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育林認為政府須著手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本報攝)
【本報實習記者楊楠上海二十七日電】商務部國內貿易與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張育林日前在滬參加「中國國際物流高峰論壇」時坦率地指出:「中國物流30年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導致現在物流成本總體來說,比發達國家要高出將近10%。」
她表示,這些成本中有的并不屬于企業個體的因素,而是屬于整個體制方面的,是由于政府工作沒有做到位。「體制性成本這個癥結,是純粹的人為和既得利益的負擔,是『最冤枉的成本』,反映出來的問題非常嚴重。」
體制性成本仍高昂
張育林評價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物流管理體制方面進行了革新,但革新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落后于物流產業的發展要求。「比如高額的運輸費用還包括違規的罰款收費,這個數字非常驚人。還有一些由于市場秩序混亂所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甚至不乏『扣車越貨』現象出現。這是社會誠信體系和整個商業環境無序所造成的,給整個物流造成巨大損失及高額成本。」
她透露說,「十一五」規劃中的「物流專項規劃」即將出臺,「希望嚴格執行其中的物流產業投資方向、區域性布局等,不能物流一發展就跑馬圈地,盲目投資、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對于物流體制改革,張育林認為政府須與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相結合,規范和加快職能轉換步伐,打破地區和行業壁壘,形成真正統一的全國市場。「而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個行業,這些條條框框之間的關系都扭在一起,很多機構職能是重合的。」
農村物流亟待改善
農業和農產品物流目前較少納入業界視野。她是內地這方面研究權威。她稱,政府近年來正大力發展一個「五縱二橫」的農產品物流綠色通道,很多部門也參與搞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具體工作,比如說給農產品車輛掛上標識,但這個通道并不「綠」,很多時候還不能保證暢通無阻。
張育林透露說,商務部最近2年做了一些關于農產品物流方面的重點工程,目的都是要改善農村物流體系,降低農村物流成本。「但是發現很多問題,尤其是到了農村之后才知道物流系統有很多,有供銷社的系統、郵政的系統、企業的系統,這些系統都是各自為政和多頭儲運配送,從而造成跑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