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成新寵 物流待“綠化”
2008-10-29 14: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隋秀勇
如今,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推出的突出環保和節油的車型,在全球各大車展上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據相關數據顯示,交通運輸業已經是第四高能耗行業,而且其也成為能耗增長最快的行業。
在物流行業推行環保、節能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紀,有關環保標準、法規出臺規范必將進一步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誰會先一步占領市場的 “環保”制高點,可能成為企業逐鹿未來物流市場的一柄 “利劍”。
我國政府提出的構建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最好詮釋。從2004年起,中央和各級政府在不同場合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2005年,溫家寶總理發表 《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講話,引起普遍反響。
而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與資源與商品在供應鏈條的各個環節的有效流動息息相關,新的產業模式、生產模式、消費模式的建立,必須考慮流通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一項關于公路貨運的研究表明,空氣中有16%的二氧化碳氣體是由汽車產生的。據估算,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所帶來的經濟破壞約為85美元。擔負國際貿易90%的遠洋運輸,與遠洋物流對國際貿易的貢獻相對應,海洋污染源的30%~40%也來自船舶。難怪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憂心重重的表示: “由于環境污染,中國幾乎失去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一切經濟成就。”
近幾年來,碳排放在歐洲和美國的交易市場呈現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在2005~2007年,有60%甚至是100%的年度增長。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碳交易的價格可能達到每噸40歐元。碳交易的日益火暴是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的外在表現之一。這種新興的交易類型必定反作用于各國政府,使其愈加重視環境保護,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
物流行業作為二氧化碳的重要 “產地”,公司將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費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因此,在物流系統和物流活動的規劃與決策中采用對環境污染最小的方案,必將被物流企業在物流活動中所推崇。
21世紀我國國際貿易中的環保壁壘也可能成為繼傳統的關稅壁壘、技術壁壘之后,成為阻礙 “中國制造”進入歐美市場的腳步的另一種壁壘形式。它不僅僅要求產品品質、包裝符合國際慣例,其運輸方式、物流服務等諸多環節也應綠色環保。
據了解,歐洲市場對于外來商品的準入設置了越來越多的門檻,較低的碳足跡就是新的門檻之一。而且,一些國際組織和歐美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從立法的角度,讓物流服務業漸漸“綠”起來。
從1997年通過的 《京都議定書》,到2008年4月8日在泰國曼谷落幕的首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將 《京都議定書》加以補充,首度將物流業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歸入全球氣候變遷新協議架構內。這一變化顯示出物流業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已經受到極大的關注。
日本在2001年出臺的 《新綜合物流實施大綱》中,其重點之一就是要減少大氣污染排放,加強地球環境保護,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再生利用,實現資源、生態和社會經濟良性循環,建立適應環保要求的新型物流體系。
針對海洋運輸對環境污染,歐洲的運輸與物流業組織,對供應鏈中可以對環境造成污染環節制定出相應的綠色標準,在加強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引導和規劃的基礎上,鼓勵企業運用綠色物流的全新理念 (重點在于規劃和興建物流設施時,應該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要限制危害人類生態最大的公路運輸的發展,大力推進鐵路電氣化運輸。)來經營物流活動,加大對綠色物流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對運輸規劃進行研究,積極開發和試驗綠色包裝材料等。
2005年正式生效的 《京都議定書》,我國政府簽字認同并進行履行相關條款。2006年實施的 《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是我國第一部治理內河船舶染污內河水環境的法規,從法規層面積極履行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責任和義務。以2008奧運為契機推出并實施的 “黃標換綠標”,是我國要公路貨運物流產業升級的無聲號角,是由粗放經營向綠色物流轉變的號角,是我國物流業走可持續發展戰略向前邁出的堅實一步。
有專家諫言,制定和頒布這些環保政策法規,既可以給企業加壓,又能夠為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如果有法可依,物流企業就能進行分析研究,推動“綠色物流”的順利發展。我們可以大膽的預言,在行業內強制推行 “綠色物流”標準,只是時間問題。與其強制,不如先發制人。馬士基、DHL、UPS等國際跨國物流服務商,都是綠色物流的踐行者,它們的成功在一個側面印證綠色物流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的付出,更多地是社會給予的回饋。
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國家立法層面上嚴格了供應鏈環節 “非綠”因素,而且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驅使消費者不僅僅要求商品的材料 (成分)的綠色,其物流環節也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一些供應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要求,也要求物流服務商在物流環節達到“綠色”。
現代物流行業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成本、服務、質量,環保措施必將成為客戶選擇物流服務商的重要考核標準之一。面對物流業新一輪的競爭,只有搶占綠色物流這個制高點,才能在未來全球物流服務業的競爭中擁有話語權。
如前所述,綠色物流涉及到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實施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包裝等諸多環節。因此,物流服務商在踐行 “綠色”時,既要通盤考慮從整體上有完善的解決方案,也要各個擊破,綜合運用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手段和節能運輸工具相結合,最大程度地減少供應鏈環節對環境的污染。
世界海運巨頭馬士基,采用通用軌道技術和通過充分燃燒來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的電子控制發動機、安裝催化式排氣凈化器方法來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國際四大快遞公司之一的UPS也十分重視運輸工具的環保設計,2001年,公司開始使用油電混合車,此后還相繼開發出了電氣車、丙烷發電車。2005年,與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合作下,公司開始測試第一臺水力發電的油電混合車。另一家快遞公司DHL則通過汽車替代燃料技術、太陽能電池板的大量運用,最大程度上減少運輸工具的碳排放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全球知名的物流服務商對運輸工具節能、減排的重視表明:運輸工具在整個物流環節的基礎性地位。運輸工具節能效果,不但能減少對環境的壓力,而且作為物流成本中最大的燃油,其消耗量的降低,也能大幅削減其成本,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降低經營成本的雙贏效果。
以IT技術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物流行業,它應用在提高企業運作效率的基礎上,也與綠色環保的理念不謀而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為物流服務商的專業化、環保型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也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和可行性方案。
UPS應用的 “訊息傳遞收集器(DI-AD)”,僅僅是信息技術在UPS信息技術應用的冰山一角。但它能根據客戶的需求,靈活地規劃和調整取件效率,提高快遞員的取件效率。UPS首席執行官吉姆凱利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DIAD的研發與使用,讓公司每年節省了約5900萬張紙張的用量,平均每年少砍伐5187棵樹木。
馬士基把綠色物流付諸于實施的行為絕不局限在運輸工具。它應用的RFID標簽技術,則是通過讀取設備對標簽的讀取,可以清楚的了解商品在某一倉庫的全部信息。而類似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貨物在整個供應鏈中的各種數據不斷更新,能確保管理的高效,在企業的整個供應鏈網絡的布局上,幫助企業完成與其上下游客戶的信息共享。信息技術的采用還提高了全程供應鏈的可視性,有助于企業發現供應鏈上的 “非綠”環節,為環保和降低成本方案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此外,為了使客戶零距離地感觸馬士基的綠色物流,其在全球首次推出了由物流供應商開發的專門應對全球供應鏈挑戰的環保類服務——“供應鏈碳控制”的全新碳減排咨詢服務。國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中遠物流,則是與IBM合作開展綠色供應鏈項目。據中遠網絡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TO黃大雷介紹,通過實施IBM綠色供應鏈SNOW的解決方案幫助中遠物流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并降低碳排放量。
中遠物流的合作伙伴IBM中國研究院的丁宏偉博士介紹: “跟傳統的解決方案不一樣的地方,SNOW方案的很大優勢或者特點是:我們是定量的幫助企業作出這種分析,定量的會考慮很多客戶的客觀數據,所有物流節點、地理位置、設備運輸的成本、運輸能力相關技術參數,還有一些歷史數據一系列的整個關于客戶供應鏈端到端的成本、盈利、碳排放的數據,我們會綜合考慮,用我們開發的工具來做。基于定性、定量的參數,我們會給客戶作出方案,來應對這種問題。因為客戶作為第三方物流而言,他們不光看成本,還要看碳足跡,我們綜合考慮這些,幫助客戶來設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