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更應注重公司治理
2007-11-15 1:3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并形成規模不小的上市公司“板塊”。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這是好事,無論對市場而言還是對公司,都將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在看到這一進步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們呼吁外部政策環境更加寬松的同時,民企本身也要積極調整,從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對自身加以改良,以適應資本市場的要求。
民企上市,發生了“公眾化”的轉變,就應該意識到,一旦企業實施IPO進行了公開上市,那就要承擔起一個上市公司的基本責任。
目前,公司治理已經成為關系到上市公司業績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在目前股市掛牌的民企性質的公司達到400多家,在中小板企業中,民營成分占了絕大多數,加強這些企業的公司治理,不僅對監管機構,而且對廣大投資者和民企的發展至關重要。上市的民營企業存在許多令人關注的現象,例如股權結構上的一股獨大與家族控股;上市途徑選擇中,買殼上市占了相當比重;內部控制權方面往往體現為股東層與經理層合一等。
國內著名的公司治理專家李維安擔綱領導的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編制的公司治理指數顯示,家族企業在控股股東行為上優于國有企業,結論是民企公司的資產大多為家族所有,較少出現利用關聯交易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況。根據他的研究,目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濫用“關聯交易”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已經成為上市公司治理面臨的首要問題。由此可見,民營上市公司的發展是有利于證券市場健康的。
顧雛軍被捕了,格林柯爾系就開始分崩離析,唐萬新“進去”了,德隆系轟然坍塌,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家長(族)式管理文化下,即使公司從外型上完成了上市公司的基本架構,但其實質卻沒有完成必要的內部治理結構。
從德隆到格林柯爾等坍塌的民營企業,反映的另一個共性問題是,民營企業除了企業領袖以外,并沒有更高層級的合法或者核心的管理人。所以,當這些民營企業遇到外部沖擊的時候,企業就會自然解體或者難以為繼。在市場環境變化頻率很高的情況下,企業和企業領袖出現危機不可避免,如果企業領袖對企業的影響處于絕對控制的局面,或者企業實質上是家族或者類家族式管理,企業應當制定一個企業領袖突然失去自由或者不能履行企業領袖職責的財產托管機制,當危機出現時,這個機制能夠自動啟動財產信托管理程序,這個程序應當足以有權為了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而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公司治理結構既是老生常談,又是常談常新。民營上市公司的規模日益擴大使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只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民營化趨勢發展迅速的今天,證券市場才能獲得一個穩定健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