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爾物流看企業成功實施ERP之關鍵
2008-2-19 12: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ERP是當前的熱點話題之一。在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今天,ERP在我國的熱度可以高過以往任何時候。但是,熱鬧之余人們也發現,ERP在企業的應用成效并讓人十分樂觀。于是,ERP就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
怎樣才能使ERP在企業成功實施?人們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如ERP是“一把手工程”、“實施ERP要選擇好供應商”、“培訓、培訓、再培訓”,“供應商、顧問師的服務”、“基礎數據的完善”……,等等。但是,在眾多的經驗和措施當中,很少有見到把企業物流管理作為成功實施ERP的關鍵要素的。
最近有機會對海爾物流體系進行了較為仔細的考察,除了從中學到不少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外,還看到了許多對成功實施ERP有借鑒價值的地方。其中使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海爾物流系統在成功應用ERP中的巨大作用。
二、供應鏈物流
要理解物流管理對企業成功應用ERP的巨大作用,首先應該從整個供應鏈上的物流特征談起。圖1是一個典型的供應鏈系統及物流的簡單分類。我們可以簡要地將供應鏈系統分成三個大的網絡:供應網絡、制造網絡、分銷網絡。供應網絡是指供應鏈上游環節各個供應商企業結成的網絡,為核心企業提供各種生產產品(提供服務)所需之物料,也可以稱為流入物流;制造網絡在這里狹義地指制造商生產環節結成的網絡,而不是整個制造網絡;分銷網絡則是指產成品從制造商分撥到各個地區配送中心以及從地區配送中心再到最終用戶的網絡,也可以成為流出物流。相應地,我們可以認為與三個網絡匹配存在有三種物流形態: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分銷物流。
顯然,一個企業的供應鏈系統是否具有競爭力,不僅要看這個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還要看它和整個供應鏈上合作伙伴運作的協調水平。具體到物流管理而言,就是對供應鏈上的三個主要物流過程的運作要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供應鏈系統真正具有競爭力。
通常聽人們說,供應鏈上的各種形式的物流過程能否順暢,取決與供應鏈上的信息流管理,也就是說,是信息流決定著物流的效率。而事實上ERP與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已是相輔相成、互為保證的了。我們今天這個話題就是從物流管理是如何保證ERP順利運行展開的。
三、海爾物流的特點
2001年3月31日,“海爾現代物流同步模式研討會暨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啟用儀式”,在青島海爾總部舉行。這標志著海爾物流進入了實質性的運作階段。海爾物流的成功經驗已在不同場合有過詳細報道,此處就不再贅述,只是做一簡要歸納。
在海爾,首先根據其發展戰略的需要,改變了傳統的按庫存生產(MTS)的模式,轉而采用按定單生產(MTO)的管理模式,消除了對需求預測的盲目性和誤差。為了保證按單生產模式的成功,海爾集團實施了現代物流同步的模式,全球供應鏈網絡得到了全面優化整合,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保證了產品質量和JIT交貨。
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定制的產品品種達7000多個,通過整合物流,庫存資金減少了67%。海爾物流中心貨區面積只有7000多平方米,但其吞吐量卻相當于普通倉庫的30萬平方米。
在海爾的流程再造中,建立現代物流體系是其關鍵工程。重整物流,就要以時間消滅空間,用速度時間消滅庫存空間。海爾的物流中心不是為了倉儲而存在,而是為了配送暫存的。如果把傳統的企業的倉庫比做水庫的話,很多企業的問題就是出在水庫把水蓄死了、蓄臭了,海爾就是把所有水庫的閘門都打開,讓水流動起來,變成一條暢通的河流。
海爾物流的成功在于抓住了JIT采購、JIT送料和JIT分撥的關鍵環節。而在這三個JIT中,JIT采購和JIT送料這兩個環節對于提高制造型企業的競爭力來講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象海爾這樣生產類型的企業,其流入物流(種類和數量)遠大于流出物流。海爾流出的有58個門類、1萬3千多個品種,而流入的卻高達26萬種各類物料。流入與流出的種類比例達到了約25:1。可想而知,流入物流的管理難度要遠大于對流出物流的管理。要想實現按單生產,關鍵是要抓好流入物流。但是,流入物流管理的難度遠大于對流出物流的管理。這里面不僅有物料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原因,還有因物流整合而觸及各方利益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海爾人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終于掌握了流入物流這條巨龍。
海爾在整合物流過程中,牢牢地抓住了流入物流管理這個七寸之處。首先,通過優化供應商組成,與供應商建立了動態優化的戰略合作關系,并在采購過程與供應一起推進準時制采購,通過信息網絡和SAP/R3軟件系統,成功地與供應商一起建立了JIT運行機制。其次,在企業個生產基地內部的生產物流(物料配送)的組織上面,也采用了需求拉動式的送料方式。根據裝配線上的消耗及生產訂單,向配送中心發出拉料指令,配送中心根據拉料需求組織配貨,并準時配送到所需要的工位,建立了有效的五定(定單、定點、定時、定量、定人)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生產計劃的執行,同時降低了在制品的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