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利得哲學:民企當是社會的企業
2007-3-15 16: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元冬維
從1995年的負債1500萬元到如今資本規模已達18億元左右,民企天津德利得集團短短幾年時間就實現了超常規跳躍式發展,在國內物流產業中令人矚目。
堅持高起點
德利得集團的前身是天津雙街供銷公司。1995年,集團創始人王學利斥資500萬元從政府手里收購了雙街公司,并承擔了公司1000多萬元的債務。盡管代價昂貴,但王學利認為,有了這家公司,就有了進入金屬供銷行業的“牌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民營企業而言,市場準入的價值是極為重要的。
王學利帶領業務人員北上本溪、西奔太原、南下山東,訪廠家、拜客戶,憑著誠懇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終于建立起德利得集團自營的供銷網絡。由于剛剛起步,德利得對客戶堅持按照很低的保本價格銷售,但要求客戶簽訂長年供銷協議。然后,再以此銷貨量向廠家爭取更高的銷售提成。這種方法和當時許多斤斤計較的經銷商形成了鮮明對比,德利得憑借價低質優的產品服務迅速打開了市場。
1999年3月,德利得五礦進出口有限公司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當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000余萬美元,并以200%的速度高速增長。隨著業務的拓展,德利得五礦進出口公司進入上海金屬交易市場、新加坡期貨市場和LME金屬交易市場經營金屬期貨貿易,業務范圍輻射歐洲、美洲、東南亞等地。接著德利得又新建了制藥廠、鋼結構廠、石材廠,興辦了房地產公司。這些業務由于前期市場看得準,建設水平高,成為集團新的增長點。
進軍物流業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深化,加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政策,該集團部分產業受到沖擊,盈利能力下降。如何創造新的產業龍頭,保持德利得的高增長,成為擺在德利得人面前的新課題。在后工業化時代,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已由開掘節約原材料的“第一利潤”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二利潤”轉向建立高效物流系統的“第三利潤”。而作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的天津,其日益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在整體經濟結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面對物流業這一極具潛力的市場,德利得人果斷地決定進入。2000年德利得集團斥資1.5億元進入現代物流業,主營國際流行的“第三方物流”。然而,當時國內許多企業都是自己辦車隊、買倉庫,真正把進出貨都交給商業物流公司的寥寥無幾,這一決策風險很大。可王學利認定,物流業最講究的是誠信。靠著企業良好的聲譽,“可口可樂”來了,“阿克蘇-諾貝爾”來了,“雀巢中國”、“利邦涂料”等跨國公司也紛至沓來,德利得物流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公司業績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遞增,2004年德利得物流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在天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有分公司,形成了遍布全國的陸海空物流配送網絡。如今,擁有獨家研制的電子物流平臺技術,采用GPS衛星定位跟蹤系統、貨物數碼掃描系統、企業內部資源管理系統及客戶資源管理體系的德利得,成為渤海灣地區乃至中國第三方物流業的佼佼者。
不忘社會責任
企業發展了,效益增加了,德利得董事長王學利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認為,民營企業家的財富也應該是社會的財富。
從集團成立開始,德利得便一直關注公益和教育事業,到2005年,累計捐款達2280萬元。重點高校的獎學金、廣西洪災希望學校的援建、見義勇為基金、藍盾基金,都有德利得的愛心奉獻。
德利得還創造了“經營”公益事業的理念。1998年,在了解到一家民間基金會興辦公益養老事業遇到資金困難后,王學利決定和他們合作,注資20萬元興辦了一家公益養老院。多年來,德利得把這項公益事業進行“零收益經營”,到現在已無償投入100余萬元。
德利得人說,企業不管是民營還是國有,都是社會的企業,都要為社會做貢獻。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和社會和諧發展,才能讓更多的人和企業一起共享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