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應加快發展內河航運。”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開幕式后,全國政協委員楊尊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楊尊偉說,我國是一個內河航運資源較豐富的國家。這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關心我國內河航運的發展。交通部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內河水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由于我國過去對內河航運認識不到位,財力不夠,造成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狀況較差,內河航運的比較優勢未能充分體現,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和資金上,對內河航運加大支持力度。”
楊尊偉指出,當前,加快內河航運的關鍵,“一是要加快出臺《航道法》,在法律上保證內河航運的健康發展。”
沒有《航道法》,航道就得不到根本保障,就會造成航道發展滯后、航道保護力度不足、通航條件惡化等后果,從而導致航道資源的嚴重浪費。而目前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已不能適應航道保護和發展的需要。另外,航道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制度,如航道規劃、資金制度等缺乏法律依據,導致航道建設與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困難重重。鑒于此種情況,《航道法》的頒布刻不容緩。
“二是要擴大內河航運建設投資規模。”航道作為社會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資大、見效慢。航道投資的效益,主要體現在水運事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面發展和對國防建設的意義。因此,世界內河發達國家的航道建設法規中,一般都明確規定,國家是航道建設與管理的主體,航道建設、養護的投入,一般都是由國家來承擔。目前,雖然中央己建立了內河水運建設專項資金,每年從車購稅和港建費中安排18億元用于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但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有能力從財政中安排更多資金,用于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建議增加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通過國家增加內河建設投入,來更好地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發展內河航運的積極性。這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
全國政協委員劉德洪建言 盡快建立瀾滄江國際船員培訓基地
“瀾滄江—湄公河(以下簡稱瀾-湄)國際航運開發利用,正在為我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外開放和中、老、緬、泰四國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明顯帶動了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3月3日,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劉德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但是,瀾—湄國際航運的快速發展,欠缺人才資源的有效支撐。因此,盡快建立瀾滄江國際船員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十分必要。”
劉德洪指出,由于瀾—湄國際航運開發時間較晚,基礎薄弱,我國西部特別是老撾、緬甸和泰國三國,都十分缺乏內河航運方面的人才,特別是建設設計、施工、航道管理和養護、船舶駕駛和引航、船舶輪機管理、船舶檢驗及海事安全管理等專業人才。由于該地區仍屬經濟落后地區,吸引技術人才到那里工作有一定難度;同時,派員到沿海地區培訓也存在諸多困難,而且區外培訓也難以適應瀾—湄水文、灘險等特殊要求。因此,如果有關方面能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建立一個面向大湄公河流域及東盟國家的航運、海事、船員培訓基地,將會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劉德洪認為,在西雙版納地區建設國際海事、航運和船員培訓基地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條件也已成熟。首先,近年來,瀾—湄國際航運量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對航道管理、海事安全管理、船員以及船檢人才的需求是持續的,因此,基地生源的就業問題將得到有效保證;其次,這些年來,云南交通通航管理部門在東盟秘書處和我國政府的資助下,已舉辦了多次培訓班,效果很好,具備了國際相關業務的培訓經驗;再次,瀾滄江國際航運及海事培訓基地的專業策劃和校址論證等準備工作也已完成。該基地擬建在云南景洪瀾滄江畔,估計投資達6000多萬元,擬設內河航運、船舶駕駛、輪機管理、航政海事、船舶檢驗、通訊導航、航道養護、物流等專業,在中國—東盟人力資源合作機制內運行。
劉德洪強調,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強大趨勢推動下,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符合我國的外交、經濟利益。在新一輪瀾—湄國際航運合作開發高潮中,建設瀾滄江國際航運和海事培訓基地迫切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