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交流的暖流
2008-12-25 19: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2月25日訊 臺灣作家、資深媒體人桑品載今日在海峽導報上發(fā)表文章,全文如下:
近幾個月來,臺灣政治出現(xiàn)兩個方向:其一,綠營被困于陳水扁弊案泥淖,一部分人挺扁,一部分人反扁,更大部分人不知道該挺還是該反。其二,以緩和兩岸關系為基調的“國共論壇”,從過去的靜態(tài)論述,提升為積極作為,以經濟發(fā)展為標的,大開大闔部署,次第推動。
12月15日是個歷史性的日子,兩岸等待了六十年的“直航三通”終于實現(xiàn)了。那一天,臺灣海峽的上空,兩岸飛機交錯飛行,海上運輸輪相對鼓浪前進。曾被視為可能會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這片天空和水域,那一天充滿了歡愉,只聞爆竹聲,未聞槍炮聲。
從經濟效益看,“三通”帶給臺灣?者\的商機估計約為1000億新臺幣,臺灣“行政院院長”劉兆玄比喻“三通”給臺灣經濟帶來“活水”。然而,眾所皆知,?者\的商機只是“三通”效應的一部分,短期衍生的部分是服務業(yè),如物流、旅館、餐飲、旅游、房市等,而更大部分就數(shù)日前國共經貿論壇達成的“九項建議”,包括金融、產業(yè)合作、相互參與擴大內需及基礎建設……實現(xiàn)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等。雖說是“建議”,其實可以很快實現(xiàn)。
兩岸直航“三通”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便是馬英九在起航首日所說:“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的時代結束了!”“戒急用忍”是李登輝執(zhí)政時的兩岸政策,有效管理是陳水扁執(zhí)政時的兩岸政策,句子雖不同,內涵如出一轍,便是“去中國化”。這兩個政策不只是傷害了臺灣的經濟發(fā)展,更傷害了兩岸人民情感,本該趨于融和的歷史腳步因受阻而遲緩。馬英九宣布那兩個時代的結束,相對意思便是障礙被排除,這不只是政策松綁,更是思想解放。
首航之日,不論是大陸來臺灣的,還是臺灣去大陸的,共同的感覺是:“原來,兩岸距離這么近!”從臺北到上海,比搭高鐵從臺北到高雄還快;從臺北到廈門只需一小時,這個時間只比從高雄到鄰近的臺南多出大約二十分鐘。有形的距離改變了思想的距離,因此,所謂“兩岸一日生活圈”,反映于精神上的,是伸手雙方即可擁抱的釋懷。故而,“朝發(fā)夕至”的歡欣,即使坐在自家客廳,一樣受到感染。
當思想的距離拉近了,再去看兩岸的經濟交流,就會覺得分外溫暖,如大陸中遠集團,在首航之日就派出該集團最大型貨柜輪 “中遠大洋洲號”,裝載一萬個貨柜赴高雄。鑒于高雄港航道寬度及吃水量皆不足,該集團總裁魏家福表示,愿意投資高雄港拓寬和浚深工程,并劍及履及與高雄港務局局長謝明輝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此外,魏家福還要建造一艘可裝1.3萬個貨柜的新船,定名為 “中遠高雄號”。這豈不是劉兆玄所說的“活水”?
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在國共論壇閉幕時說:“我鄭重宣布,如果世界經濟持續(xù)惡化,臺灣方面提出緩解經濟困難的要求,大陸方面愿意盡最大努力,提供協(xié)助!眱砂锻侨庵,溢于言表。
在全球經濟海嘯激蕩的黯淡天空下,臺海兩岸的手握得更緊了。和緩統(tǒng)合之勢沛然莫之能御,民進黨還鬧“臺獨”嗎?“去中國化”嗎?螳臂擋車,可笑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