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糧食產業化瓶頸的思考
2008-3-10 16: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本文對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產業化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應對對策,值得一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某種資源為對象的相關經營項目通過市場竟合,完成起步、積累,最終走向集中和聯盟,發生資本和市場的優化配置,形成集中度高、關聯帶動性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雄厚的社會經濟產業,這個過程便是產業化。隨著新一輪市場化取向糧改的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力度的加大,我國糧食經營產業化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停留于起步和積累階段,糧食經營資本和市場的集中與聯盟進展遲緩。
一、現狀:糧食產業升級進程緩慢
經營的起步和積累階段是產業化量變階段,主要標志是經營主體數量的增加和進入循壞的產業資本總量增大,集中和聯盟階段是產業化質變階段,即產業升級階段,主要是資本和市場在競合中重新配置向優勢經營主體集中,形成若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核心企業,他們憑借著雄厚的資本運營能力、現代物流分銷體系和核心品牌,厚載著一個個優勢產業集群,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擁有主宰沉浮的控制力和發言權。當前我國的糧食經營就是遲遲進入不了這個產業升級階段。
(一)經營集中度低
主要是糧食加工產能分散于眾多作坊式小廠,沒有有效競合,難以形成適度經濟規模,導致無序競爭,資源浪費,產能過剩。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度12447萬噸的大米年生產能力分布在7160個加工企業,實際產量2914萬噸,平均開工率不足30%;8090萬噸的面粉年生產能力分布在2819家加工企業,實際生產3480萬噸,平均開工率42%。會長白美清說,目前大米加工廠的建設仍在全面開花,面粉廠依然有增無減,油脂加工廠盲目上馬也未停止,而最突出的是玉米加工業,在“向玉米要能源”、“向玉米加工要效益”等口號推動下,以玉米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麥芽糖、檸檬酸、賴氨酸等生產不斷擴大。東北不少玉米主產區在建、待建的玉米加工企業的產能都已經超過其玉米產量。
(二)關聯帶動力弱
發達的糧食加工對上游糧食種植業和下游糧食產業的強烈帶動是糧食產業升級的主要標志。我國的糧食加工業目前仍然缺乏這種強大的帶動力。一是表現在對上游種植業的帶動上,加工業與種植業的銜接不夠緊密,糧食加工業沒有真正面向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種植優勢的糧食資源來發展,加工出來的產品缺乏需求差異,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在競爭中沒有發言權和控制力。以大豆加工業為例,我國東北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的資源優勢在于非轉基因品種和高蛋白質,其蛋白質一般比進口大豆高約2%—3%,劣勢主要在于含油率低,不適合進行油脂加工,就其優勢來看大豆加工業適宜于向食品加工發展,才能形成需求差異,但我國的大豆產業化恰好是向油脂加工發展,結果是跨國大糧商帶著“洋大豆”大舉進入,已基本控制了我國大豆加工業,使我國原本充滿生機的大豆加工企業在兩年間節節敗退,大多處于休克和破產狀態。我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買家,現在大豆又是買方市場,可我們卻拿不到定價權。這些跨國公司實際上已剝奪了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的話語權,拿到了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大豆進口權和定價權,使進口大豆得以大舉進入。2006年上半年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而進口總量同比卻增加15%,達到1400萬噸。大豆加工企業在競爭中的落敗使沒有政府最低收購價支撐的大豆種植業損失嚴重。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對該省25個市、縣750戶糧食種植農戶的調查,2006年大豆畝產值比上年減少46.22元,下降15%,畝利潤比上年減少61.76元,下降33%,黑龍江大量農戶可能轉種玉米。二是表現在對下游產業的帶動上,以糧食為原料的食品等精深加工發展緩慢,產業鏈條短,效益水平低。以食品工業為例,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在產值方面,2005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僅為0.5:1,而發達國家約為2.0至3.7:1;在產品銷售收入方面,2002年我國糧食及飼料加工業在食品工業中屬于負增長的4個行業之一。
(三)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差
主要表現在缺乏擁有發達的現代物流分銷體系、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品牌和較高資本市場駕馭能力的跨國糧食產業巨頭,在入世后外資大舉進入掀起的競爭浪潮中體力不支,難以有效抗擊市場風險。以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達孚)4大跨國糧食產業巨頭為例,他們均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品牌,在美國,這4大糧商是美國糧食物流的實施主體,其糧食貿易量占美國糧食貿易量的80%以上。他們還通過資本運營控制著南美大豆,南美豆農的融資大部分來自這4家國際大糧商,融資主要通過期貨貿易這一資本運營方式來完成。據了解,我國大豆市場對外資開放之后,境外企業充分利用資本手段,逐步完成了對國內大豆加工行業的兼并與壟斷。目前國內進口大豆的進口合同都是外商擬訂好的標準化合約,即先買升貼水,然后在CBOT市場點價。這樣一來,外資就很容易通過操縱CBOT市場價格達到提高我國進口大豆價格的目的,美國有關機構甚至通過配合發布相關信息等來幫助這些企業獲取超額利潤。而與此相反的是,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缺乏利用期市規避風險的概念,結果在2004年的“大豆風波”中,我國大豆加工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給外資并購國內企業提供了機會。目前,五大巨頭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達孚)、豐益對我國大豆壓榨行業的控制達到了空前水平,他們壟斷著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其壓榨能力占國內總能力的60%以上。截至2006年底,全國300噸/日以上的油廠的日加工能力總和為25萬噸,年加工能力約7500萬噸,而在這一數量當中,外資控股或參股的油廠的日加工能力達10萬噸,占40%。而且國際糧食巨頭目前正由油脂業向面粉業、進而向大米業大規模挺進,集中度低、關聯帶動力弱,缺乏跨國糧食巨頭的中國糧食產業正面臨全方位國際競爭。
二、原因:傳統糧食產業化經營的制約
傳統糧食產業化理念主要在四個方面制約著我國糧食產業的升級進程。
(一)在產業化政策支持上重生產、輕流通在現行的政策框架中,國家在資金扶持與項目建設等舉措上對糧食生產環節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從加大對主產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到糧食直補等政策的推行,在糧食生產環節,近年來國家已進行了大量的投入。相對而言,對糧食現代加工與物流等流通環節的資金投放與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事實上流通環節的建設與完善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糧食的加工增值、保障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有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糧食產業化就無從談起。
(二)在產業化戰略定位上重形式、輕優勢
戰略就是尋找在市場競爭中成功和取勝的關鍵因素,這個關鍵因素就是對手難以模仿和取代的產業優勢。糧食產業化戰略應該準確定位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糧食資源優勢,面向資源優勢來展開經營,讓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但傳統糧食產業化經營過于強調形式上的產業化,忽視內在實質上的產業化,片面地認為只要糧食加工企業辦基地與農戶簽了訂單或者通過行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簽訂糧食購銷合同就實現了糧食產業化,至于本地的糧食資源與外地相比,是否具有產業化的比較優勢,或者本地扶植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經營項目是否能將糧食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則慮之甚少,于是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出政績的時髦觀念支配下,許多地方忽視本地糧食資源因素,一味追求糧食加工企業的訂單數量,甚至地方政府親自出面組織簽訂單,上級政府和部門把訂單任務作為目標管理層層下達,只要有糧食種植的地方,就千方百計要發展一家加工企業,組織企業簽訂單,導致糧食加工企業遍地開花,加工產能過剩,資源不能垮區域優化配置,所謂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多而不強,產業化品牌多而不響,處于分散、重復建設的糧食加工企業對種植業和下游產業的關聯帶動力自然較弱。
(三)在產業化形態選擇上重傳統、輕現代
糧食加工、物流與資本運營是轉化糧食資源優勢為經濟產業優勢的經營形態,但傳統的產業化經營主要注重加工經營和商品營銷,忽視現代物流分銷和資本運營,導致糧食加工業在產業鏈社會化大分工中弱不禁風,受制于人。作為一種生產性服務業態,現代物流與分銷是糧食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它與糧食加工業的有機結合是傳統糧食產業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許多跨國糧食公司良好的市場效益,得益于他們早已形成良好的物流和分銷體系,而我國的糧食企業正以高于國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與之在同一市場上進行競爭。作為一種現代經營形態,期貨貿易等資本運營與糧食加工的有效結合是提升傳統糧食產業的又一重要手段,國外跨國糧食巨頭都擁有成熟的期貨貿易體系和資本市場操控技術,而我國糧食企業恰好欠缺這方面的火候。我國大豆產業之所以短時間內被外資巨頭大舉兼并,不完全是輸在了加工產業本身,而是輸在資本市場。如果不積極穩妥發展糧食期貨市場,我國的大米、玉米、面粉等糧食企業將重蹈大豆企業老路。
(四)在產業化載體培育上重數量、輕質量
龍頭企業是糧食產業化形態的承載者和產業化戰略的組織實施者,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一些鼓勵、扶持措施,但總體來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的進程較慢,要么是小而不大,達不到適度經濟規模,要么是大而不強,上不了檔次品位,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糧食巨頭。之所以如此,關鍵是政府對龍頭企業的評價和認定過分注重糧食訂單、加工產量、銷售收入等傳統數量指標,忽視企業參與現代物流分銷、期貨貿易、自主創新等成長性質量指標,使一些成長性好、質量優良的小企業得不到扶持而難以做大,訂單、加工、銷售數量大的傳統企業享受著政策優惠而不思進取難以做強,很少涉足現代物流分銷、資本運營和自主知識產權領域。
三、對策:統籌謀劃糧食產業化
糧食產業化是一項宏觀層面上的系統工程,綜合涉及現代物流、資本市場、知識產權和品牌認定等多個領域和國內外兩種市場與資源,建議出臺統一的國家級糧食產業化發展規劃綱要,就糧食產業化內涵、戰略目標和政策措施進行統籌謀劃。
(一)科學定位糧食產業化內涵
站在發展現代糧食大產業的高度,將糧食產業化定位為:面向現代大市場和優勢糧食資源,自主創新打造核心品牌,推進糧食加工與現代物流分銷、資本運營的有機結合,使糧食產購加銷及其關聯經營大規模、高品位集成,形成特色明顯、集中度高、關聯帶動能力強、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糧食產業集群。
(二)合理確定糧食產業化目標
站在與國際糧食產業接軌的高度,在全國范圍內規劃若干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糧食作物種植帶,每個產業帶規劃一個產業化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就近整合各類企業資源,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晶牌,集糧食現代物流、加工與資本運營于一體的旗艦級糧食巨頭。
(三)系統制定糧食產業化政策
將全國統一規劃的糧食產業化項目編人國家鼓勵投資產業目錄,享受相應的投融資支持政策;鼓勵興辦集現代物流、加工與資本運營為一體的糧食產業園,對糧食產業園給予高新技術開發區或經濟開發區政策待遇;出臺鼓勵糧食加工企業自主創新,參與糧食現代物流分銷和資本運營的相關支持政策;改革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評價認定標準,將現代物流分銷、資本運營、自主創新等成長性質量指標作為龍頭企業評審的主要權重指標,對通過評審認定的龍頭企業實施動態評價,優勝劣汰,不搞終身制,使龍頭企業扶持政策用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