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黃松甸鎮,是吉林省的黑木耳之鄉,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2006年初,農民信息員孫建民在網上發布的一條“提供廢舊菌袋”信息,讓全鎮的廢舊菌袋變廢為寶。“這是現代化信息技術給咱農民帶來的好處。”孫建民這樣說。
黃松甸鎮八成以上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食用菌產業也成了全鎮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全鎮種植黑木耳1億袋,木靈芝、元蘑、榆黃蘑等其它菌類2000萬袋。僅食用菌一項,全鎮年可實現產值2億元,人均增收5000元。但是,生產過程中使用過的塑料菌袋成了煩心事:污染環境不說,還影響耕地質量。孫建民一條信息,引起多家塑料制品廠的興趣,紛紛跑到這里專門在鎮上設立了回收點,一年至少回收500噸左右。“白色污染”沒有了,農民可增加收入30萬元。
如今,像這樣“信息帶來高收益”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因為,在全省市縣和鄉鎮,九成以上建立了動態農業信息網站。快速高效、上下聯動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將多種現代化技術逐步滲透和運用到物流建設中。如運輸技術、庫存技術、加工技術、包裝技術等,促進了農村物流的健康發展,開辟了一條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的捷徑。
據吉林省農委副主任任克軍介紹,起步于2001年初的吉林省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有效地加強了全省城鄉、工農、供求之間的信息溝通,擴大了農產品市場的銷售空間,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現在,信息服務網絡正在向村、屯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紀人和種養大戶延伸。
經過近5年的建設,吉林省初步搭建了農業信息化總體框架,探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應用服務。創建了吉林農網,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業信息服務組織網絡,培育了1.5萬人的農業信息管理、技術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實現了農業系統內、省內、國內和國際四方面農業和涉農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實施了農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吉林省綠色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工程、農網進村信息入戶工程、信息員隊伍及新農民培訓工程、多種媒體綜合信息服務工程等五大工程。
雖然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信息資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三大突出問題,成為農業信息化制約的瓶頸,也阻礙著農村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李珊峰認為,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農村要實現現代物流理念,大力推進農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
李珊峰說,農業信息化建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需要從以上三大突出問題逐個入手,分別解決。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把農業信息化納入全省信息化體系中加以重點考慮。在主要建設項目中,要充分考慮到農村信息化,給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快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信息網絡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在全省農村通信普及還不完全、整體信息網絡還未建成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后,建立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而應用的關鍵在于人才。特別在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現代通信信息技術的了解還很少,這使農村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急需大量人才來完成。
令人欣慰的是,吉林省的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大力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2006年7月,全省“綠色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系統工程”獲國家發改委立項批準,計劃利用兩年時間,重點建設該工程。吉林省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將聯合省綠色產業集團,開展綠色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依托省農科院吉農高新科技集團,開展作物新品種、生產資料電子商務交易;與郵政部門的物流配送公司合作,開展網上交易、網下配送;與省內有資質的公司合作,共同開發“網上安全交易支付系統”,使該工程更加符合電子商務交易的特征。
同時,在省商務廳組織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過程中,全省的一些試點縣將農村商業信息網建設與市場工程實施有機結合,實現了農家店改進功能、“一網多用”的有益嘗試。磐石市、樺甸市完成了“金土地信息連鎖互動網”185個村級信息站的建設,將“金土地信息連鎖互動網”有效嫁接到上百個農家店上,既為全市農民提供了農產品供求信息,又提供了農村科學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價格走勢以及有關涉農政策等信息服務,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信息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