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舉措
2008-12-17 19: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以來,在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浙江經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與新問題,浙江經濟的活力與競爭力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表現為,一是產業結構層次低,粗放增長特征仍較明顯。二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三是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環境污染不斷加劇。
區域之間相對位勢會在競爭中發生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本已縮小的地區差距又出現了擴大的趨勢。一些原來發展落后的地區之所以崛起,原因就在于發展知識經濟。新經濟的興起,使得后來者居上,浙江在上一輪發展中是后來居上者,同樣,別人也會后來者居上。在新一輪競爭中,浙江面臨被趕超的可能。浙江的中小企業經濟是土生土長的,其體制機制先發優勢正在逐步弱化。同時,浙江經濟在資源要素、發展空間、環境承載力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較少,高技術產業和新興成長型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吸納高層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較弱,發展后勁已顯不足。
浙江經濟轉型升級面臨艱巨的任務。一是加快推進新一輪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和產業競爭力;二是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三是緩解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構建有利于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構建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所謂現代產業體系,就是產業發展模式發生了變化,產業內部正在按新的方式進行組合,產業鏈涵蓋了研發、設計、制造、物流、營銷、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環節;產業之間的邊界逐步模糊化,產業之間互相滲透,呈現出農業工業化,工業服務化,服務知識化的趨勢。
對浙江而言,應重點突破研究開發、營銷、品牌培育、技術服務、專門化分工等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環節,構建創新型、融合型、節約型、生態型、高效型、集約型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促進加工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即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知識、技能密集型結合的方向發展。加強和改善國民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推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勞動、知識、技能相結合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
二是培育和發展新興成長型產業。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汽車電子、光電子等領域搶占制高點。培育發展裝備制造業。推進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船舶修造業整合提升。
三是有序發展現代重化工業。利用臨港、臨海的優勢,有選擇地引進和發展一批臨港型先進重化工業項目。
四是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加快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創意設計、軟件、科技教育、會展、批發分銷和旅游、商貿、社區服務、文化傳媒等產業發展,培育電子商務、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管理咨詢等新型服務業。
五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浙江經濟是塊狀經濟,而非產業集群,應著力推動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形成若干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區,扶持一批面向產業集群的服務組織。
六是加快發展品牌經濟。培育一大批品牌產品、品牌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區域品牌,有針對性地收購國外品牌。
(2)構建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從能源資源約束強化和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的趨勢看,浙江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
一是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把大幅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形成一大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這是浙江未來能否在區域競爭中把握主動的關鍵,應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或產品,推廣應用一批新技術和適用技術。
二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研發體系。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建立多形式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完善區域技術創新服務體系,規范和繁榮技術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是加強重大創新載體與平臺建設。加強公共創新平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行業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四是培育發展創業風險投資體系。利用市場經濟發達和民營資本比較多的優勢,鼓勵和引導創業風險投資參與自主創新活動。支持風險投資、產業私募基金等資產管理平臺建設。
(3)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體系。如果說以往緩解資源環境矛盾還有較大回旋空間,但發展到今天,浙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接近極限,必須把資源環境壓力釋放的過程轉化為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
一是發揮價格機制的倒逼作用,推行市場化的資源節約新機制。從國際上看,每次石油危機后,節能技術都有大的飛躍,替代能源的開發也明顯加快,其功效往往比我們的預期還要大。
二是加快實施強制性的能效標識制度。2004年,以冰箱、空調為對象,我國開始實施強制性的能效標識制度。可以考慮擴大能效標識在汽車和建筑上的應用,逐步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企業誠信機制,不斷提高能效標識的社會認知度,引導社會消費,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
三是擴大節能產品認證范圍。節能產品認證是一種自愿性的第三方認證,這是高能效產品進入市場的綠色通行證。我國從1998年開始已對照明電器、家用電器、工業用能產品和辦公設備等40類產品開展了節能認證。
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近幾年我國成長起了一批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運作的專業節能服務公司,它們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用戶提供節能改造服務。應該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鼓勵發展更多的節能服務公司,為機關、學校、賓館、商廈和企業等實施節能改造提供服務,加快推進節能服務產業化。
五是開展能源審計。我國已有一些企業開展過能源審計,摸清了企業能源利用狀況的家底,特別是通過整改,大大提高了用能管理水平。重點用能單位和高耗能企業都要限期開展能源審計,分析能源利用狀況,做好節能挖潛改造。
六是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國際經驗表明,通過實施需求側管理,可以有效抑制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減少新建電廠的壓力。應重點研究制定鼓勵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政策措施,明確實施主體,通過實施能效電廠建設以及優化城市、企業用電方案、推廣應用高效節能技術等措施,發揮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綜合優勢,提高電能使用效率。
七是推行節能自愿協議。我國已在山東濟鋼、萊鋼成功進行了節能自愿協議試點,通過簽訂協議,推動了企業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節能行動。應該進一步完善鼓勵政策和效果評估機制,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高耗能用戶或行業協會與政府簽訂協議,推動企業或行業采取自愿方式實現節能目標。
(4)構建協調互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第三次城市化浪潮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市化。所謂城市群,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經濟區域,在空間上表現為由大運量的高速通道聯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連綿區。國際上的經濟載體都是大的城市群,比如紐約、東京、上海、廣州,都是大城市群的核心區。
積極推動空間布局優化。上海到南京的走廊地帶,工業最為密集,浙江總體上缺乏這樣高度密集的走廊地帶。杭州灣大橋修通以后,三角循環形成,條件極為有利,應進一步推進空間布局優化,完善和落實環杭州灣、溫臺沿海和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3大產業帶規劃。
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加快構建杭州、寧波、溫州都市經濟圈和浙中城市群,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
積極參與區域和跨國經濟合作。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積極吸引國內外大企業集團來浙設立區域性總部和研發、營銷中心。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跨國并購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化經營,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支持企業利用國外資源,積極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和跨國生產基地建設,加快培育浙江的跨國公司。
(5)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浙江外部需求減弱,為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除了搞一些戰略性的產業項目以外,應利用前幾年的積累,推進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從發展方向來看,長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總體格局呈網絡化發展趨勢。從網絡化程度來看,浙江的網絡化程度明顯低于江蘇,高速公路密度和長度明顯偏低(當然有地形條件限制)。因此,應打通對外交通通道,構建網絡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積極推進現代化信息傳輸網絡建設;加快完善港口布局,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健全集疏運體系。
(6)構建開放型國際化人才保障體系。開發人力資源,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不僅能夠提高物質資本的投資收益和全要素生產率,而且能夠促進公平參與,并改進收入分配,為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浙江缺資源,更缺人才。怎么樣在人才上做更大的文章,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是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實施"海外人才回歸計劃",積極做好海外和留學人才的吸引與使用工作,鼓勵和支持海外高新技術人才、留學人員在浙江自辦或合辦民營科技企業、股份制企業;三是圍繞人才需求發展一批重點學科和重點院校。
最后,對浙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七點建議:一是"保穩促調"策略決不要變;二是轉變發展方式決不要等;三是培育競爭優勢決不要放;四是基礎設施標準決不要低;五是教育研發投資決不要少;六是污染環境項目決不要上;七是提升分工地位決不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