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外物流發展的狀況
物流的發展不僅與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關,同時也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有關。按照時間順序,物流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20世紀初至50年代
20世紀初,在北美和西歐一些國家,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實現,人們開始意識到降低物資采購及產品銷售成本的重要。單元化技術的發展,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人們認識物流提供了可能。
1901年J.F.Growell在美國政府報告"關于農產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論述了對農產品配送成本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揭開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序幕。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時代”一及中首次用Logistics來稱呼物流,為后來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礎。從實踐發展的角度來看,1941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美國軍事后勤活動的組織為人們對物流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實證依據,推動了戰后對物流活動的研究以及實業界對物流的重視。1946年美國正式成立了全美輸送物流協會(AmericanSociety of Traffic Logistics),這是美國第一個關于對專業輸送者進行考查和認證的組織。這一時期可以說是美國物流的萌芽和初始階段。
日本物流觀念的形成雖然比美國晚很多,但發展迅速、日本自1956年從美國引入物流概念以來,在對國內物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將物流稱之為“物的 流通”。至1965年,物流一詞正式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全面接受。日本在導人物流概念的過程中;把物流從作是一種綜合行為,即“各種活動的綜合體“。“物的流通”一詞包含了運輸、配送、裝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各種活動。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加強了對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還比較重視有關車站、碼頭的裝卸運作的研究和實踐。
此時,歐洲各國為了降低產品成本,開始重視工廠范圍內的物流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對傳統的物料搬運進行變革,對廠內的物流進行必要的規劃,以尋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徑。當時制造業(工廠)還處于加工車間模式,工廠內的物資由工廠內設立的倉庫提供。工廠為了實現客戶同月供貨的服務要求,在工廠內實行了緊密的流程管理只是管理技術相對落后:信息交換通過郵件,產品跟蹤采用貼標簽的方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紙帶穿孔式的計算機及相應的 軟件。這一階段儲存與運輸分離,各自獨立經營,可以說是歐洲物流的初級階段。
②第二階段:20世紀60至70年代
6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管理科學的進步,生產方式、組織規模化生產的改變,大大促進了物流的發展。物流逐漸為管理學界所重視,企業界也開始注意到物流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改進物流管理作為激發企業活力的重要手段。這一階段是物流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美國,由于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形成,使企業意識到顧客滿意是實現企業利潤的唯一手段,顧客服務成為經營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為顧客提洪服務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別是配送得到了快速地發展。1960年,美國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結合航空運輸系統為美國市場提供物流服務、1963年,美國成立了國家實物配送管理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這一時期,美國賦予物流概念的定義也比戰前有了更為廣闊的內涵。美國物流學者D.Bowersox在其1974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一書中,將物流管理定義為"以賣主為起點將原材料、零部件與制成品在各個企業之間有策略地加以流轉,最后到達用戶,期間所需要的一切活動的管理過程"。
1976年,美國國家物流管理委員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活動包括但不局限于:為用戶服務、需求預測、銷售情報、庫存控制、物料搬運、訂貨銷售、零配件供應、工廠及倉庫的選址、物資采購、包裝、退還貨物、廢物利用及處置、運輸及倉儲等”。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商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的年代。隨著這一時期生產技術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以及銷售體制的不斷改善,物流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日本政府在1965年的《中期5年經濟計劃》中,強調了要實現物流的近代化。作為一項具體措施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高速道路網、港口設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時期是日本物流擺設的大發展時期,原因在于社會各方面對物流的落后和物流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都有了共同的認識。
70年代是歐洲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隨著商品生產和銷售的進一步擴大,多個工廠聯合的企業集團和大公司的出現,成組技術GT助廣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戶的期望已變成同一周供貨或服務,工廠內部的物流已不能滿足企業集團對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廠集成的物流。倉庫已不再是靜止封閉的儲存式設施。而是動態的物流配送中心。需求信息不只是憑定單,而主要是從配送中心的裝運情況獲取。這個時期信息交換來用電話方式,通過產品本身的標記(Product Tags)實現產品的跟蹤,進行信息處理的硬件于臺是小型計算機,企業(工廠)一般都使用自己開發的軟件。
③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這一時期物流管理的內容從企業內部延伸到企業外部,物流管理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對物流的戰略研究上。企業開始超越現有的組織機構界限而注重外部關系將供貨商(提供成品或運輸服務等)、分銷商以及用戶等納入管理的范圍,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發展與供貨廠商及用戶的穩定的、良好的、雙贏的、互助合作伙伴式的關系,形成了一種聯合影響力量;以贏得競爭的優勢、物流管理已經意味著企業應用先進的技術,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管理這些關系、電子數據交換、準時制生產、配送計劃以及其他物流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應用與發展,為物流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198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關信產,從供應到消費的流動和存儲的效率和效益,并對其進行的計劃、執行(實現)和控制的過程。這一定義反映了物流實踐的發展,也進一步揭示了物流的本質。隨著上述趨勢的發展,相應地出現了綜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這一觀念的引入,使企業內部逐步改變了傳統的財務、采購、銷售、市場、研發等企業分解式管理的思維方式,代之以系統整合的思想。它表明物流協作化與專業化已成為今后物流發展的主方向。
在這一階段,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并進入了以消費為主導的時代。雖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業利潤并沒有得到期望的提高,因此,降低經營成本特別是降低物流成本成為經營戰略中的重要特征、這一時期也車稱物流合理化時代、此時,在企業內開始出現了專業物流部門,用系統的觀點開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動,同時物流子公司也開始興起。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變以往將物流作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觀念,而在經營管理層次上發揮物流的作用。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潤源學說”;也就是說,在企業第一利潤源銷售額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物流成為企業增加利潤的唯一來源。很顯然"物流利潤源學說"揭示了現代物流的本質,使物流能在戰略和管理上統籌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并推動物流現代化發展。此時,日本全國范圍內的物流朕網也在蓬勃發展,其宗旨是推進定貨、發貨等業務的快捷化,削減物流人員,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大型零售店為中心的網上訂、發貨系統的應用在這一時期最為活躍,成為物流合理化在技術上的反映。
隨著經濟和流通的發展,歐洲各國許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廠商、批發業者、零售業者)也在進行物流革新,建工相應的物流系統。其目的是追求通過供應鏈實現物流服務的差別化,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經濟主體都擁有不同的物流系統,必然會在經濟主體的接點處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80年代歐洲開始探索一種新的 聯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體系,即綜合物流供應鏈管理。它的目的是實現最終消費者和最初供應商之間的物流與信息流的綜合,即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改變原來各企業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過合作形式來實現原來不可能達到的物流效率,創造的成果由參與的企業共同分享。這一時期,歐洲的制造業已采用準時生產模式(JIT),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已發展到同一天供貨或服務,因此,綜合物流的供應鏈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如組織好港站庫的交叉與銜接、零售商管理控制總庫存量、產品物流總量的分配、實現供應的合理化等。這一時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從倉庫出貨獲取,通過傳真方式進行信息交換;產品跟蹤采用條形碼掃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客戶/服務器模式和購買商品化的軟件包、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歐洲第三方物流開始興起。
④第四階段:90年代以來至今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新經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還發展,現代物流的內容仍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使人們更加認識到物流體系的重要,現代物流的發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同時,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物流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使物流向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不僅使物流企業和工商企業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系,同時物流企業也為各客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物流服務、特別是對世紀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像杠桿一樣撬起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成為企業決勝未來市場的重要工具。而在這一過程中,現代物流將成為這個杠桿的支點。
以美國為例: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發展,使現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發展表明,電子商務交易額中80%是商家對商家(B2B)交易、據統計,1999年美國物流電子商務的營業額達到80億美 元以上、電子商務( Electronic Business)是在互聯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帶來的這種交易方式的變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進一步向網絡化發展、此外,專家系統的推廣使美國物流管理實現了智能化,提高了整體效果。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過銷售時點信息系統(Point of Sale-POS)、條形碼、EDI網絡技術等收集、傳遞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專家系統使物流戰略決策實現最優化 ,從而共同實現商品附加值。
日本在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觀念面臨著進一步變革的要求。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使以前那種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生產經營體系出現了很多問題、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物流施策大綱》。這個大綱是日本物流現代化發展的指針,對于日本物流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大綱中提出了日本物流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具體保障措施,其中,特別強調了物流系統要實現信息化、標準化以及實施無紙貿易。
這一時期,歐洲一些跨國公司紛紛在國外特別是在勞動力比較低廉的亞洲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歐洲物流企業的需求信息直接從顧客消費地獲取;采用在運輸鏈上實現組裝的方式,使庫存量實現極小化、信息交換來用 EDI系統,產品跟蹤應用了射頻標識技術(RF Tage)信息處理廣泛應用了互聯網和物流服務方提供的軟件。目前,基于互聯網和電子務的電子物流正在歐洲興起,以滿足客戶越來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2、國外物流的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出現所導致的本土化生產、全球采購、全球消費趨勢的加強,現代物流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
①電子物流的興起。
基于網絡(如 World Wide Web——www)的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促使了電子物流(E-Logistics)的興起。據統計,通過互聯網進行企業間的電子商務交易額,1998年全球已達到430億美元。市場調查企業Forrester Research預測, 2002年將迅速增長到 8400億美元、企業通過互聯網加強了企業內部、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和溝通,相互協調,相互合作。消費者可以直接在網上獲取有關產品或服務信息,實現網上購物。這種網上的"直通方式"使企業能迅速、準確、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實現基于顧客訂貨的生產模式(Build ToOrder-BTO)和物流服務。此外;電子物流可以在線追蹤發出的貨物,在線規劃投遞路線,在線進行物流調度,在線進行貨運檢查。可以說電子物流將是21世紀物流發展的大趨勢。
②物流規模和物流活動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物流企業將向集約化與協同化發展。
21世紀是一個物流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十分激烈。要滿足全球化或區域化的物流服務,企業規模必須擴大形成規模效益。規模的擴大可以是企業合并,也可以是企業間的合作與聯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物流園區的建設。
物流園區是多種物流設施和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在空間上集中布局的場所,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綜合服務功能的物流集結點、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園區的國家,至今已建立120個大規模的物流園區;平均占地約74萬平方米;荷蘭統計的14個物流園區平均占地4.5萬平方公里;德國不來梅的貨運中心占地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紐倫堡物流園區占地已達 7平方公里、物流園區的建設,有利于實現物流企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揮它們的整體優勢和互補優勢。
二是物流企業的兼并與合作。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型物流企業跨越國境。展開連橫合縱式的并購,大力拓展國際物流市場,以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德國國營郵政出資11.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大型的陸上運輸企業AEI,美國的UPS則并購了總部設在邁阿密的航空貨運公司-一挑戰航空公司。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美國物流運輸企業間的并購數已達23件,并購總金額達6.25億美元、德國郵政公司在最近兩年間并購歐洲地區物流企業達11家,現在它已發展成為年銷售額達290億美元的歐洲巨型物流企業、并購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國營企業并購民營企業。美國國營郵政公司并購了德國大型民營物流企業PARCE,法國郵政收購了德國的民營敦克豪斯公司。德國、英國和法國的郵政公司為爭奪歐洲物流市場,競相收購民營大型物流運輸企業、國際物流市場專家們認為,世界上各行業企業間的國際聯合與并購,必然帶動國際物流業加速向全球化方向發展,而物流全球化的發展走勢,又必然推動和促進各國物流企業的聯合和并購活動。新組成的物流聯合企業、跨國公司將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及時準確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動態信息,調動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網點,構筑起全球一體化的物流網絡,節省時間和費用,將空載率壓縮到最低限度,戰勝競爭對手,為貨主提供優質服務。除 此之外,另一種集約化方式是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建立戰略聯盟。
③物流服務的優質化和全球化。
隨著消費多樣化、生產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物流脹勢的優質化是物流今后發展的重要趨勢。5個亮點“Right”的服務,即把好的產品(The right porduct)在規定的時間(At the right time);規足的地點(In the right place),以適當的數量(In the right quantity),合適的價格(At the right Price)提供給客戶將成為物流企業優質服務的共同標準。物流成本己不再是客戶選擇物流服務的唯一標準,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物流服務的質量。
物流服務的全球化是今后發展的又一重要趨勢。據荷蘭國際售銷委員會(HIDC)在最近發表的一篇題為《全球物流業一供應連鎖服務業的前景》》的報告中指出,目前許多大型制造部門正在朝著“擴展企業”的方向發展。這種所謂的“擴展企業”基本上包括了把全球供應鏈條上所有的服務商統一起來,并利用最新的計算機體系加以控制。同時,報告認為,制造業已經實行“定做”服務理論,并不斷加速其活動的全球化,對全球供應連鎖服務業提出了一次性銷售(即"一票到底"的直銷)的需求。這種服務要求極其靈活機動的供應鏈,這也迫使物流服務商幾乎采取了 一種"一切為客戶服務”的解決辦法。
④第三方物流的快速發展。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間商提供的服務。中間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企業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 務、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個為外部客戶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務作業的公司;他們并不在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僅是第三方,但通過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動來服務于供應鏈。
在美國:第三方物流被認為尚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期;在歐洲,尤其在英國,普遍認為第三方物流市場有一定成熟程度。歐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約為76%;美國約為58%,且需求仍在增長。
研究表明;歐洲24%和美國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務用戶正積極考慮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歐洲62%和美國72%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用戶認為他們有可能在三年內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具有潛力大、漸進性和高增長率的特征,這種狀況將使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大量的服務客戶。國際上大多數第三 方物流服務公司大都是傳統的"類物流"業為起點而發展起來的,如倉儲業、運輸業、空運、海運、貨運代理和企業內的物流部等,他們根據顧客的不同需要,通過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務取得成功。
⑤綠色物流是物流發展的又一趨勢。
物流雖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物流的發展同時也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如運輸工具的噪聲、污染排放、對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產及生活中的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為此,21世紀對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綠色物流。綠色物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物流系統污染進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統和物流活動的規劃與決策中盡量采用對環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貨車車型,近距離配送,夜間運貨(減小交通阻塞,節省燃料和減小排放)等、發達國家政府倡導綠色物流的對策是在污染發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個方面制定了相關政策。綠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業和生活廢料處理的物流系統。
⑥不斷采用新的科學技術改造物流裝備和提高管理水平。
國外物流企業的技術裝備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系統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裝卸搬運技術、自動化倉儲技術、庫存控制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物流裝備技術格局。今后進一步的發展方向是:
信息化一采用無線互聯網技術,衛星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射頻標識技術(RF)等。
自動化一自動導引小車(AGV)技術,搬運機器人(Robot System)技術等。
智能化一電子識別和電子跟蹤技術,智能運輸系統(ITS)。
集成化一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于一體。
上一篇:物流的發展及其演變軌跡
下一篇:物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