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家電夢
2007-3-15 15: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慧琴
6月3日這一天,美的又給蕪湖人帶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喜。
當日上午,由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東芝集團和美國開利公司合資組建的東芝開利公司與美的之間的合作終于塵埃落定。據美的集團副總裁方洪波介紹,合資后,東芝開利將會為美的帶來2.8億元的現金和100萬臺的OEM產量,這可以有效釋放美的現有順德、蕪湖、武漢三大空調制造基地近1000萬臺的產能空間。讓蕪湖人喜笑顏開的是,美的宣稱將在蕪湖追加投資1.5億元,使蕪湖基地的產能進一步擴容。方洪波說,1.5億元投資完成后,蕪湖公司將擁有12條立體總裝生產線,形成350萬套空調整機、1500萬臺空調電機的生產規模。這樣,蕪湖將成為華東最大的空調基地以及國內最大的空調電機制造中心。
中轉樞紐
美的與蕪湖的淵源應該追溯到1997年。當時,美的剛好邁開全國擴張的戰略步伐,恰巧蕪湖有家國有企業麗光空調公司,規模偏小,只有一條生產線,年產空調只有10幾萬臺,企業瀕臨倒閉。美的CEO何享健當機立斷,斥資3000多萬元,控股麗光空調公司。如他所料,美的集團蕪湖制冷設備公司當年投產,當年便實現贏利。
1999年,美的買斷了對方的全部股份,使得美的蕪湖公司成為美的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隨后美的建設了柜機廠房(即二期工程),使年產能達到60萬臺。2000年,美的又開始建設三期工程,60%的廠房建筑面積就達到16萬平米,同時也使年產能達到100萬臺。現在美的集團蕪湖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年產能是160萬到170萬臺。
從1998年開始,美的先后在開發區內設立了空調、電機、電子科技、物流等公司,投資總額達10億元,形成了一個以美的空調為龍頭,包括電機、控制器、塑料件、鈑金件等零部件配套的空調產業鏈,近五十家配套企業入住開發區,配套產值近70億元。目前,產自蕪湖的美的空調已占其空調銷售市場80%的份額。
方洪波說:“當初選擇來安徽蕪湖,可能是出于偶然。當年我們看中了蕪湖麗光空調公司,蕪湖方面也有意向合作,于是雙方便一拍即合。但事實上,這一舉動與美的‘立足華東、輻射全國’的戰略有直接的聯系,美的起家于中國南部的廣東順德,要北上的話,必須選擇一個中轉站以輻射華北。就像海爾地處華北,在合肥設立生產基地,也可以輻射華南地區。”
實際上,美的的這種想法與蕪湖的另一家外來企業——實達電腦不謀而合。實達從1997年開始與蕪湖方面合作,并創辦了安徽實達電腦科技公司。2002年4月,隨著蕪湖實達數碼科技園正式投入運營,實達的電腦及信息產品全部遷移到了蕪湖。實達公司副總經理謝金保生告訴記者,實達原來的所在地福建福州地處東南一隅,市場已經不大,而且經過這么多年的開發,留給企業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大。實達把生產線從福州北移到安徽蕪湖,主要是看中了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機會。長江三角洲以上海為龍頭,有許多經濟發達的城市,購買力非常強,而且電腦市場還處在開發的階段。另外,蕪湖作為北上南下、承東啟西的交通樞紐,實達通過蕪湖基地可實施“立足華東、輻射全國”的企業戰略。
成本優勢說
華東各省具有眾多優秀的城市,為什么這些家電巨頭偏偏選擇蕪湖這么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皖南城市呢?
“選擇蕪湖主要是考慮企業的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比較低。”謝金保生如是說,“華東其它城市,比如上海、昆山、蘇州、無錫等,它們的經濟啟動時間比蕪湖要早,這些年的發展使得當地的生產成本比蕪湖要高很多。”空調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已經進入低利潤時代,家電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來源,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是必然選擇。
在生產成本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勞動力成本。方洪波說:“比如說美的在順德雇傭一個工人需每月1000元,而在蕪湖也許只需要500元,這樣算起來也是一筆很大的經濟賬。”日本日立公司將空調生產基地從上海轉移到蕪湖開發區,也主要考慮的是安徽勞動力的廉價。日立家用電器(蕪湖)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員表示,在蕪湖生產的空調運回日本賣都能賺錢,就是因為蕪湖的勞動力成本比上海要低得多。
除了勞動力成本低廉,蕪湖的土地成本和相對運輸成本也較其它華東城市為低。蕪湖地處“西可西進、東便利出口、中能開拓中原市場”的有利位置。蕪湖長江大橋、連接合肥、南京、杭州的高速公路、長江蕪湖港口和就近的南京、合肥機場,水路空“三通”為家電企業向外的物流降低了成本。從蕪湖到華東市場和內陸市場的運輸成本,遠較直接從廣東、福建而來的空調運輸成本為低。對于靠天吃飯、旺季越來越短的空調市場,快速反應已經成為明顯的優勢。同時,物流成本的優勢也體現出來:順德到華東地區可能需要運輸兩、三天,蕪湖去合肥只需2小時,去上海需4小時。美的集團蕪湖管理中心的有關人員算了一筆賬,在廣東和蕪湖兩地同樣做30億元的銷售額,保守估算,在蕪湖生產獲得的凈利潤至少要比在廣東生產高出1000萬元。
關鍵角色
蕪湖市政府在城市自身條件的營造和對家電企業的支持上,也給企業選擇蕪湖提供了理由。業內流傳這樣一則未經證實的故事:身為順德家電商會會長的何享健某日召開成員會議,商討大事,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只來了個副局長。何不悅:“我每回去蕪湖都是安徽省副省長親自接機。”當然,美的選定蕪湖絕不可能僅僅是因為有副省長接機,但這則故事足以證明當地政府對美的發展的支持力度。
謝金保生告訴記者,2000年暑期促銷期間,實達的工廠周六周日都在加班加點。開發區要進行電力系統的檢修,但為了保證實達的生產進度,兩次推遲了檢修時間,最后還是實達主動停工,配合開發區的工作。幾年來,蕪湖市和開發區的領導們對實達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有問題當場解決,卻從沒有吃過實達一頓飯。
蕪湖市還規劃了一個高校園區,主要向企業培養輸出一些高素質人才。在蕪湖開發區投資家電生產基地的日立、美的等企業,在建廠的同時,就向職業教育學校“預定”了生產所需的技術工人,生產線一建成,這些畢業生就同步上崗,企業可迅速投產。所以很多企業稱贊蕪湖勞動力“物美價廉”。
另外,這兩年,為了滿足美的等家電企業在蕪湖發展的要求,蕪湖市政府曾赴粵對其配套廠家一一拜訪,希望能到蕪湖當地投資設廠。
2000年6月29日,剛接任科龍總裁第二天的徐鐵鋒宣布,在蕪湖購置200多畝土地,建立科龍工業園。科龍在該工業園內將主要生產與空調、冰箱配套的電機,產品除供應本集團外,還將面對華東地區廣大家電生產企業。榮事達也在蕪湖設立了與家電企業配套的塑膠有限公司。
先來者已經獲取的利益刺激并促進了后來者的跟進和投資轉移。目前,蕪湖經濟開發區內已經形成一個能夠實現電機、控制器(除壓縮機外)幾乎所有零部件配套以及物流運作比較成熟的空調產業鏈。空調公司和電機公司基本實現就近配套,相應減少了物流成本。
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鏗表示,日立當初來蕪湖投資建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看中了開發區內成熟的空調產業鏈。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在蕪湖市這些著名家電品牌生產商之中,并沒有蕪湖市的地方品牌。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蕪湖市經貿委投資規劃科汪科長熟練吐出了這八個字。他繼續解釋說,“只要能在蕪湖這片土地上發展壯大,地方政府均給予支持。目前,家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利潤也越來越少,要想做出蕪湖市的地方品牌是很難的。我們的重點是放在扶持在蕪的著名品牌上,做大做強與之配套的零部件企業。”
其實,蕪湖市的這八字方針是有淵源的,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產品依然短缺,只要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不愁賣不出去。九十年代中后期“買方市場”出現的時候,市場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個企業都必須精細化運營。這時,身處內陸的安徽,家電企業已經呈現出疲態,一批國有企業出現嚴重虧損。安徽省政府1996年率先在國內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為指導思想的國企改革和破產重組方案,并于1997年引入海爾和康佳,分別對黃山電視機廠與滁州電視機廠兼并重組,美的收購麗光空調也發生在這個大背景下。事實證明了安徽省這一思路的正確。對于蕪湖,這些外來品牌確實支撐著該地家電工業的發展。
汪強調說:“蕪湖市政府現在的策略是打造城市整體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而不是謀求某種著名的家電品牌。同時,蕪湖市政府把這座城市定位為工業制造基地,只要城市定位明確,企業發展得好,蕪湖就能從中得益。比如,解決就業人口、增加稅收、提高城市知名度等等,因此,蕪湖并不在乎這些著名品牌是不是屬于蕪湖。”
他認為,品牌與制造基地沒有必然的聯系。產業的轉移本身就涉及到品牌的轉移,在蕪湖制造的美的產品和日立產品與在順德和日本制造的產品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美的的品牌就是順德地區的,那么美的也就失去了拓展的可能,日立空調也就不可能向中國轉移。品牌只能是企業所擁有,而不能是地區所擁有。
等待突破
隨著眾多家電巨頭及其配套廠商相繼落戶蕪湖,新問題接踵而至。
首當其沖的便是企業成本上升。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于2002年5月24日對《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稅收優惠政策做了部分修改和刪除,并已經于當年7月1日開始實施。就美的而言,美的蕪湖公司在修改后的《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正式實行后,將不再享受“免繳地方稅”、“免繳出口稅和工商統一稅”,以及“進口自用的建筑材料、生產設備、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和合理數量的自用交通工具、辦公用品,免繳進口關稅和工商統一稅”的優惠待遇。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美的在蕪湖所享受的稅收上的優惠待遇將越來越少,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將相應增加。
對于家電制造行業的生產企業來說,降低成本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蕪湖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優勢將會減弱。因此,企業再次尋求一些勞動力成本最低、配套力最強的地區,并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是今后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越到發展后期,蕪湖家電生產基地的規模越大,企業生產成本也越大,如果蕪湖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有些企業就會走出蕪湖”。
電力缺口是另一個瓶頸。蕪湖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用電量急劇增大,限電成為一些企業最大的煩惱。尤其是今年全國性的電荒中,蕪湖3月份便開始了對一些企業的限電。如果電力瓶頸不能解決,企業無法正常生產,也會造成企業外流,使蕪湖的投資環境受到影響。
另外,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人才短缺也在困擾蕪湖。蕪湖家電配套企業大部分是正在成長中的民營中小企業,它們普遍反映現在融資太困難了。如何使民營經濟得到必要“輸血”,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擔保,是蕪湖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目前,蕪湖對高層次、高學歷的人才仍然沒有強勁的吸引力,內地人才“東南飛”的現象至今沒有得到解決。據美的蕪湖公司管理層反映,在蕪湖很難找到設計和開發方面的高級人才,因此新產品的開發只能在廣東總部進行。
生態轉移
這幾年,蕪湖市將電子電器作為自己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其中有60%-70%為家電及其配套企業,而且其總體規模在不斷擴大。蕪湖市政府宣稱,要全力將蕪湖打造成繼順德、青島、寧波之后的中國第四大家電制造基地。
安徽師范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盧榮善認為,從產業的梯度轉移角度分析,蕪湖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第四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他說,家電制造業特別是空調制造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西方在二戰以后到60年代,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東亞的日本、韓國,這些國家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取得成功后,開始把高科技、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發展目標,再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中國的東南沿海省份,像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這些省份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高度,又開始把這些產業從東南沿海轉移到內地來。而安徽蕪湖恰恰是處在承東啟西的恰當的地理位置,在恰當的時間把這些產業給吸收過來了,美的、科龍、日立、實達等企業紛紛把生產基地從廣東、上海、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遷移到蕪湖來。“這種現象稱之為國家內部的產業結構轉移。”
這些企業原來所在地具有“發展中心”的地位,這種地位使得它吸引了足夠多的外部資源,并集聚在城市周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造成了“擁擠”現象,即企業的集聚使得城市的外部成本上升,經濟空間縮小,使得產品的利潤下降。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贏利能力,必須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而蕪湖恰恰在這時提供了空間,于是就有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投資蕪湖,達到一定規模后,就有可能成為家電生產基地。
安徽師范大學經濟學系另一位教授吳開好也看好蕪湖的前景。不過,他同時也提出,蕪湖目前還不具備成為第四大生產基地的條件,因為它還不是零配件集散地。青島、寧波、順德之所以能成為家電業的三大生產基地,就是因為這三個城市是零配件的集散地。比如余姚就是著名的“塑料模具”之鄉,在當地發達的塑料加工業和塑料模具業的帶動下,寧波家電行業可以就地配套、就地取材,形成了從零配件生產到整機制造一條龐大的產業鏈。以空調為例,在寧波,除了壓縮機外其他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采購到,這大大節約了企業的運輸成本,為企業迅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而這些蕪湖暫時還做不到。
正是這些因素的制約,使蕪湖的家電產值目前僅僅只有80個億,而其它三大家電生產基地卻都有近千億元。蕪湖要成為第四大家電生產基地,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盡管如此,蕪湖人懷抱著的第四大家電生產基地的夢想從未泯滅。汪科長說,蕪湖市政府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并不斷吸引優秀人才進來,同時也將不斷拓展家電領域的新產品。據悉,在建中的“美的工業園”二期工程,美的的系列小家電將會引入蕪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