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卡住航運人才落“滬”
2008-3-18 10: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人事部收到三副蔣林軍(廣西籍)的辭職信,信中這樣寫到:“因戶口問題,本人申請辭職,請批準!如戶口解決,愿留下服務中海”。 據了解,2004年底上海開始實行落戶“評分制”后,幾乎所有航海專業畢業生達不到分數標準,無法入籍上海。在滬的航運企業中,辭職的青年船員人數呈上升趨勢,其中就包括戶籍不能入滬這一主要原因。
上海正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航運人才入戶上海為何這么難?
戶口“評分制”:航海院校學生望塵莫及
2004年底,上海推出了一個非上海籍生源大學畢業生入戶上海評分標準,其分值在逐年提高。
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人事部主任劉之浩細細算了一筆賬——學歷分:博士生27分、碩士生25分、本科生21分;學校分:全國37所教育部重點建設高校如清華、北大、復旦為15分,航海類院校12分;學習成績分:在年級綜合排名前1/4的得最高分8分,分數由此遞減;外語水平分:六級8分,四級7分;計算機水平分:中級水平6分;導向要求分:國家級三好學生10分、省級5分、學校級2分;用人單位信譽分:良好5分;“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領域分:3分。
“2007年畢業生入滬標準為71分,我們招的船員絕大部分是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航海院校本科學生,充其量也只能評65分,其他院校就更低了。說白了,這個標準是對研究生和清華、北大等開放的,沒有考慮到航海專業是緊缺人才,也沒考慮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需要!”劉之浩如是說。
據了解,因條件對航海院校未放寬,近3年來,中海上海地區招募的1100余名大學生中僅1人辦成上海戶口,其為大連海事大學的省級三好學生,恰好達到分數線。
而這1100余名航海專業大學生,其中90%來源于外地農村,他們對戶口又有著強烈現實的需求。“我們入學時將戶口遷到了大學,希望畢業后戶口遷到就業的地方入戶。如果不能入戶,戶口就要從學校遷回老家。從心理上講,我們和家里人都覺得很難接受。許多與戶口相關的政策待遇也難以全享受到。”一位畢業3年多的青年船員透露了自己的心聲。
一方面是船員戶籍無法入滬的尷尬,一方面卻是青年船員人才的奇缺。
本來,由于船員工作生活較艱苦,環境枯燥,信息封閉,有潛在的危險性,難于照顧家庭,加上80后多為獨生子女等原因,愿意當船員的航海類畢業生越來越少。現在又面臨無法入戶的難題,這無疑使上海航海人才奇缺的狀況雪上加霜。
“現在企業為我們交的養老金是工資額的22%,為上海市統籌;我們個人交的8%,記入個人賬戶。沒有戶口,退休了我們只能回老家,上海統籌部分帶不走的,只能拿走自己的8%。而且還面臨買房、結婚、生子、子女就學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為上海工作了一輩子,到頭來卻享受不到應有的養老待遇!”青年船員葉發建無奈地說。
居住證辦理:未考慮船員流動性
對于航海類學生而言,既然入戶上海的這道門已被緊鎖,惟一的通道就是獲得上海市居住證。
據了解,上海市辦理居住證涉及4家單位:人事局管批復居住證申請;收到人事局批復后,由公安局負責制發居住證,需要本人前往公安局指定的地點拍照;辦妥居住證后,持人事局批復和居住證到社保局辦理社保。居住證滿1年后還要續辦,續辦時,要提交稅務局提供的申辦者前12個月的稅單,若無稅單,人事局就不批復續辦居住證。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辦理脫節的尷尬局面:如人事局的批復是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而公安局則以辦證的時間為準,什么時候拍照,居住證的有效期就從印制當天算起,拿到的居住證有效期可能是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的。到社保局辦理社保時,則按居住證辦理時間為準,也就是說,只能從2007年5月開始交納社會保險。”劉之浩說,“而且,居住證也沒有考慮到船員職業的特殊性。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有2005年的不少同學沒有辦居住證。船員戶籍證明交給我們后,批準要一、兩個月,完了后才能拍照,此時他們在哪呢?也許在跑遠洋航線,即便跑國內航線也不一定有機會掛靠上海港,就算靠了上海港有時可能僅幾個小時或是周末。這樣,有些同學甚至到了人事局批復的一年有效期內還不能拍照片,有時基本上重合一天的時間都沒了,又得重新申辦。”
“原本2006年應該給我發居住證的,只因上了船沒法拍照片,到今年1月才辦好,誰知辦好后馬上就過期了,又得重辦,我已經工作了兩年多了,但我的公積金、醫療金到現在一分錢都沒交。”三副葉發建說。記者了解到,船員無居住證會造成個人社保賬戶無法打開,企業只得為其交納上海市綜合保險。而綜合保險金額較低,每個月僅200多元。按員工正常的社保,企業每月要為其繳納1000多元,也就是說船員為此損失了一筆可觀的福利。
“經企業與主管部門多次協商,今年1月終于取消了本人下船拍照的要求,由企業提供即可。然而,因戶籍證明難以及時獲得,青年船員起碼要一至兩年才能辦好其居住證。”劉之浩說,“而對于船員來說,面臨的另一個麻煩事是,人事局文件指出續辦居住證要提供上一年稅單,而稅務局只能在年底一次性提供,并要求本人持有效身份證去拿。這對于長期漂泊在外的船員來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據了解,中海國際上海分公司2004年—2007年需辦理居住證的為827人,但辦好的只有405人,不到一半。尤其是2007年需辦理的人數為331人,辦好的只有35人。辦好居住證的很快又面臨續辦,這些人加起來有1200多,因手續復雜而且不適應航海專業船員,時間長了就會積重難返。
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紛繁復雜的程序,對于每年只招幾名學生的陸上單位問題還不大,而對于每年要招聘近千人的大型航運企業來說顯然不太合適,對航海專業畢業生辦理居住證應簡化手續,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
留住航運人才:有待戶籍新政破解
據了解,上海市政府2005年第十五號令稱,辦理居住證的若干年后符合條件者可以轉為上海戶籍。但“若干年”到底是多少年,上海一直沒有出臺具體規定。這種政策的不可預見性,造成航運企業技術干部船員隊伍的不穩定,三副、三管輪以上航運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我們每年在招生時給學生宣傳,不敢承諾轉戶口。既然上海是國際航運中心,我們招的生源質量應是最好的,但因入戶政策限制,我們已不敢指望招到成績在前幾名的學生,而能解決戶口的城市,如廣州、大連、南京等,招的生源質量就比我們好。戶口的限制將優秀航海新生力量拒之門外了!”中海國際一位招聘船員的干部說,“上海城市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就應該有配套的傾斜政策出臺。如果居住證能簡化辦證程序并與戶口接軌就好了,這樣,青年船員在企業做滿第一個6年的勞動合同后,如果企業與其續簽勞動合同,政府此時應考慮為船員轉戶口,企業也希望推出這樣的承諾來穩定緊缺的船員隊伍。”
“在往家遷戶口時,父母問我是怎么回事,我說現在上海遷不了戶口了,父母問當時我為什么不去廣州、大連、天津。村里人也問,讀了大學戶口怎么又回來了?是不是干得不好?”葉發建說。
據了解,在上海不僅是中海一家,中遠等其他航運企業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只是中海在滬船員較多,壓力更重一些。
事實上,為深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目前上海正從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的歷史性轉變時刻,而人才戰略就是軟件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航運管理、港口監督、海事、引航等人才,多數都來自于船員,假如船員人才得不到保證,那么國際航運中心的人才戰略必將難以為繼。
有業內人士呼吁,建議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門將航海院校外省市生源納入全市港航人才發展的總體規劃,并列為引進的緊缺人才范圍,包括在戶籍政策上予以傾斜,對于在國有航運單位連續服務6至8年,或任職大副、大管輪以上職務的航海院校生,采取可申請落戶等優惠措施,增強其對企業和本市的忠誠度、認同感和歸屬感,保持船員高級人才隊伍的穩定,促進國際航運中心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