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100多家境外集裝箱班輪公司在中國港口開辟了國際班輪航線,所占的市場份額已超過80%;有30多家主要國際航運公司在中國內地設立了獨資船務公司、分公司近200家。中國航運市場的開放為境內外航商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遇,也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服務。
與此同時,我國交通行業國際間合作日益頻繁,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不斷深化,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進一步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更加緊密。更多的中國航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建立合作機制促進中日韓三國經貿發展
近年來,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呈持續增長態勢。2005年,中日、中韓之間的貿易額分別達到1844億美元和1119億美元,2006年,中日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達1343億美元,同比增長20%,三國經貿關系日益深化,這也對三國間的海上運輸與物流服務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據統計,中日韓三國的GDP總量已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0%,而且,隨著三國貿易額的不斷增長,彼此的相互依賴程度也日益加深。然而,三國之間社會經濟體系以及物流行業發展程度的差異造成了制度和程序的不同,而這成為了三國間物流經濟交流的障礙。
2006年9月7日,中日韓三國主管海上運輸及物流的部長在韓國首爾召開會議,并發表聯合聲明,商討通過相互合作與交流積極推動實現東北亞地區高效、無縫的國際海上運輸及物流體系,鼓勵三國企業、協會、科研部門等民間機構積極開展交流合作,聲明還確定以后約每年舉辦一次部長級會議。此次會議開辟了中日韓三國物流領域合作的新局面。
中日韓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三國政府都希望加強在物流領域的合作,2004年和2005年,中國交通部分別與日本國土交通省建立了副部級會議機制,與韓國建設交通部建立了物流合作會議機制。此外,三國港口管理部門還于2000年率先建立了三國間的合作機制———中日韓港灣局長會議。
除政府間的合作外,中國與日本、韓國在海上運輸與物流領域的民間合作也非常活躍。目前,中國與日、韓兩國開通了多條海上運輸航線,60多家來自三國的航運公司從事集裝箱運輸業務。2005年,中日、中韓航線集裝箱運量分別達到286萬TEU和220萬TEU,同比增長都超過了10%。日本、韓國分別有4家大型航運企業和多家道路運輸企業及物流企業在中國設立了獨資、合資公司,開展海上運輸、道路運輸及物流業務。三國的海上運輸和物流企業為運送三國間的貿易貨物,促進三國的經貿合作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加入WTO中國海運業開放步伐加快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也就在這一天,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以下簡稱《國際海運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所有有關海運服務的對外承諾都在條例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予以載明,體現了世貿組織公開、透明的原則,外國航商的在華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入世5年來,我國已建立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實施細則》、《外商投資國際海運業管理規定》、《外商獨資船務公司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為框架的公開、透明的外商投資國際海運業的法規體系。
2003年12月8日,中美貿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兩國簽署了新《中美海運協定》,該協定建立了更加開放的雙邊海運關系。根據新的協定,美商獨資船務公司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包括“自船自代”(即為母公司的船舶提供船舶代理服務)、集裝箱多式聯運和物流服務等,而且在華設立分支機構沒有數量和地域的限制。與此同時,美方承諾給予中國國有航運企業“受控承運人”豁免,在美國的所有外貿航線上在制定和實施運價方面與其他承運人相同的待遇,為中國公司提供了穩定、可預見的經營環境。
新的《中美海運協定》生效后,標志著中國航運市場進一步開放。此后,中國與歐盟、新加坡達成新的安排,給予同等的市場開放待遇。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在修訂相關法規和管理規定后,給予與我國有正常海運貿易關系的國家同等待遇,這將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經濟的海運服務和更加穩定的國際海運市場環境。
2004年1月1日,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全面實施。CEPA是中國國家主體與香港、澳門兩個單獨關稅區之間簽署的經貿安排,屬于WTO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區協議,符合WTO規則。CEPA體現了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有利于促進內地與特區經濟的共同發展。CEPA具有長期性和開放性,將不斷增加雙方相互開放的內容。
CEPA包括了多項海運服務內容。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運輸中轉樞紐港,具有高效集裝箱裝卸、分撥和物流配送技術和管理經驗,內地集裝箱貨源的穩定增長既可以保障香港作為樞紐港的充足箱源,又為香港的運輸服務提供者拓展了在內地的發展空間。CEPA實施后,香港航運、物流、碼頭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機遇會更多,內地與香港航運業的交流與合作會更加緊密,香港作為航運中心的地位將得到加強,進一步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兩地的航運業都將得到實惠。
消除運輸“瓶頸”打通中國—東盟“經脈”
中國-東盟將是全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涉及17億人,貿易量達1.2萬億美元。2004年11月27日,中國交通部與東盟10國交通部簽定了《中國-東盟交通合作備忘錄》,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輸便利化、信息共享、海事合作、人力資源及航空運輸等6個范疇加強合作,以消除交通運輸的瓶頸,并為未來日漸增加的貿易額“打通經脈”。目前,雙方已形成了7條公路、2條鐵路、1條內河運輸通道(瀾滄江—湄公河)和多條海運及民航運輸線路。
據統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貿易額一半以上是通過海運完成的,中國對東盟的海運貿易額已由2000年的23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660億美元,占中國對東盟貿易額的一半多,年均增速達22.7%;中國對東盟海運量也由2000年的3733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12776萬噸,年均增速達27.9%。
與此同時,在原始河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合作,帶動了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國、老撾、緬甸、泰國4國正式簽訂了《四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由中國政府出資500萬美元的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已竣工驗收,上湄公河實現了全年通航,適航船舶噸位由原來的不足100噸提高到150噸以上,航行安全性大大提高,運輸成本降低三成左右,與此同時,除傳統貨物運輸外,瀾滄江—湄公河目前已增加成品油運輸、定班旅游客運和鮮貨冷藏運輸,運輸品種進一步優化。
據統計,目前瀾滄江-湄公河年國際貨運量達60多萬噸,年國際旅客運輸量達數萬人次,近5年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累計進出口運量達200萬噸,貿易額達逾100億元人民幣,為沿岸國家和民眾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有著“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正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往來的“黃金水道”。
目前,中國與東盟間已簽署了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客貨運輸協定》、《實施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政府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諒解備忘錄》以及多個雙邊運輸協定,還就《中國與東盟區域性海運合作框架性協定》達成了一致意見,并擬于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中國東盟交通部長第六次會議上正式簽署。
走出國門中國航運企業邁入國際大市場
隨著中國經濟的加速發展,國際間的合作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與國外企業一道面對激烈的市場,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市場競爭。
以中國遠洋集團為代表的中國航運企業,憑借超前的全球戰略和自身實力在全球市場搶占了一席之地,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一的跨國公司。2004年,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被美國洛杉磯港務局授予航運界的“諾貝爾獎”———“榮譽領航人獎”;2005年,他獲得比利時國王頒發的萊奧波德二世國王勛章。
如今,中遠集團已成為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航運巨頭,目前總資產達到180多億美元,現有700多家分公司,7家上市公司,職員8萬余人,擁有和經營600多艘現代船舶,穿梭于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個港口,2006年贏利200億元。被業內稱為中國航運界的“航空母艦”,其舉手投足都被國際航運界視為“風向標”。魏家福表示,中國與美方簽定的新《中美海運協定》為中遠集團等航運企業爭得了同等運價競爭權,更為中遠集團從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的轉變掃除阻礙。
作為國際航運的跨國企業,中遠集團還“大手筆”的參與了全球碼頭建設,為該公司的船舶爭取主動權,用保證船期、降低費率,降低了該公司在航運市場波動中造成的風險。他們向丹麥A.P.穆勒-馬士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收購了埃及蘇伊士運河集裝箱碼頭20%的股份。之后,與新加坡港務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合資成立新公司經營新加坡港的兩個碼頭泊位。
隨其海外業務的增長,中遠集團又著手在地中海岸投資碼頭。他們對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PPA)的股權出售表示了興趣。中遠集團還以現金約304萬歐元的價格,從英國鐵行港口碼頭公司手中獲得了比利時安特衛普碼頭25%的股權,同時得到該港口項目的經營權,為其歐洲版圖的擴張布下了首顆棋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遠集團又瞄準了世界第七大港口—漢堡港。他們已經向德國漢堡市提交了申請,希望參與當地港口投資,目前正在等待批復。
到目前為止,中遠集團全球共擁有34個碼頭泊位,分布在中國的香港、上海、青島、天津、大連、深圳、太倉、營口以及美國、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地,碼頭總資產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年處理箱量達1300多萬箱,成為世界第八大碼頭經營者。
如今,越來越多的航運企業象中遠集團一樣,開辟國際航線、投資國外碼頭、成立國外分支機構,更多的建設企業參與了國外交通設施的建設。中國企業在航道疏浚、航道建設等領域正憑借自身良好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進入國際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