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DHL
快遞公司大舉進入美國市場兩年之際,旗下坐落于西雅圖的安邦快遞(AirborneExpress)收益已達10億美元。DHL快遞業務總量至今已占有全美 6 %的市場份額。
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UPS 在美國國內包裹快遞市場的老大地位穩如磐石,Colography Group 統計,UPS包攬了70磅以下包裹快遞業務的50 .8 % 的市場份額;
FedEx和美國郵政也在與之爭奪市場,分別占 21% 和 20.3 %。
顯而易見,D H L 快遞準備不惜代價打贏美國本土的包裹快遞之戰,吸取 2004年失敗的教訓2005年卷土重來。但令托運人感興趣的是:僅僅憑借巨額投資和隨處可見的廣告造勢,DHL快遞就可打入對手早已占領的市場嗎?這個外來者對價格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全新的戰略指導
DHL快遞的控股公司——德國郵政世界網絡(Deutsche Post
World Net(DPWN)),是一家覆蓋了德國的郵政、快遞和物流的運輸業巨頭,年收入達 450億美元。德國郵政世界網絡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收購安邦快遞的頭幾 年,敦豪快遞的簡稱DHL常被人們曲解為“的確賠錢”。
日前DHL快遞的首席執行官Mullen表示,2006年第四季度以前,DHL在美國的業務都不準備盈利。面對如此巨大的虧損,DHL快遞的競爭戰略是:占領市場在先,賺錢盈利在后。
澳大利亞人Mullen,早年曾負責DHL快遞亞洲業務。他不希望在美國承運商身上費盡心機,通過完善美國本土市場來盈利。相反,要依靠 D H L 快遞既有的全球網絡,全力以赴為全球以及本地托運人打造“一站式”托運服務。而對于本土快遞,DHL快遞無論如何都不會去追求每磅包裹托運的盈利。
最近在紐約舉行了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全球運輸會議。
Mullen在會上說道:“我們并不是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是要實現更多的價值。”
保證貨物運送的正點率是承運人之間競爭的籌碼。運輸部門主管 Bake r 透露,DHL快遞正在惠靈頓、俄亥俄等地建設新型的分撥中心,以擴展其在當地的業務。與此同時,還將在南加利福尼亞增設空中和地面設施,出奇制勝地在將服務區域擴展到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Allentown。并且,通過整合一些獨立承運商現有的網絡資源,DHL快遞的服務范圍已經可以覆蓋美國所有的郵政區。
不打價格戰
Broughton 堅信服務質量永遠不得忽視。在運輸領域有一條公理:價格只是敲門磚,服務才能讓公司立于不敗之地。這條公理在包裹托運和航空貨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就是說,倘若想挑起價格戰,最終的勝利還必須有優質的服務作支撐。
同時,一些專家也不相信DHL快遞會打響價格戰。Colography
Group 董事長Scherck 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認為目前的價格是合理的,區分度不大。
此外,這一行業的利潤已經相當微薄,沒有哪個公司能夠承受得起價格戰的折騰。Scherck's 對此作了分析:市場對承運商的價格管制極為嚴格,除燃油加價外,不允許任何理由漲價。2004年陸地包裹運輸價格的增長率僅為1.9 % 。燃油加價為包裹承運商帶來了3.4%的收入增長,然而如果考慮2004年2 .7% 的通貨膨脹,那么四大包裹運輸公司的凈收益增長率就只有可憐的 0.7% 了。更為嚴重的是這已經是凈收益增長率滑坡的第三個年頭了,從2002年的1.9% 開始,到2003年的1.6%,接下來就是2004年的0.7%。
然而事實上,Tranzact Tech-nologies 運輸公司的董事長 Regan指出,對于托運人來說最關注無疑還是價格的變化。但就如其他幾大競爭對手,DHL 不主動打價格戰即使是燃油附加費引起上漲,幅度
也是最小的。從2005年 11月開始四大快遞巨頭再次調高燃油附加費
0.5至3個百分點,其中漲幅最小的是DHL ,僅從10月份的12 % 調至12.5%。
繼續服務 + 捕捉機遇
也許,幾家最大型的包裹承運公司不會卷入價格大戰,但是其他的戰場依舊激烈。UPS 、FedEx以及 DHL快遞三家公司無不希望從國內和國際服務市場中擴展自身的業務。UPS公司發言人Rosenberg 女士表示,競爭只會讓 U P S 更加優秀。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價格上,顧客們有各種各
樣的需求,價格僅僅是一個方面。
通常,我們從顧客那里聽到的都是:你們有其他增值服務嗎?你們打算用何種技術解決某方案呢?Jindel 認為,同樣的策略對國際實力雄厚的DHL快遞極為有利。作為歐洲和亞洲最大的包裹運輸公司,DHL快遞在世界各地
擁有更多的設施、更豐富的經驗。并且在非洲等不發達地區,也已具備相對廣泛的網絡和可靠的服務。
誠然,北美市場是德國郵政在環球快遞統治中的一塊軟肋,DHL快遞仍需不斷開拓壯大北美市場。但是,據專家分析,真正的戰場還是在海外。Jindel 明確表示:DHL快遞不想成為北美的另一個UPS 或是 FedEx,我們各有各的市場。其實,最大的機遇來自于海外。我們可不想光顧著搶別人的生意,到頭來才發現,那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