
芝罘屯貨運車主劉先生坦言:“相比10年前,運費價格的確上漲了不少。”但他同時說,運費的增長遠遠比不上貨運成本的增長,尤其是現在連油源都緊張,一次只能加100元的柴油。劉先生無奈地說,就是這樣,車主誰也不敢提價,因為市場競爭激烈、缺乏價格規范,你不運別人也會搶著運。
各種歪招頻出 帶來負面效應
面對成本與利潤倒掛的現狀,不少貨運車主在壓力之下想出各種“歪招”。如:一是到外省注冊車牌;二是用套牌車、報廢車營運;三是伺機超限超載;四是壓縮人工成本。
“外籍車”繳納的稅規費比本地車少,成本低,贏得了價格優勢。如:安徽籍車,全年養路費若一次性繳納,只按10個月計征,每月160元/噸,而山東每年則要多繳數千元。
還有的車主則冒著被罰的風險超載運輸,“寧肯被罰也要超載”的做法固然偏激,但卻道出了在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下,一些車主的焦灼心態。至于人工費,正常情況一輛大貨一般配備兩到三名司機,如今不少車只配備一名司機。這造成司機疲勞駕駛,事故頻發。
車主紛紛退市 貨運路在何方
有業內人士稱,貨運業如果沒有20%以上的利潤,考慮到運輸風險等問題,便必須另謀生路了。
記者了解到,如果個體貨運車主活不多可以報停車輛,但卻要受到報停時間的限制。不少車主只能硬著頭皮營生,一些經不起折騰、勢單力薄的個體車主開始“賣車”退市。這從報紙上和二手車市場眾多的“賣車信息”中便可得到證明。
目前,僅芝罘區就有貨運車3萬多輛,從1萬余名車主登記中可以分析出,多數貨運車是傳統的“一家一車”模式。在貨運市場培育之初,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個體貨運風光一時。而今,在港城物流業日漸興起的時刻,貨運業非但沒有崛起做大,反而面臨“生死劫”。
貨運業路在何方,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