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產業物流教育近親繁殖 需引西學基因改造
2007-5-15 1: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任豪祥
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的物流人才需求量為30萬至40萬,在職人員培訓需求達到100多萬,高級物流人才需求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但目前,國內各類高校物流專業培養規模每年不到1萬人,在職人員年培訓量約5萬人。物流人才已成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
然而,龐大物流人才缺口下,國內的物流教學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就此話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指委秘書長任豪祥日前接受本報專訪。
教學滯后 近親繁殖
作為朝陽產業,物流業近年在國內飛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物流產業仍將年均增長逾20%。不過,面對“十一五”國民經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物流業也亟待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業轉型。而產業轉型和新發展的落腳點自然是專業化、高素質的物流人才。國內物流教育能否滿足目前行業發展的需求?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指委秘書長任豪祥對記者說,“國內的物流教育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形勢。”
2002年,我國有一所高校經教育部批準開設物流專業,到了2006年上半年,國內已達到218所高校開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截至目前已經突破250所。去年上半年統計,高職高專500所院校開設了物流專業,中職院校突破了1000所。目前從中專、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學生,物流專業在校生大概在50萬人左右,專任物流教師3萬多人。
但是任豪祥指出,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物流教育仍顯滯后。物流教育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目前的一些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師資力量匱乏。仍然存在前幾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首先,一方面目前缺少專業教師。由于過去沒有物流人才培養,導致缺乏專業的師資。其次,物流教師專業功底欠缺,由于物流教育師資短缺,一些其他專業的教師轉到物流教育上,但這部分教師多數是僅僅經過一些短訓班,熟悉一些物流課程,或一些物流方面書籍,缺乏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再則,很多教師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對物流的操作實踐缺乏認識。在教學中出現從理論到理論,從課本到課本的。
第二,理論與實踐脫節。物流教學和其他專業教學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物流實踐性很強,要理論教育和操作技能緊密結合。這幾年的物流教育也反映出我們學生實踐能力差的狀況。企業搞到學生更多有理論沒實踐,只能紙上談兵。
第三,學科體系模糊。物流業是跨行業的,牽涉到方方面面,或側重生產物流,或側重第三方物流,或側重交通運輸、或側重國際貿易。目前國內已有250多所高校開展物流教學,每個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有不同的特點。但無論物流管理,還是物流工程,都應該有核心課程。這個核心課程是什么?目前尚無定論。不過,目前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指委正在完善這樣的學科體系。
第四,課程設置缺乏規范。目前,國內物流教材建設上我們還缺乏高質量的,適合全國通用的教材。今年,僅高職高專院校拿到教育部評審教材就達到幾百種,但能受到全國公認的、適應各個院校物流人才培養的教材很缺乏。課程設施和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引導。
第五,院校條件仍有缺陷。很多學校在教學的軟硬件方面還很欠缺。甚至有一些院校,專業審批下來,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還不具備(包括教學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實驗室建設)。甚至有些院校專業審批下來之后,連最基本的課程設置都沒有非常明確。
我國物流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脫胎于運輸、工商管理等專業。由于國內物流教學起步較晚,脫胎于傳統運輸等領域的物流教學,又缺乏與國外教學的交流“通婚”,就產生物流教學的近親繁殖。
首先,一些院校因物流教學人才的短缺,從傳統運輸、倉管等專業轉型的教師,很多就拿照舊的運輸等教學和物流教學移“木”接“花”,產生師資隊伍的近親繁殖。其結果物流教學隊伍實際上換瓶不換藥,人才隊伍依然是傳統的運輸、倉管等教學隊伍;
其次,由于對現代物流教學認識不深,同時缺乏與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交流,一些學校,其畢業生很快有被留下執教,就產生知識體系,教學模式的近親繁殖,其結果是院校更多是書本對書本的理論傳授,缺乏實踐技能培訓。
加強交流 改造基因
近親繁殖就容易引起生命體的衰弱,要避免近親繁殖,就對已有血液的進行基因改造,或者引進新鮮血液。國內物流教育不足和近親繁殖也引起教育部的重視。2005年底,成立了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指委和教育部中等職業物流專業教指委,開始物流教學的基因改造:包括開展物流人才課題的研究,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的規范、課程設置等。
2007年1月24日,教育部物流專業教指委與德國國際繼續教育與發展協會(InWEnt)合作簽署了開展物流與采購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也揭幕了教育部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開展物流教學基因改造的一大工程。
InWEnt是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商業群體組成的最大聯合體,也是德國政府對外援助的實施機構。根據協議,三年內每年將派出180名物流、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專業師資和校長及管理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赴德國進修,每期名額為20人。德國聯邦政府為此項目,資助總額為一千八百萬元人民幣。
“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師資力量,提高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德國項目的啟動,重點在于培養院校的師資隊伍,使國內的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吸引發達國家的教學經驗和手段。”任豪祥對記者說。
“德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合作是非常密切的。我們在馬格德堡大學考察物流教學,學校非常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該大學僅實驗室就十多個,學生能夠在實驗室動手操作起來,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中,學校還與企業實踐結合非常緊密。”
對于與InWEnt合作的物流人才培訓,教育部也煞費苦心。任豪祥告訴記者,在2007年,我國將安排五批次赴歐洲研修班。其中三批為專業教師研修班,主要針對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教師。該培訓42天,研修班學習內容包括物流職業培訓的實踐、采購物流學、生產物流學、供應鏈管理等八個模塊。研修班學員還將考察歐洲的物流協會、院校、大型物流企業等。而所有費用,德國政府將和中方各承擔一半。“參加培訓的老師將受益匪淺,對國內院校的學科建設,物流培養都有幫助,并且我們老師在回國后對國內物流教學改革提出意見。”
另外兩批次培訓為管理人員研修班,主要針對物流企業的高管人員,物流院校的大學校長等高管人員。培訓是為期21天,并將組織對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等歐洲多國十多家著名物流公司的考察。
“我們希望國內企業的高管和院校的高管在一起展開學習交流,校企互動探索我們國內如何進行物流教育和培養,給企業的實踐需求和院校的理論培養一個交流的平臺,引導國內物流教學開展校企合作。這也是教指委推動國內物流教學校企合作的一個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