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尼:成為跨國企業供應鏈的關鍵一環
2007-4-3 11: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跨國企業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在進行大量戰略采購的同時,陸續建立了很多制造基地,為中國的供應商提供了機遇。中國供應商應該怎樣把握住機遇,迅速融入國際大循環,在整個供應鏈上贏得收益,提升自己的運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呢?
全球供應基地遷移
中國在許多行業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制造中心。過去幾十年間,全球的制造中心發生過幾次遷移,從歐洲、美國、南美,最后到東亞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制造中心。目前,中國是全球主要的鋼鐵、煤炭、家電、水泥、電腦、電子產品、玩具、電信設備以及化工產品的制造中心,在全球產量所占的份額舉足輕重。以2000年為例,家用空調占了60%,微波爐和玩具都在50%以上,電腦也有7%的份額。
是什么樣的驅動力導致了這樣的遷移?最主要的因素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非常大,即使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仍然具有相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跨國企業把一些非戰略性、非核心性的營運,放到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利于它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同時能夠使它們更靠近新興市場。全球采購的供應地遷移到中國,又可以節約大量成本。例如汽車零配件的市場,制造中心從墨西哥轉移到中國之后,平均可以節約51%的成本。成本的節約,即代表著豐厚的利潤。
對于中國的供應商來說,這是一個融入國際大循環的難得機會。一方面能夠挖掘更大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可以和一些跨國公司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
跨國公司的難題
對于跨國公司,中國的物流企業在可靠性、質量和服務三個方面,與他們的要求相差較遠。甚至有跨國公司抱怨說,整個中國的物流市場,就像一個“黑洞”,根本無法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的確,中國還缺乏高質量的本地物流服務供應商,大多物流企業的服務僅僅局限于基本的儲存和運輸,增值性很低。很多跨國公司,舍棄成本較低的鐵路,而選擇公路運輸,因為從可靠性的角度講,鐵路的平均按時送貨率很低,大概低于70%,貨損率卻高達15%以上。歐美很多企業,在中國采購基本硬件產品的時候,物流和庫存的成本,占到岸價格的23%~24%。中國整體的物流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明顯。中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20%以上,而美國卻不到10%。
另外,中國市場區域分化明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區域市場,因此大大增加了營運和營銷的復雜性。中國的商業法律體系還不完善,是跨國公司遇到的另一個難題,主要矛盾集中體現在知識產權和企業所有權兩個方面。
建立國際采購部
以前,跨國公司往往會選擇一種逃避的態度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比如大規模地選用一些采購中間商。但隨著對中國采購業務重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直接設立采購部,或者叫國際采購部。例如在零配件市場,無論供應市場是分散的,還是集中的,跨國公司都會采用自己的采購部直接和中國供應商交流。只有在很分散的成品市場,才會選擇一些采購中間商,像玩具、服裝等市場。
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采購部的時候,會采用一些國際上的先進方法來應對它所面臨的挑戰。例如,針對中國的很多企業沒有透明的質量控制機制,跨國企業會建立現場的質量檢驗體系。中國的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常常使產品的運輸低效、昂貴而且不可靠。跨國公司大多選擇與當地國際供應商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跨國公司面臨的挑戰,就是中國供應商的機遇,如果能在某些方面做得有一些優勢,就在競爭中取得了先機。
跨國企業供應鏈精簡
科爾尼就全球采購的調研結果表明,不能單純依靠壓低供應商的價格來獲得利益,更多的應該依靠先進的采購策略,與供應商形成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從而形成共贏的局面。因此,中國的供應商應該更多地與跨國企業合作,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而不是僅僅靠壓低價格。跨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有提升運營、贏得收益的巨大機會。
另外一個趨勢是,很多跨國公司在積極地減少供應商的數量。1992年,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超過1.4萬家的供應商。到了1998年,只有6500多家,減少了大概60%。這個結果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跨國公司希望最大程度地集中采購,取得最大的價格優勢。從管理的角度講,供應商的數量越多,管理的復雜程度越大,管理成本也越高,而且不利于和最重要的供應商形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中國供應商的定位
有研究證明,近20%的終端客戶定價與供應鏈管理有關,因此供應鏈管理的提升空間最大。以前成本控制的重點是在原材料和工廠費用,從某種角度講,是靠擠壓供應商來完成的。現在成本控制已經延長到了更長的供應鏈,在整個系統里實現收益。
對中國的供應商而言,如何在這個供應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生存的關鍵。因此能夠綜合有效地管理供應鏈的企業,在未來將有更大的成功機會。如果能夠做到最佳的供應鏈管理,營業收入有8%~10%的提升空間,庫存水平有30%的降低空間,運輸成本有10%左右的降低空間,供應到貨時間會有50%的提升空間,客戶服務也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整個生產成本可以有5%~20%的提升空間。
面對這樣的機會,中國供應商首先要解決定位的問題。供應商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低成本制造中心,這是絕大部分中國供應商的現狀。這個階段更多地需要產能的規劃、低成本的勞動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這樣的定位,并不是可持續性的。
第二個階段的定位是服務伙伴,需要企業資源的規劃、及時的庫存管理以及全球的物流體系和售后服務等。
第三階段是最完善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定位是跨國公司的延伸企業,共同提升供應鏈的系統,實現共贏。這個階段需要的技能組合相對復雜,需要做一些在線的項目合作,實現訂單履行的自動化以及實時的生產、庫存信息和電子跟蹤系統。另外作為跨國企業的延伸,還需要互聯網平臺或者電子平臺,實時地交流信息。
中國供應商需要在不同的階段,找到自己的定位,把握住機遇,在與跨國公司合作的進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 者:科爾尼(上海)有限公司管理咨詢顧問 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