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物流
2007-3-23 16: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雙匯軟件公司總裁劉小兵說:“沒有信息化物流系統,你就不要說自己是賣鮮肉的。” 擁有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的雙匯集團,從20世紀90年代起家以來,已經擁有了40多家國內外子公司,有600多種產品通過雙匯連鎖店向消費者直接銷售。2000年雙匯食品城二期工程的竣工投產,使雙匯集團肉制品日生產能力由1000噸增加到1500噸。根據雙匯集團的最新統計數據,它在全國肉制品市場占有率已達到42%以上。 生意做大了,難題也來了,那就是物流問題。“每天殺一萬頭豬不是難事,趁著新鮮把它們都賣出去可就沒那么容易了。”雙匯軟件公司總裁劉小兵說,“沒有信息化物流系統,你就不要說自己是賣鮮肉的。” 信息瓶頸 雙匯集團的不斷擴張,在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也把企業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橫桿不斷抬高。由于在信息把握上的力不從心,管理者感覺企業運作的阻力越來越大。 首先是分銷體系。雙匯集團外部采購的商品上萬種,生產的產品也有上千種,絕大部分通過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銷售出去。雙匯在全國開設了幾十家連鎖店,遍布各地的分公司、辦事處也也有150多個,但銷售分支機構與總部還要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來傳遞銷售、庫存、財務等信息和管理指令。 建立在傳真電郵基礎上的信息渠道做不到及時準確,也無法進行有效控制,各個分支機構缺貨、斷貨、壓貨、串貨等現象時有發生。有一次長春的客戶定了20噸貨,當地連鎖店缺貨,而附近的沈陽則有庫存。但由于當時總部并不了解這些情況,直接從騾河運貨補齊,不但運輸成本很大,沈陽那批貨也因未能及時銷售而過期了。 連鎖店管理也是個頭疼的問題。集團對連鎖店的要求是生鮮肉銷售不過夜——凌晨由總部把當天的生鮮肉送達各門店,未售完的晚上拉回總部另行處理。隨著連鎖店的迅速擴張,尤其是生鮮制品對配送時效性要求非常嚴格,為保證肉質的新鮮,連鎖店與配送中心之間的訂單傳送時間不得超過一天,當天的訂單前一天下午必須傳過來。配送中心每天有70多個人接收傳真,然后手工統計,4、5個小時以后,統計結果終于從堆積如山的傳真紙中算出來,再報給生產廠,按單生產。 配送單接著被抄送給送貨的班組,由他們負責把貨從生產廠提出來,按單分配,裝車送貨。到了晚上,配送中心再負責把各門店沒有賣出的貨物拉回生產廠。有時候因為手工統計出錯,工作人員為了對賬、對數字忙上大半夜,叫苦不迭。按照雙匯的計劃,在“十五”期間要發展到2000家分店,現在幾十家分店已經有70多個人在忙活,到時得有多少人統計數據?況且數據也不夠準確和及時。如日中天的雙匯集團對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了。 空降兵 從1994年開始策劃到1998年正式招標,雙匯集團踏上了信息化的摸索之路。和許多國內企業一樣,這個過程并不順利。雙匯曾與當時國內一家知名軟件公司合作,投入巨額資金,卻收效甚微。原因是國內管理軟件的設計水平,根本達不到雙匯集團工商一體化的要求。 與其它制造企業相比,雙匯集團的生產過程相對簡單,而流通環節則至關重要。這種“小生產、大流通”式的集團企業,在經營上是分散的,而在管理上卻要求相對集中。適應這種模式要求的軟件最好為B/S結構,而當時國內管理軟件的結構多為C/S結構,因此失敗在所難免。于是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不得不遠渡海外考察,以求良方。 鐵鞋踏破之際,在加拿大安大略湖的游船上,萬隆遇到了當地一家供應鏈管理軟件公司的總裁劉小兵。二人一拍即合,劉小兵成了雙匯集團信息化的把關人。 在遍訪國內軟件公司后,劉小兵亦憂亦喜:要為體形龐大的雙匯買件合適的衣服實在太難,但他同時也發現了國內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為企業量體定做管理軟件。2000年10月,雙匯軟件公司正式成立。劉小兵為雙匯選擇了一種當時還沒有被國內管理軟件普遍使用的先進軟件技術——基于J2EE技術架構、100%純Java代碼、EJB的異構系統集成能力,它可實現數據層、應用層、管理層的集成,并完全支持企業的客戶化修改要求和ASP運行模式。 這些技術術語聽起來枯燥,但它們卻代表了當時管理軟件的發展趨勢,能夠有效整合整個供應鏈的外部資源,而且具有足夠的成熟性和實際的成功應用案例。適度超前的技術,開始讓雙匯嘗到了甜頭。 如魚得水 經過多年局部信息化實踐,再結合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信息化的總體方案,雙匯軟件公司提出了以雙匯集成智能信息系統(Shineway Integrate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SHINEWAY-I3S)為核心的雙匯集團信息化總體建設方案。 所謂集成智能信息系統,就是大型集團類企業的完整強健的數字神經系統。它以基于數據倉庫的分析系統為大腦,以計算機網絡為信息傳輸神經,連接企業的各個管理單元,形成一個和諧運轉、反應敏捷的有機體。 針對雙匯的產業鏈特征,這套系統規劃了四個至關重要的應用子系統(如圖1所示),它們是ERP系統、CRM系統、物流管理系統和供應鏈管理系統。由于采用100%純Java技術,系統將可以輕松地運行于各種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平臺。現在,客戶已經可以通過手機、PDA以及其它任何移動數字終端與系統對話。 另外,整個系統被設計為B/S運行模式的四層架構體系,可以隨意擴展服務器,滿足不斷開店的要求。而采用其它架構的管理軟件則無法做到這點,在安全性上也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當雙匯集團的業務量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只需增加應用服務器,借助負載均衡系統即可提升系統吞吐量,提高響應速度。數據庫服務器也可以在需要時加以擴展,提高處理能力。 這樣一來,業務部門的工作量、管理力度、細度和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以前70多人管幾十個門店還忙得焦頭爛額,現在4個人管近300家門店卻井井有條。目前雙匯集團的近300家連鎖店已全部實現了訂單自動生成、自動上傳、自動分類匯總、自動配貨處理、網上盤點等,以往每月一次的盤點現在可以隨時進行。這為“十五”末雙匯商業公司擴張到2000家連鎖店、建設七大區域配送中心的規劃,在管理技術方面提供了支撐。 而基于互聯網的分銷管理系統,使雙匯實現了網上訂單處理和自動匯總,時間由原來的1天縮短為幾分鐘,配送周期縮短了2天,提高了產品新鮮度。而且還能摸清各地實時庫存,避免盲目訂貨造成的損失,庫存積壓也大大減少了。此外,集團總部對各個分公司、辦事處的財務控制加強了,管理效果非常明顯。(見圖2,工業銷售/分銷應用狀況) 2001年雙匯軟件公司設計開發的“雙匯生豬屠宰線實時質量跟蹤監控系統”,實現了屠宰線全程質量監控和跟蹤,使每頭豬平均降低采購成本約6元。按每天屠宰量5000頭的保守估計,每年節約成本約1080萬元。系統提供的管理監控功能,也使屠宰生產線的計算機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平均掉耗至少降低了1%。 實施雙匯軟件,使雙匯集團的擴張之路走得格外輕松。劉小兵對萬隆的“信息化戰略”佩服有加,而萬隆慶幸的則是選對了伙伴。任何信息化項目都不是一次性的投入,系統維護、服務的費用等不可預計的成本,會隨著項目實施的不斷深入而增加。因此,實施信息化一定要選擇成熟的團隊,得到的產品應是供應商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結晶。 而作為雙匯集團下屬企業的雙匯軟件,在成功打造了母體的供應鏈后,也開始嘗試對外發展了。2003年,雙匯軟件與山東德農農資超市有限公司簽約,該公司是上海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下屬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在農村市場開展商業流通和連鎖零售業務。目前德農農資超市在山東設立了11家分公司,所開店鋪已達400余家,預計2004年將開始在江蘇、河南、河北地區陸續開店,并計劃2006年在全國10個農業大省建立各級連鎖超市和便利店,完成其戰略布局。 德農項目是重心開始轉向外部市場的雙匯軟件大施拳腳的好機會。劉小兵說:“我們會在做好雙匯集團信息化的前提下,為任何有需求的企業提供一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