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觀 走中國特色物流發展道路
2008-12-2 13:2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 陸江
(上接A2版)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國家計劃分配的物資逐步減少,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辦“為企業服務的原材料配送中心”。隨后,物資部在無錫、石家莊、沈陽等地開展物資配送試點。傳統運輸、倉儲、物資、商業、貨代企業,探索新的流通模式。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大量進入,帶來先進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術,生產和流通企業開始重視物流管理,出現了專業物流企業。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現代物流,各類研討會、論壇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1999年11月,國家經貿委與世界銀行組織召開 “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提出,要把現代物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努力實現我國現代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把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外資物流企業“搶灘”中國。國有物流企業重組轉型,民營物流企業加速成長。國有、民營、外資物流企業在競爭中合作,出現了“三足鼎立”、共同發展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重視和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2001年3月,國家經貿委等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同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物資流通協會更名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各相關行業協會共同推進物流業發展。2003年12月,溫家寶等領導同志在全國政協提交的《關于我國現代物流情況的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200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200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牽頭,組建了“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現代物流的產業地位在國家層面得到確立,我國現代物流進入全面快速、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回顧3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現代物流業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第一,物流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9.8%,由1978年的3645.2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5萬億元,增長了67倍;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2.17萬億美元,增長了104倍。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擴大,為物流業提供了強勁的需求基礎。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由1991年的3萬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75.2億元,增長了23.8倍,年均增長22.2%。物流業增加值由1991年的1851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1.7萬億元,增長了8.2倍,年均增長14.8%;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17.6%,占當年GDP的比重為6.9%。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1991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8.4%,下降了5.6個百分點。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二,物流企業快速成長。
物流企業迅速崛起,是我國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流市場上形成了由多種所有制、不同經營規模和服務模式構成的物流企業群體。一是原有的國有物流企業加快重組改制和業務轉型,如中遠物流、中海物流、中外運物流、中郵物流、中國儲運、中鐵快運和招商局物資等。二是快速發展的民營物流企業,如寶供物流、順豐速運、遠成集團、長久物流、南方物流、九州通集團等。三是一批生產或貿易企業的物流部門,以原有的業務為基礎向社會擴展,形成了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供應商,如海爾物流、安得物流以及大慶油田、開灤煤礦的物流公司等。四是世界知名的跨國物流企業,如丹麥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英國英運、荷蘭天地、日本日通、美國聯邦快遞、聯合包裹、德國郵政等相繼進入。2007年,外商在我國物流領域投資項目達到6996個,占外商在中國投資項目個數的18.5%。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我國已經出現了經營規模超千億元的物流企業,2008年度進入前50名的物流企業最低主營業務收入已達8億元。
第三,制造業和商貿業推行現代物流管理。
生產制造企業開始重視現代物流理念、管理和技術的應用,以訂單為中心的改造現有業務流程,在生產組織、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運輸和倉儲等方面實行資源整合、業務外包。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加強深度合作,物流社會化進一步發展。以物流配送體系為支撐的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的營銷方式快速發展,傳統批發市場提升改造物流功能。截止到2007年,我國 “連鎖百強”企業銷售規模超過1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2%,連鎖經營企業統一配送率已達50%;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已近1.7萬億元;綜合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年成交額9521.9億元。2007年,億元以上生產資料批發市場成交額1.5萬億元,大多數采取了貿易、加工、配送等一體化運作;納入“雙百市場工程”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超過4000億元。
第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長足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了對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1991年以來,全國累計投入物流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8萬億元。截止到2007年,我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7.8萬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57.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萬公里, “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系統基本貫通。我國內河通航里程達12.3萬公里,內河及沿海已擁有1400多個港口,各類生產性泊位3.58萬個。2007年,我國已有14個億噸大港,港口貨物吞吐量64.1億噸,已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12億標準箱。到2007年末,我國民用航空航線里程234萬公里,定期航班通航國內146個城市。全國輸油(氣)管道里程為5.45萬公里。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2004年,我國共有倉儲企業10177個,倉儲企業資產總額達2578億元。
10年前開始出現的物流園區 (基地)發展很快,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最近的調查,目前我國物流園區 (基地)約為475個。其中已經運營的122個,占25.7%;在建的219個,占46.1%;規劃中的134個,占28.2%。貨運服務、生產服務、商貿服務和綜合服務等多種類型的物流園區,如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傳化、山東蓋家溝、上海外高橋、蘇州綜合物流園區等,已成為不同物流需求與多種服務方式有機對接的平臺。
第五,物流信息化和技術創新邁上新臺階。
我國物流業在企業物流信息化改造、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對國內1000多家企業的調查顯示,有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支持的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70%,大型企業信息化普及率達90%以上。以行政監管為職能的信息平臺建設穩步推進,行業物流信息化平臺開始出現,物流樞紐信息平臺建設取得實效,公路配貨信息平臺在減少車輛空駛、提高運輸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條形碼、智能標簽、射頻識別(RFID)、電子數據交換 (EDI)、全球定位系統 (GPS)等信息技術應用范圍擴大。中國移動、聯通等網絡運營商參與物流信息化運作,移動電話成為獲取物流信息的便捷通道。
我國物流設備和技術條件極大改善。截止到2007年年底,我國叉車產量達13.9萬輛,自動立體倉庫保有量超過600座,流通中的托盤數量約為9億個。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大型制造企業在物流作業中采用物流集裝單元化技術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車、拖車等搬運設備的占76%,采用吊車、起重機的占27%,在生產線采用連續自動輸出線的占46%,采用自動包裝與碼垛技術的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術的企業占28%。
第六,物流行業基礎性工作體系初步建立。
在政府部門支持、行業協會組織和各類企業積極參與下,物流行業各項基礎性工作全面鋪開。2003年9月,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物流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繼成立。按照國家標準委等八部門 《2005-2010年物流標準發展規劃》,截至2008年9月,全國物流標委會以及全國物流信息標委會和其他物流相關機構已完成、正在編制、已立項計劃編制的物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項目總計約110項。自2005年5月1日起實施的 《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截至目前,已向社會公布了370家經評估確認的A級物流企業。2004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統計局批準建立 “全國社會物流統計核算報表制度”。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每年向國內外發布統計結果,部分省區市物流統計工作啟動。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及 “全國公路普通貨物運價指數”相繼建立并定期發布,我國物流統計工作體系已經形成。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相繼成立。相當于省部級獎勵的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學技術獎”2002年11月經科技部批準設立。物流行業信用體系開始建立,物流行業信用企業等級評定工作已經開始。經人事部批準,全國物流行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首次進行評選表彰,受表彰的個人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
第七,物流研究、科技、教育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物流專業研究機構快速發展,目前分屬不同部門的專職物流研究咨詢機構達100多家。物流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著述。2002年創立的 “中國物流學術年會”已連續舉辦7屆,成為我國物流領域 “產學研結合、國內外交流”的重要平臺。物流概念引進以后,北京物資學院、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較早開始物流研究和教學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308所本科院校、近600所高等職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物流專業,在校學生突破70萬人。物流師職業資格培訓與認證工作自2003年11月開展以來,已有10.02萬人參加了培訓,其中6.1萬人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了高級物流師、物流師或助理物流師資格證書。物流新聞宣傳工作出現新局面。物流領域第一份專業報紙 《現代物流報》2005年9月創刊, 《中國物流與采購》等物流類專業期刊已有30多家。物流及相關網站預計目前國內有3000多家,物流信息得到廣泛傳播。2004年,由聯合會組織專家學者起草的物流科技發展規劃,已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第八,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國務院和各有關部門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2005年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來,各成員單位做了大量推動工作:國家發改委起草擬定的 《全國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已由14個部門聯合上報國務院,目前正在研究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發布了 《關于加快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推動流通領域現代物流業發展;財政部對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給予支持,研究建立城鄉一體化流通體系的財政支持政策;國家稅務總局積極推進物流企業稅收試點改革,著力解決物流業重復納稅的問題;國家工商總局采取措施,方便物流企業登記注冊,整頓和規范物流服務市場;鐵道部籌劃建設鐵路物流中心;交通運輸部部署公路運輸主樞紐建設;工業與信息化部積極推進全國性和區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海關總署推行一系列通關便利化改革,批準設立各類保稅物流場所,建立 “電子口岸”,促進提高進出口物流效率。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省區市政府普遍建立了由主管省市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組成的現代物流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分別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以上成績的取得,是政府有關部門重視與支持,各相關行業協會聯合與協作,廣大企業和職工努力工作的結果。在回顧總結中國物流業30年發展歷程和成績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曾經為物流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及旗幟性企業;不會忘記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教學研究機構、新聞單位及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不會忘記為中國物流業發展默默奉獻的廣大企業和職工。在這里,我代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與謝意!
二、中國物流業三十年發展的經驗和體驗
我國現代物流業經歷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發展過程。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物流理念的基礎上,與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相結合,逐步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物流發展道路。中國物流業30年發展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堅持改革開放,貫徹科學發展觀,從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物流發展道路。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東中西部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先進水平的制造業與傳統手工業并存;現代化大生產與個體戶小生產同在;現代化的連鎖超市、大賣場和專賣店與各類現貨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有現代流通理念,也有 “大而全”、 “小而全”思想的影響,由此帶來物流發展的不平衡。中國的現代物流業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推動下起步,起點高、速度快、成績大,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小、散、差、弱”,粗放式經營仍很嚴重,還不能滿足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回顧中國物流業30年發展的經驗,我們有以下深刻體會:
第一,堅持改革開放,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
中國的現代物流業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只有對外開放,才能引進先進的物流理念、技術和管理方法;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形成物流服務市場;只有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才有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我國現代物流業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30年來,物流業不僅有效支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改善我國投資環境,以及保障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的物流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中起步,也要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前進。
第二,從實際出發,制定物流發展戰略。
中國特色的物流發展戰略,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要統籌東部與中西部、城市與農村物流協調發展;要根據制造業、流通業和農業對現代物流的不同需求,實行不同的物流服務方式;要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引導企業物流社會化、物流企業專業化;要改革相關管理體制,打破地區和部門分割封鎖,促進物流服務社會化和資源利用市場化;要用信息化,帶動物流現代化,整合與建設各類物流要素資源。各地區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引導現代物流業協調發展。
第三,圍繞產業升級,促進企業物流和物流企業協調發展。
企業物流仍然是當前我國物流運作的主體,要改造提升,充分發揮其作用。物流企業是專業化分工的結果,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方向。企業物流和物流企業相互依托,逐步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制造業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整合外包物流業務。這就要求物流企業提高一體化運作的能力。要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推動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加快發展,滿足更大、更多、要求更高的物流需求。制造業與物流業要融合滲透,聯動發展,共同促進產業升級。
第四,以資源整合為手段,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綜觀現代物流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就是對各種物流資源和要素不斷整合和集約的過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各種物流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和單位,體制性和機制性保障影響著整體性效能的發揮。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要以資源整合為前提。要努力打破條塊分割,堅持市場化、集約化原則,采用資源整合的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綠色安全、便捷高效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第五,以信息化為導向,采用先進適用的物流管理和技術。
中國物流業具有跨越式發展的條件。發達國家是先有工業化,后有信息化,我國是工業化與信息化齊頭并進。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物流體系,是我國物流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要從市場需要出發,不是越“先進”越好,也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力資源的相對優勢,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設備,結合實際,推進物流管理和技術創新。
第六,依靠各方面力量,形成推進物流業發展的合力。
物流業屬于復合型產業,涉及政府管理的諸多部門,要發揮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政府要制定物流發展的方針政策、統一規劃和發展戰略,促進專業化、社會化物流體系建設。行業協會要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要加強與各兄弟協會的聯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同時,要發揮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新聞單位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形成推進物流業發展的合力,共同推進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中國物流業發展展望與對策
經過30年發展,中國現代物流業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引起了全球經濟放緩。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尚未改變,但也面臨嚴峻考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物流業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社會物流總額增長26.7%,物流業增加值增長16.8%,社會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3%,與去年變化不大,支持了9.9%的經濟增長。總體來看,我國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還沒有改變,但已經出現了需求、效益和投資趨緩的跡象,物流企業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我們要充分估計,積極應對,不可掉以輕心。要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抓住機遇,規避風險。要在新形勢下,攜手共渡難關,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物流發展道路,促進物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推動物流業優化升級,提升物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的重要任務。《活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全國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我們把認真貫徹國家 “十一五”規劃、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和物流業發展規劃作為首要任務,引導和推動全行業改革與發展。要堅持探索中國特色物流發展道路,加快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推動物流業優化升級,提高現代物流業發展水平。在新的形勢下,要重視物流中的節能減排和安全等問題,重視建設和諧社會中物流的新發展,如食品藥品物流、逆向物流、應急物流等。
第二,引導社會化物流需求,發展專業化物流服務。
要鼓勵生產企業流通再造,分立、分離、外包物流業務,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滲透、聯動發展。要鼓勵各類批發市場升級轉型,增強物流功能。要深入研究生產資料流通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創新流通方式,提升流通業態。要為電子商務、流通配送、連鎖經營和代理制等現代流通方式做好物流服務。要重視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形成城市支持農村、城鄉互聯互促的一體化物流發展格局。要鼓勵大型物流企業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精做細,發展各類企業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聯合協作。要扶持發展中小企業,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培育自主物流服務品牌。要針對企業物流的新需求,大力發展增值型、創新型業務,培育新的增長點。
第三,統籌規劃,搞好物流要素資源的整合與建設。
要按照國家規劃和市場需要,發展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物流中心,避免互相攀比,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要針對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劃分,實施不同的物流發展模式,加強區域間的物流合作。要根據物流業發展的規劃,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業內物流、企業間物流、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信息、人力資源和管理體制等各方面資源的整合,通過優化資源組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務。要結合我國物流發展的需要,推進物流標準化和信息化,加強先進適用的物流新技術研發和運用,注意發揮現有設施、設備的整體效能。
第四,落實有關政策,營造行業良性發展的環境。
要認真落實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支持服務業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努力營造適宜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在政府領導下,首先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實,特別是企業關心的稅收、交通、融資等熱點、難點問題能夠盡快解決。同時,要根據行業發展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研究出臺新的支持政策,并要研究建立符合我國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產業政策體系,為現代物流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要繼續推進以激發物流業發展活力的市場化改革和體制創新,構建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體系。
第五,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中國特色的物流服務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中國物流業發展必須要以全球視野考慮自身的發展空間。當前要特別關注世界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以至于物流業運行的影響,制定相應對策。堅定不移的引進國外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通過消化吸收,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要研究出臺鼓勵物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促使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對物流產業受到損害的市場調查,從保護產業公平競爭和國家經濟安全出發,研究制定相關的規則。要密切注視國外物流管理和技術的發展,深入進行中外物流發展比較研究。要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建立中國特色的物流服務體系。
當今世界,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準,也是綜合國力和投資環境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現代物流業取得重大進展,奠定了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只要我們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物流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實現中國物流業跨越式發展。
(本文內容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