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思考
2007-6-6 19: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眾所周知,國內貿易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貿易中農產品流通和消費量是任何其他商品無法比擬的。當人們往往把目光投向第三方物流、國際物流時,容易忽視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農產品)物流是影響我國物流現代化進程的關鍵之一。農業(農產品)物流是我國物流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推進農業(農產品)物流發展。
一、充分認識農業物流的內核
流通結構、政策協調、物流成本構成農業物流的基本內核。
農業物流的流通結構決定農業物流發展。傳統單一農戶流通型模式無法抵抗物流風險,缺乏應對物流成本彈性變動的能力。因此,農業物流供應鏈的管理、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培育至關重要。物流運作模式(生產企業+農戶、批發企業+農戶、零售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創新物流協作模式,用協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網絡等形式解決農戶分散、物流分散問題,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約束行業競爭行為,減少惡性競爭,杜絕非法競爭。
匹配、銜接、整合、順暢、貫通,是物流的五大基石,而政策協調是促進農業物流這些基石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政策協調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政府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對物流業發展不利的影響和制約。二是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對物流資源的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的障礙(權利和責任交叉與分段式管理)。三是在多頭管理、分段管理的體制下,受部門、地方利益牽制、政策、規章相互之間有矛盾的狀況。鼓勵農業物流發展的政策的力度和執行力,決定政策的生命力,決定農業物流的發展力。
物流成本是直接影響農業物流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政策協調影響了農產品流通結構和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流通結構和政策協調,因此,農業物流結構是農業物流的基礎,政策協調是手段,而物流成本是決定其快速發展的關鍵。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充分發揮農業物流內核的整體作用
首先,整頓和規范農業物流秩序,遏制物流環節亂收費、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收費占鮮活農產品貨物價值的30%-40%,與國外相比運費過高。因此,降低費額、取消非法收費、合并收費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勢在必行。
其次,協調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建立務實、高效的農業物流專門協調機構,定期做好部門、地區、執法主體之間協調工作,形成農業物流的聯動機制。
第三,培養商貿型的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組織體制的再創新。創造“零售集群+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基地農場+研發基地”的產供銷研模式,通過新型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與生產、銷售環節的直接對話,培植優良品種,降低交易成本,保護農民利益。創造出“有物能夠流、有物愿意流,有物自由流”的局面。
三、創新農業物流新舉措
(一)創新農村流通主體,夯實農村市場經濟基礎。
農村的商品流通,固然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與推動,但不能采用行政手段,而應主要通過市場規律來運作,以企業為主體來實現。
著力培育機制靈活的現代農業物流主體――龍頭企業、農村經合組織、產銷大戶,使這些現代農業物流主體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市場經濟的優勢市場主體;著眼新型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和引導現代農村流通主體通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方式整合各類資源,充分利用和整合原有商業、供銷以及現代連鎖、配送企業的營銷網點,建立新型農村市場體系,形成農業物流的有效載體。
(二)創新農村流通方式,建立農村商品流通主渠道。
流通方式,決定流通效率。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現代流通方式可以有效地改造傳統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營方式,規范農村市場經營行為,改善農村商品結構和服務質量,從而提高農村商品流通的整體效益。
連鎖經營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延伸將經營觸角伸向農村,從而形成商品配送、信息共享、經營自主的農村商品流通經營渠道。
大型流通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在農村分別建立流通主渠道,整合和改造建立適合自身經營特點的農村流通網絡,實現企業自身再發展和提升。
農產品生產企業通過自身的品種和質量優勢,形成“訂單農業”優勢,通過第三方物流形式拓寬銷售渠道,開辟專區銷售市場。
(三)創新農村政策手段,為現代流通方式提供支撐。
農村商品流通和市場建設需要商務、財政、稅收、金融、工商、國土、交通等方面配套政策支持。利用財政、稅收、信貸資源以及國土、交通部門的扶持,培育“頂天地立”的大企業,扶持這些大企業建立適度規模和規格的市場分銷體系和載體。商務、工商、稅務等部門引導經營者合法經營,為經營者創造優良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四)創新市場運行監控體系,優化現代流通的農村環境。
及時掌握和發布市場供求信息,一直以來是農村市場經濟工作中的“短腿”。對于鮮活農產品來講,準確的市場信息,是其經濟效益的生命。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生產流通的市場運行監控體系,監測市場,把握市場動態,及時反饋企業,同時采取行政和經濟手段,優化農村物流環境,調控和規范農村物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