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企業內部 ERP和ERPII已經進入平臺階段
2008-3-10 17: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ERP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壯大的,其技術上的每次演進都是為了解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遇到的問題著名的IT系統項目論證與決策權威機構——美國Gartner Group公司在它的“計算機集成制造(CIM)”專欄上,由Wylie主筆的《ERP:設想下一代的MRPII》的研究報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既然ERP是第二代MRPII(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的前身),而MRPII又是從MRP(物料需求計劃)發展起來的,在討論ERP時,就不要割斷歷史,用發展的眼光來理解ERP,必須從MRP談起。
ERP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企業管理者經常頭痛的事件之一,就是“產供銷嚴重脫節”。銷售部門好不容易簽下了銷售合同,生產部門說計劃排不下去;一旦生產計劃能安排了,供應部門又說材料來不及采購。在倉庫里,生產要用到的物料經常出現短缺,而無用的物料卻又長期大量積壓。MRP就是解決這個頭痛的銷產供脫節問題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既不出現短缺,又不積壓庫存”。
MRP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這決定了ERP也是如此,所以,直到1981年沈陽第一機床廠才會從德國工程師協會引進中國第一套MRPII軟件。到今天,中國ERP市場已走過了25年的歷程,這基本上也是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25年。
它首先明確生產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由市場決定而不是能由企業決定的外部需求(即形成商品的產品)稱之為“獨立需求”,把為了產品出廠所需用的一切物料稱之為“相關需求”;闡述了物料存在的相關性。它建立以時間為坐標的產品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處于最頂層的是要銷售的出廠產品,處于所有“樹根根梢”的最底層物料是采購物料,處于二者之間的是生產物料。
時間坐標上的產品結構模型集成了銷售、生產、采購這企業三大主要業務部門的需求與供應信息,這個模型中包括了物料的數量和需用時間,它確實是一種傳統生產管理中常提到的“期量標準”,但不同之點在于它是動態的。由于產成品、采購件和加工件都集成在一個模型中,只要頂層的“獨立需求”有了變化,相應的“相關需求”立即發生相應的變化,做到迅速響應和應變。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同步生成和修訂,解決了產供銷嚴重脫節的矛盾。
MRP的理想境界是根據需用時間使物料供應做到“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前提下,對MRP系統來講,少和晚是不允許的,因為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但是,可以多些,就是安全庫存;可以早些,就是安全提前期;二者也可以結合起來應用。
MRP作為一種計劃工具,所依據的管理理念主要是:供應必須與需求平衡,即供需平衡原則和優先級計劃原則,即生產與供應計劃必須根據需用時間和數量來確定優先順序。這兩條簡單明了的理念適合任何制造業企業。所有適用于制造業的ERP系統,都具備MRP的功能。
開始解決財務問題
企業管理者的另一個經常頭痛的事是“財務數據和生產數據總是對不上號”,財務報表在時間上嚴重滯后,不能及時地暴露經營生產中的問題,等到發現了問題再處理,已經給企業造成了損失。生產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夠的采購周期,但仍會因為資金不到位而不能及時供應。銷售出去的商品也會由于客戶的信譽度、應收賬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
MRPII就是解決財務和業務脫節的問題,它通過具有成本屬性的產品結構(成本物料單),賦予物料以貨幣價值,實現了資金與物料靜態信息的集成。
通過定義物料流動的事務處理(如物料位置、數量、價值和狀態的變化),對每一項事務處理賦予代碼,定義會計科目上的借、貸方關系,實現了資金流同物流的動態信息集成的問題,做到財務與業務同步,或“財務賬”與“實物賬”同步生成,隨時將經營生產狀況通過資金運行狀況反映出來,提供給企業的決策層,便于不誤時機地糾正和處理。
能否做到資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集成,做到財務同業務的集成,是判斷企業是否實現MRPII系統的主要標志;也是區別電算化會計同MRPII系統的主要標志。沒有業務信息,財務系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可以說MRPII將ERP又推進了一大步。
走出企業內部
使用過MRP或者MRPII的企業或許對于這兩個軟件都產生過恐懼感,甚至會影響到對ERP的信任。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企業剛剛接觸ERP,各種準備并不充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MRP只有制造業關心,而服務和流通行業并不關心,ERP卻是可在所有行業通用的一種解決方案。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獨立生存,它必須依賴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等合作伙伴的支持。進入到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的供需關系和市場競爭的范圍擴大到了全世界。這時,僅僅有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就顯得不足了。
要把信息集成的范圍擴大到企業所有的上下游,也就是同企業所有的供應商和客戶實現信息集成;“管理整個供需鏈”就是ERP(企業資源計劃)要解決的問題。ERP之所以能夠實現,完全依托于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企業業務流程的改進和優化,也同樣需要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
從MRP到ERP的發展過程,就像水的波紋一樣,由中心逐漸向外擴張。我們說MRP是制造業ERP的核心,因為它就是處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紋首先就是由它引發的。
ERP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出現的。按照Gartner公司1990年對ERP最初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特點,產品研發與生產制造集成(技術與管理);實現企業內外集成(跳出一個企業的范圍);管理整個供需鏈;協同(同步)運營。這些要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有相當程度的前瞻性。但是,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當時還不可能全部實現,后來問世的SCM和CRM產品實質上是實現Gartner最初對ERP定義的補充。
全球資源利用與協同
為了獲得整個系統的價值最大化及競爭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結成戰略聯盟體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他們越來越重視整個供應鏈及整個企業聯盟體內的資源整合與協同。
為了有效地實現企業間的協同管理,ERPII的概念應運而生。目前,國內介紹ERPII多數是從Gartner Group的定義出發進行解釋的。他們認為:ERPII即是通過支持和優化公司內部和公司之間的業務過程來創造客戶和股東價值的一種商務戰略,也是一套面向具體行業領域的應用系統。
ERPII繼承了ERP的屬性和方法,ERPII中的企業是多態的企業,是企業從個性化企業向社會化企業的擴散。企業間的資源計劃與核算可以繼承企業內資源計劃與核算的屬性和方法。也就是說ERPII把管理對象擴展到了企業之間的管理任務、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數據,使得企業之間的管理模式呈現繼承、復用的特點。因而,ERPII的出現并不意味ERP的死亡。
從管理對象來看,企業間交易的對象是企業內部交易對象的擴展,企業間交易繼承了企業內交易的屬性和方法。企業人員、企業與業務伙伴、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電子化交易過程都是對象之間傳遞消息的過程。企業間交易時單個企業成為了具體對象,具有了封裝性和私有性。企業間的計劃、組織、領導問題與企業內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問題在屬性和方法上有相似性。
因此,利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可以把企業與外部資源的整體優化配置看成是企業對象之間的操作和交易,ERPII對企業間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是從企業資源對象向企業間資源管理的擴展。
ERPⅡ比起ERP來,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企業能夠優化配置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而且把供應商、客戶、股東都當成獨立的交易實體處理,因此供貨商、客戶、制造企業等可以作為交易對象來獲取其中的資源。
因此,ERPⅡ的管理模式仍然繼承了ERP的管理模式,在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價值鏈管理方面繼承了物料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的管理任務、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數據,主要的改變是企業管理模式之間是通過消息進行溝通和協作,每個企業的管理模式成為了封裝的具體管理模式,而企業之間的管理模式成為重點的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ERPII出來并不代表ERP就被淘汰了。ERPII是對ERP的一種擴展和提升,它的基礎還是ERP,盡管ERPII與ERP的管理模式是基本相似的,但二者具有的是不同的目標市場。
現在而言,ERP和ERPII已經進入了平臺階段,即在一個更大企業信息化平臺,比如說SOA的架構下,扮演企業資源和流程再造的角色,其作用是幫助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手段,往往會結合其他的應用比如SCM、CRM、SRM、PLM等等,發揮復合作用,但一般來說,ERP在其中會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