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海集運TS系統建設
2007-3-17 15: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今天,無論是在浩瀚的大海還是廣袤的內陸,無論是在現代化的高速公路還是偏僻的鄉村小道,您都可以看到印有"中國海運"標志的運輸工具一刻不停地穿梭忙碌。擁有各類船舶近400艘、年運輸量超過2億噸的中國海運 集團是國內第二大航運公司,而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則是集團所屬迅速發展的重點企業。從1998年的十幾條船發展到目前擁有船舶近100艘,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集運)經過5年多的快速發展已使總箱位達到了近20萬TEU(標準集裝箱)的規模,并仍以年增4條5600噸船的速度在擴張。公司還定下了力爭5年內總箱位達到25萬TEU、進入世界前10名的目標。信息系統建設也伴隨著中海集運的跨越式發展而不斷升級,現在中海集運的信息系統已經成為公司一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原中海電信信息中心、現環州電腦有限公司(中海集團全資子公司)運行部經理余鐳舉了個例子來形容信息系統對于公司的重要性:"中海集運計劃將于2004年在韓國制造中國第一條可載8100TEU的船,我們計算過,這艘船上滿載的集裝箱貨物需要4000多輛卡車來運,如果信息系統出了差錯,這4000輛卡車形成的30多公里長的車流引發的交通堵塞將不可想象。"余鐳還表示,"對于中海集運這樣的月贏利超過億元的企業而言,每條航線、每條船都是一筆巨大的資產。如果代理機構查不到即將靠岸船只的相關數據,這些船在海上多停留一小時,就意味著損失100多萬元。"
充分準備 強力推進
目前,中海集團使用的核心信息系統是中海集裝箱運輸管理系統(以下簡稱"CSCAS"),早在1998年11月,中海集團的管理層就做出了開發這一系統的決定。由中海集運、中海船務和中海電信的技術和業務骨干在中海集團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進行了信息管理系統項目的方案選擇、設計和實施。
中海集團對于信息系統選型相當慎重,成立了以中海集運業務人員為主的系統實施業務分析小組和以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系統實施技術小組,并分別確定業務規則、安全性設置、系統安裝、EDI、報表設計以及網絡方案等分項目的負責人,明確各分項目職責。業務分析小組總結業務流程,負責實施對中海集運和中海船務等內部用戶的培訓,技術分析小組則中海的實際情況設計業務操作的系統方案,進行系統權限設置、系統安全性管理等工作。中海集團把系統方案的目標定位在國際一流水準,要求既能和國際接軌,在全球通行,又經濟實用,能滿足中海集運發展的實際需要。根據深入分析后設計的方案,CSCAS主要由應用系統軟件、系統網絡、網絡服務器和系統數據庫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的核心是應用系統軟件---Trade Ship系統軟件(簡稱TS系統),最終購買了經驗豐富的馬士基公司的成品軟件,在此基礎上由自己的力量進行優化和二次開發,余鐳現在所在的環州電腦公司也就是以前中海電信的信息中心承擔了這些客戶化的工作。1999年10月,在距離中海領導做出信息化建設決策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內,CSCAS正式投入試運行。
由于CSCAS是一個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統,因此統一的運行規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規范才能保證各代理網點統一協調操作,保證各項業務的順利開展。當中海CSCAS項目全面上線后,中海集團副總裁林建清親自掛帥,擔任了CSCAS推進小組組長,組員由各分公司領導擔任,加強了對系統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小組制定的業務規范包括業務代碼規范、業務操作規范以及系統維護規范三個部分。在系統維護方面,規范除規定了系統用戶、帳號和權限的管理外,還特地標明了各部門負責人及CSCAS維護和推進人員的聯系方法,使各用戶能在操作發生困難時,及時聯系到對應的業務主管和技術人員,得到必要的幫助。
在系統啟動階段,由于采用新老系統的并軌操作的過渡方式,對業務操作人員來說要將單證信息數據重復輸入二個系統,增加了一定的負擔,產生了CSCAS新系統輸入率不高的情況。為保證系統的順利實施和推廣,中海CSCAS推進小組成立了系統運行統計小組,負責對系統日常運行情況進行統計和監督,并在獎懲制度上實施紅黃牌制,對違反操作規定的代理給予處罰并作通報批評。統計小組成立后對中海航線上的單證輸入進行了全面檢查,尤其對中美航線,考慮該航線對中海集運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決定對該航線上每票貨的操作都進行逐一檢查,加強監管力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短短數月各航線的輸入率很快達到100%。
開發外掛 實現流程蛻變
原中海電信信息中心、現環州電腦有限公司(中海集團全資子公司)運行部經理余鐳
CSCAS系統的核心是作為應用系統軟件的TS系統,它承擔著作為海運企業核心的集裝箱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了單證、箱管、報表、EDI交換等多種功能,余鐳說:"TS系統必須完整、準確的記錄下每一個集裝箱從投入使用到卸下全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而且要能實時查詢,管理。普通人可能想象不到一個集裝箱在整個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諸多步驟,它包括空箱投入使用、送到代理手中、裝載貨物、到碼頭、進堆場,上船、下船、再進堆場、代理提貨、公路運輸,航線長的還需要中轉,途中還有可能要進行倒艙等等,一個航程少則10幾個動作,多則20幾個動作,這些都我們都必須準確掌握,否則就是丟箱,這在海運中是很嚴重的問題,這靠以前的手工流程是不可能的。"而且,全球的航運網絡是24小時在線的,隨時有用戶需要查詢貨箱的情況,因此中海集運的信息系統必須要將以前的手工流程轉變為自動化的流程。
而當初從馬士基公司購買的TS系統是一個成品軟件,中海集團并沒有購買該軟件的源代碼,而馬士基公司是一家英國公司,它設計的軟件中比如報表等很多內容都是歐洲標準,和東南亞以及北美地區執行的標準有很多不一樣的 地方。而沒有購買源代碼的軟件對于余鐳他們來說是一個"黑匣子",如何使TS系統更加符合中海的業務實際,如何實現更多的功能就成了余鐳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他們選擇了在TS系統上開發外掛系統的方法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如今,環州電腦公司已經開發除了很多成功的外掛系統,如TS報表系統、EDI系統、預配系統、設備交接單和美國海關24小時反恐等系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數據操作的準確率。
現在中海的信息系統已經具有了集裝箱全球動態跟蹤查詢功能,并與互聯網連接,代理和用戶只要在中海集運的互聯網網頁中輸入提單或箱號查詢,即可獲得有關貨物動態跟蹤的詳細資料,目前這項先進技術在國際上也僅有少數幾家實力雄厚的集裝箱運輸公司擁有。由于系統采用全球數據共享模式,這給中海各公司帶來最明顯的經濟效益就是:減少了大量的公司間通信費用、中海各公司間的報價、查詢、確認以及報關等業務活動,以往均通過國際傳真、電傳以及郵件速遞來實現,實施CSCAS后,上述業務活動就能在系統內得以實現,大大降低了通信費用成本。其次,對中海集運而言,集裝箱的利用率也隨之提高,自系統實施以來,中海集運的90天和60天未動箱比例都大大下降,利用率顯著提高,經濟效益也隨之顯現。該系統還能自動生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報表,可以說從集裝箱業務流程的意義上講,中海集運已經實現了從手工流程向自動化流程的蛻變。
巨資升級存儲 突破瓶頸
隨著業務的逐步擴展,TS系統逐漸成為中海集運及其國內外代理廣泛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統,承擔著存儲和管理中海集運絕大部分業務數據的重任。目前中海集運在國內20多個沿海城市和國際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理機構約190家,已接入TS系統并已開展正常業務的代理點超過140個,全球用戶達1200多個。用戶的不斷增加使得系統的使用速度變得相當緩慢,余鐳說:"那時候如果六七百個用戶同時訪問系統的話,系統就會相當慢,我們都建議用戶在晚上人少的時候訪問,即使如此,用戶查詢一條數據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同樣由于TS軟件是一個成熟的成品軟件,無法通過修改軟件程序來提高效率,因此只能選擇通過提高硬件水平,服務器和存儲成為了"瓶頸"。中海將系統的主機升級到IBM的P690后,CPU處理能力提高了,存儲系統的I/O速度就成了最大的瓶頸。"雖然我們對存儲容量的要求并不高。每月新增的存儲容量只有2GB。但我們需要更高速的I/O訪問。"余鐳說,"1999年,我們有16個代理點,100個用戶;2003年,代理點增加到140個,用戶數達到1200個,而我們設想的并發訪問用戶數要達到1500個。如果出現意外情況而宕機,1小時的停機損失就是100萬美元。"
而與此同時,美國海關反恐的新要求又對定所有船只在離港前必須準備齊所有資料,這又增加了系統二次輸入的數據量,而對這些數據的即時處理,更加重了TS系統的I/O負擔,因此存儲系統的升級勢在必行。中海集運又決定把原有的IBM 7133存儲系統升級到IBM的高端產品ESS800,即銀鯊系列。
2003年,中海集運購買了兩臺ESS800存儲設備互為備份,并且使用光纖連結主機P690、S70組成一個SAN(存儲區域網絡)的系統來存放業務數據。余鐳表示,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報表的檢索數據速度、運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TS系統的I/O性能大大提高,I/O等待所占有的處理時間從90%減低到35%。 尤其在運行大數據量的數據時體現得更為明顯。如艙單報表,用"9124/0017/E"航次測試,總共1465票提單,用時大約1分鐘40秒就運行完畢,而升級前檢索如此大數據量的航次的艙單信息至少需要5分鐘。測試某航次數據檢索的報表僅用了30秒鐘,而升級以前,需耗時約3分鐘(注:報表測試時Oracle用戶數1093個)。
為了確保系統的可靠性,今年中海集運將建立遠程異地容災備份系統,除了位于上海的主數據中心之外,還要在香港興建第二個數據中心,并將購置第三臺IBM ESS 800。這樣一來存儲就占據了公司整個IT投資的1/10,中海集運成功完成了通過提升硬件平臺的性能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的嘗試。
優化運營 躋身前列
信息化的建設不僅使得中海集運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促進了中海集運的經營和管理。手動流程向自動化流程的轉變減少了公司各部門在定艙、單證、箱管以及報表處理等業務活動上的重復勞動,降低了工作出錯率,使勞動效率明顯提高,從而提升了中海集運的整體管理水平,而不斷升級的業務系統也使得中海集運始終能為用戶和代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使得中海集運的市場得以不斷延伸,經營能力也得到加強。在體現集裝箱運輸公司營運能力的主要指標---年箱運量上,中海集運不斷實現著跨越:1998年中海的集箱運量僅60萬TEU,2000年就躍升至150多萬TEU,短短兩年時間,增長幅度超過250%,而2003年僅上半年就達到了150萬TEU。
信息系統的使用還使得中海集團各分公司之間以及中海與各代理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信息資源上實現了各地區、各部門間的優勢互補,提升了中海的整體形象。可以說,中海集運能在短短的6年時間里迅速發展壯大,得以擠身世界前20家大型班輪公司之列,信息化建設功不可沒。在中海集裝箱運輸管理系統的專家驗收評審會上,有專家評價說:"中海的信息化建設作為國內大型航運公司在信息資源方面整合的一個成功范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它在企業內部,甚至在航運領域實現的EDI功能,提高了我國航運界IT應用的整體水平,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在中海集運沖擊世界前十的進程中,信息系統也會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可以說,IT的力量保障著中海的"遠航"。
資料鏈接
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
中海集團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為核心企業,現有總資產310億元。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是中國海運(集團)所屬主要從事集裝箱運輸及相關業務的多元化經營企業。其經營范圍涉及集裝箱運輸、船舶租賃、攬貨訂艙、運輸報關、倉儲、集裝箱堆場及集裝箱制造、修理、銷售、買賣等領域。
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作為中海集團所屬的重點發展企業,目前擁有船舶近100艘,總箱位近20萬TEU,已先后開辟中國各港至日本、韓國、東南亞、澳大利亞、歐洲(地中海)、北美、西南非、中東波斯灣等數十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和國內沿海內貿線及外貿內支線。
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擁有自己的貨運代理網絡、堆場和集卡運輸車隊,可以為客戶提供世界范圍內的門到門服務。今后,中海集運還將新造多艘大型集裝箱船舶投入營運,運力將大大提升。全球各網點每年操作的箱量總數由2001年的190萬TEU到2002年的280萬TEU,2003年上半年則達到了150萬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