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福的標準插座
2007-3-12 15: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德爾福的標準插座
如何成為別人的供應商,以及如何為自己選擇供應商,這兩個供應鏈生存的核心課題,每天都在德爾福的標準插座上不停地串聯和轉換
溫越嶺
一兩年前,全球采購離中國企業似乎還遙不可及。而現在,國內幾乎所有汽車零配件廠商都在爭取被納入跨國公司的供應鏈系統。而德爾福,就是這樣一個主要插座。
對福特和通用汽車,德爾福是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而對國內不少零部件企業,德爾福則是一個主要買主,是它們進入世界級供應鏈條的關鍵接口。
怎樣才能成為供應商的供應商
從2002年起,通用汽車和福特一直在敦促其一級零部件供應商,要么到中國投資生產,要么從中國直接采購。為此,眾多整車制造商、一級供應商和售后市場的流通巨頭都在積極制訂中國采購的戰略和實施方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零部件企業已近500家,國際著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幾乎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
越來越多的汽車零部件跨國集團選擇在中國建立其亞太地區總部,國內汽車零配件企業無疑要面對國外同行越來越大的壓力。
目前,德爾福在中國的投資已超過4億美元,分別在北京、上海、長春開設了代表處,在全國設有十多家合資和獨資企業、一個技術中心和一家培訓中心。蔣健不同意媒體把德爾福看作是“外國公司”,與“國內”汽車零配件企業區別對待。 “我們在中國做久了,不也就是中國公司了么?”
但他同時也指出,國內“完全本土”的汽車零配件企業與國際背景大企業之間確實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大公司每兩三年就要推出新車型,這就對零配件供應商提出了挑戰。擁有全球性的技術、全球性的資源才有可能適應這樣的發展變化。”
“但是他們可以做我們的二級供應商。”蔣健說,德爾福在內地已經有100多家零配件二級供應商,“(本土企業)產品價格還可以,質量也在逐步提高,特別是金屬鑄件、軸承等產品。”
要成為德爾福的供應商,要求可不低。
質量方面,德爾福對供貨商的最低要求是通過ISO9001:2000質量認證,“如果通過了TS16949:2002質量認證則更好”。
運送要達到世界水平。“我們希望供應商運送方式是,交至承運人(指定地點) (FCA)或交至德爾福工廠(TTOP)”。無論何時,出現問題以后,要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案,要有“追求零缺陷”的態度和做法。“我們還要求供應商事故發生率為零、生產過程沒有中斷。新產品投放市場過程中沒有缺陷。而且企業的最高領導層要特別重視質量,并參與有關管理措施的具體實施。”
德爾福要求用應商協同工作,以尋求解決方案,并具備用英語通暢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供應商應早期介入產品研制過程(PDP),并共同研究技術發展道路和方向。德爾福還要求供貨商每年積極降低成本,注重價值鏈的核心競爭力,符合MNS2 支付條款(即在每個月的第2天讓德爾福收到賬單),并希望簽訂長期和終身的合同。
德爾福“處方”
在全球市場上,國內汽車零配件企業一直先天不足。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被普遍認為是制約他們發展的主要因素。蔣健說,與國際有實力的集團合作,共享資源,應該是本土企業發展出路之一。“德爾福在中國一年里投資16億,一般的本土企業很難做到這樣。”
據了解,近年來眾多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都在充分利用國際資源。2001年,民營企業浙江萬向集團成功收購美國上市企業UAI公司,開創了我國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一汽汽車研究所與德國FEV公司合作開發出CA6DE系列柴油機,使中國汽車工業柴油機有了新突破。中國藍星總公司與韓國阿波羅合資建立了現代化的汽車塑料零部件企業,雙方共投資1.7億元人民幣。
蔣健認為,技術問題是制約國內汽車零配件企業與跨國公司充分合作的瓶頸。在汽車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相當的開發能力,而許多汽車關鍵零部件還只是外國產品的仿制,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汽車發動機行業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在20年以上。
蔣健說:“國內企業在這方面應該大力投資,滿足今后市場的需要。人們普遍認為,資金不足問題制約著大部分國內汽車零配件企業的技術研發,但重要的是企業應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
上海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汽車空調廠與德爾福合資組建的國內最大的汽車空調系統開發制造商,也是德爾福在內地唯一占少數股份的合資企業。蔣健介紹說,合資以前,上海汽車空調廠就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合資以后該公司繼續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雖然公司領導的辦公室還很破舊,但研發用的風洞不比德爾福在北美的設備差。”
背景資料:麥肯錫視點
在國際汽車零部件市場,跟隨汽車制造商的指揮棒旋轉,已經成為零部件供應商唯一的追求。過去10年,汽車制造商不遺余力地提高采購效率,這種做法很快在國際汽車零部件市場形成潮流,很多零部件供應商專門為此改進了組織結構。但2003年初麥肯錫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做的調查顯示,汽車零部件市場存在很大隱憂。
絕大部分采購經理津津樂道大批量集體采購,因為這樣可以獲得相對較低的折扣,這也就意味著節省部分成本。但是,究竟是直接采購成品經濟還是購買零件自己組裝更省錢?只有12%的經理人在思考,還有27%的經理能將自己的生產成本與競爭對手相比較,其他的經理對此都漠不關心。
麥肯錫的調查還顯示,采購經理高喊采購重要的口號只停留在紙面上,因為公司的高級執行層根本不關心此事。而采購經理們處理難題的方法是,當安裝的采購軟件使用不順手時,他們馬上花更多的錢安裝新軟件,根本不理睬支出會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