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興物流
2007-7-20 12: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首被廣為傳唱的山西民歌描繪出了山西省山多、溝深的地貌特點。“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把總部設在太行山,就是因為這里山多,交通極其不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進不來,也有利于我們開展游擊戰。”今年80歲的郝晉祥曾是八路軍129師衛生部的一名戰士,他這樣向記者解釋八路軍總部設在這里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老區人民發奮圖強,力爭再立新功。然而,交通的不便阻礙了老區發展的步伐。
2001年以來,山西省交通廳在全國率先開始了大規模修建農村公路,6年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963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08萬公里,全省100%的鄉鎮、805%的建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976%的建制村通了公路。
“修路是手段,發展老區物流業才是目的。”山西省交通廳廳長王曉林說。近幾年來,山西省各級交通部門在農村公路建設的基礎上,在構建物流平臺,推動農村物流發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
左權縣芹泉鎮楊家莊村村民韓三偉在村里經營小商店已經6年,談起路通以前做生意的艱難和現在的輕松,感慨頗多。“以前最難的不是賣貨是進貨,村里到縣城十幾公里,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汽車、摩托車、自行車都走不了,只能步行去進貨,一天下來只能進很少的貨。”
“現在生意好做嘍!”韓三偉興高采烈地跟記者講:“2006年村里到外面修通了水泥路,城里的副食品、日用品批發公司的車直接開到商店門口,我再也不用出去進貨了。貨多了,掙錢也多了,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兩千多塊錢。”
農村公路的修通,不但解決了零售商的進貨難,也解決了批發商的賣貨難,農村的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市場規模也擴大了。張洪武在左權縣城開著一家副食品批發公司,之前,他的送貨車只能開到縣城和周邊通路的鄉村,營業額每年只有30多萬元。“2006年,全縣的大部分村子通了油路、水泥路,我的送貨車能直接開到各個村子了,營業額一下子就漲到了40多萬元。現在一輛車已經送不過來,6月份又買了一輛小貨車,今年的營業額翻一番沒問題。”
農村公路的修通,使從事商品流通的商販們擴大了市場,增加了收入。廣大農民更是農村物流發展的直接受益者。
陳小玲是平順縣城關鎮的一位個體運輸戶,陳小玲說,“物流中心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了廣大農民。根據物流中心的要求,我們每天把農民買的各種大件商品甚至米面等生活用品直接送到農民家里,順便再把農民要賣的農產品收上來拉出去。”
“當然,我們運輸戶也得了不少好處。”他告訴記者,以前跑運輸都是自己攬活,經常滿載出去,空車回來。現在物流中心會把出去要拉的貨和回來拉貨的信息及時通知他們,滿載著送出去一趟,也能滿載著拉回來一趟,大大提高了單車的運輸效率,他的收入也由2005年的3萬元提高到了2006年加入物流中心后的4萬多元。
記者在采訪中認識到,支撐農村物流大發展的不僅僅是一條條農村公路,也不僅僅是一輛輛運輸車,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和管理手段搭建的農村物流大系統。王曉林說:“山西省已經把農村物流的發展作為交通部門的重點工作來抓,并在長治、晉中、大同三市和若干縣開展了農村物流試點工作。”
試點縣之一的平順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宋旭斌介紹,2006年,平順縣組建成立了平順縣物流中心,為保證農村物流運輸的及時安全,物流中心對全縣運輸車輛進行了組織調配,組織5噸左右中型貨車11輛,從事農村農資運輸、農副產品外運等;組織2噸左右小型貨車10余輛,重點從事農副產品、農資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運輸服務;組織廂式貨車和專用車輛10余輛,主要進行奶、蛋、糧食及鮮活蔬菜運輸服務;以農用車、三輪車為補充,針對路況較差的自然莊進行貨物門到門運輸服務。
他告訴記者,在硬件基本配齊的基礎上,中心還依靠科技,建立了完善的物流信息平臺,形成了統一高效的指揮中樞。在平順縣東寺頭鎮“東寺頭農村物流農副產品購銷站”,站長魏安根正坐在電腦前,通過平順運管物流網站查詢運輸信息。“我們的網站已經和山西長治、河北安國、河南林州等十幾個地方的配貨站建立了聯系,全鎮每個村都有農村物流聯絡員,這樣我們可以及時掌握大量運輸信息,再免費及時通知運輸戶,既加快了物資流動速度,又提高了運輸車輛收益,也減少了農民運輸費用。”
到2006年底,山西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3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一個省會到市3小時、市到縣2小時、縣到鄉鎮1小時的公路交通網絡全面建成。2006年,全省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785億噸、貨物周轉量403億噸公里、客運量384億人、旅游周轉量190億人公里,在全社會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分別提高到595%、263%、9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