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服務業發展規劃
2008-3-2 20: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制定沈陽市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建設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五”發展的總體評價
“十五”期間,在加入WTO和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宏觀環境下,我市服務業加快發展,對外開放有重大突破,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總體看,呈現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增長速度快于“九五”。除2003年受“非典”影響,服務業發展放慢之外,其它年份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96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5年平均增長11%,比“九五”時期的增速提高1.6個百分點,超過計劃目標1.4個百分點,是繼“七五”之后發展最快的時期。從行業看,郵電通信與社會服務業發展較快,前3年的平均增速是28.5%、22.6%,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社會服務業已上升為服務業中的第二大產業。
(二)現代服務業呈現加快發展勢頭。現代服務業進入加快成長期。信息傳輸業快速擴展,2005年郵電業務總量為96.3億元、移動電話338萬戶,分別年均增長13.6%和22%。旅游業持續走高,2005年接待旅游總人數3532.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6.4億元,年均增長17.8%與23%。房地產市場活躍,2005年商品房銷售實現961萬平方米、銷售額321億元,年均增長35.6%和41.5%。會計、律師和科技等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律師事務所發展到122家,比前5年增長1倍,技術市場交易額年均增長15%。會展業發展勢頭良好,制博會已成為品牌。2005年舉辦各類展覽會143個,實現交易額約830億元。新興與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3.2%上升為48%左右,年均增長近1個百分點。
(三)傳統服務業不斷改造與創新。連鎖經營、代理制、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及大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專賣店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推進商貿業的現代化。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發展到42家,大型百貨店15家,專營店1580家。各類連鎖企業338家,店鋪4200多個,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以上。五愛市場等批發市場加快改造升級。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15.1億元,年均增長11.7%,流通規模居東北之首,省域商貿中心地位已經確立。倉儲運輸業引進現代物流理念與經營方式,以整合單一功能、拉長供應鏈為特征的物流業發展勢頭良好,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國內大型物流公司開始入駐。2005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3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
(四)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服務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取得了一定成果。電信業、金融業及公用事業引入競爭機制;掛靠在行政管理部門的會計、律師事務所已與政府脫鉤;文化體制改革邁出了新步伐,成立了報業、傳媒、雜技、電影等七大企業(集團)。引進外資有突破性進展,房地產、商貿、金融等行業成為熱點。2004年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10.4億美元,比2000年全市利用外資規模還多3.3億。在引進5家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的同時,韓國韓亞和韓國中小企業銀行相繼設立經營機構,第一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首創安泰壽險公司已經掛牌,標志著我市改革開放翻開新的一頁。
(五)產業布局調整成效顯著。結合城市改造,進一步調整區域功能定位。南北金廊與渾河兩岸“一縱一橫”規劃為新興與現代服務業區,一大批文化、教育、商貿、商住設施相繼啟動和竣工,凸現大都市風貌。中心城區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企業全部關停與搬遷,老鐵西區遷出147戶工業企業,引進房地產、商貿等服務企業342個,成為天藍、地綠、路寬的宜居區。太原街、中街、北市、西塔、長江街等重要商業區改擴建卓有成效。經過調整改造,城市空間布局日趨合理,形成中心城區發展服務業、周邊區域發展工業的格局。
(六)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突出。在“十五”全社會就業直線下滑的走勢下,服務業就業呈總體上升的態勢,是唯一吸納勞動力的產業,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2003年服務業從業168.8萬人,在前兩年分別增長7%、2.3%的情況下,出現了小幅負增長。2005年服務業從業約172萬人,年均增長2%,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50%左右,比2000年提高8.8個百分點。
“十五”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增長速度偏低。盡管發展速度高于“九五”,但是與其它城市對比,增速緩慢,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位次偏后,并不斷后移。2004年是發展較快的一年,但仍排名最末位,落后第1位的寧波4.7個百分點。與GDP增速逆差的持續擴大,造成服務業比重下滑,2004年為44.7%,在15個城市中排位由2000年的第2降為第7,比第1位廣州53%的水平低8.3個百分點。2005年比重繼續下降,為43.3%左右。
產業結構落后。“九五”時期大而不強的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其它副省級城市相比,我市現代服務業發育不足,制約城市功能和城市競爭力的提升,與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適應。工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影響企業提高效率,拖后新型工業化進程。金融保險業前3年年均負增長,占服務業比重為8.6%,在15個城市中列第11位;房地產業比重為15個城市最末位。利用外資層次偏低,房地產業占70%以上,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和科研技術服務只占10%。
二、面臨的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提高發展質量,經濟結構進入向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高服務化升級的發展階段。我市服務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提供歷史性發展機遇。我國已進入加入WTO的“后過渡期”,服務業全面對外開放。跨國公司開始新一輪全球產業布局調整,制造業轉移形成相當規模后,出現服務業跟進局面,2002年全球服務業外資流入量占世界總流量的比重已達三分之二,這一比例近年來還在上升。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部門,并將外包項目,特別是軟件外包業務轉移出來。外資對發展中國家銀行、保險、物流、咨詢、會計、法律等的主流投向,為我國加快服務業結構調整帶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二)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強化中心城市功能。我國正處于城市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時期。我市的經濟區位、城市規模、產業基礎是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比較優勢和決定性因素。中心城市是區域的服務中心,現代服務業比較發達,具備強大的服務輸出功能。“十一五”以致更長時期,金融、物流、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我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業發展進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進而重塑與完善城市功能階段。“十一五”時期是解決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時期,服務業是改革的重點領域,改革的成效將進一步激發發展活力。
(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未來5年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增長,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繼續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由溫飽型、實用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高層次物質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逐步上升,拉動住房、汽車、教育、旅游、健身、文化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趨勢下,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將擴大服務業市場空間。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呼喚現代服務業。“十一五”期間我市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在工業升級并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服務業向制造業產業鏈兩端延伸,信息技術、市場調查、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教育培訓、廣告傳媒、會計法律、營銷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加速成長。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更加依賴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工業與現代服務業互為依存、互為支撐的互動機制已經形成。經濟發展將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依靠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增長轉變。
盡管發展服務業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建設中心城市面臨嚴峻挑戰,大城市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青島、濟南、重慶、成都等城市競相發揮優勢,爭當區域經濟龍頭,東北地區的大連發展勢頭強勁。2004年國家統計局關于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大連第6位,沈陽第9位,哈爾濱第10位。中國社科院《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綜合排名大連列第14位,沈陽為第23位。形勢咄咄逼人。
從總體看,“十一五”是我市服務業的“黃金發展期”,服務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三、總體構想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十一五”我市進入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拉動服務業加快發展階段。發展服務業的指導思想是:樹立服務區域的戰略思想,以提升城市功能、確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地位為總體構想,以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為目標,以體制與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結構升級為主線,把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完善新型工業化服務支撐體系作為兩大重點任務,大力發展現代與新興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將提高發展速度,擴大規模。預期增加值達到1930億元,增速由“十五”的11%提高到13%,力爭達15%,縮小與其它大城市的差距。前兩年發展速度仍低于GDP增速,后三年與GDP同步或超過GDP。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提高。現代與新興服務業快于總體服務業發展,所占份額達到53%以上。服務業就業年均增長1.9%左右,占全社會就業比重提高到55%上下。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服務業體制與機制創新有突破性進展,產業結構得到明顯有效調整,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信息、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撐起服務業的半壁江山,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優勢。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
2011年-2020年我市經濟將進入工業化后期,隨著科技進步、制造業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率的提高,服務業呈現持續較快發展的局面,增速將超過工業,內部結構跨越式升級,在GDP中的份額迅速上升,接近上世紀末世界中等收入國家56%的平均水平,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二)行業發展重點
從中心城市功能要求和我市產業基礎出發,“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商貿、旅游、信息服務、房地產與社區服務八大主導產業。
1.大力推進現代物流業。建設南從大連出海、北從滿洲里出境、連接東三省和內蒙東部各城市、并向國外拓展的快捷物流大通道。立足我市工業優勢和產業集群,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以沈陽保稅物流中心、百科(沈陽)鋼鐵加工物流中心、寶供國際農產品采購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為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搭建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引導物流業規范化發展。鼓勵生產企業物流服務外包化,釋放物流需求。2007年前建成保稅物流中心,2010年物流業增加值力爭突破600億元,第三方物流比重達到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用社會物流服務比例達到30%,大型現代物流企業發展到30家。物流業成長為優勢產業。
2.著力發展金融保險業。拓展沈陽聯合產權交易所功能,建立規范轉讓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業務的覆蓋東北、內蒙古的區域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網上金融、電話銀行、自助銀行、電子貨幣、銀行卡等現代金融工具,確立東北地區票據交換中心地位。鼓勵外資參股沈陽市商業銀行,增強整體發展實力,實現跨區域經營。積極培育證券市場,扶持20戶企業實現境內外上市,募集資本金100億元。擴大保險服務領域,鼓勵增設專業保險中介組織,重點在企業年金、農業保險等方面吸引外資。2010年外資金融機構總數達到30家以上,全國所有商業銀行都在沈設立分支機構。
3.培育拓展商務服務業。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咨詢策劃、研發設計、會計法律、專利代辦、拍賣評估、科技信息、人力資源等服務業,加快提高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建設,完善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中心及技術市場。做大做強會計、律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擴展到160家。進一步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人才交流等服務業,建立遼寧中部城市共享的人才和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培育由政府引導,以行業協會與會展企業為主體運作的市場機制,整合與合理利用會展資源,打造制博會、科博會、農博會、文博會等會展品牌,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現代展會。提升完善會展設施,扶植培育大型會展公司,提高展會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全力辦好200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提升沈陽國際形象,努力發展“后世園”經濟,力爭會展交易額年均增長15%-20%。通過拓展壯大商務服務業,吸引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集團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培訓中心及代表處、辦事處。憑借產業基礎,合理總部產業與功能定位,重點引進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類型地區總部,建設區域性總部經濟集聚城市。
4.提升優化商貿業。以調整業態結構、經營形式結構、布局結構為主要任務。有選擇的控制大型百貨商場、批發市場建設,引導大型購物中心、大型綜合超市有序發展,鼓勵便利超市加快發展。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經營方式,扶持農村商業的改造提升,培育2-3家連鎖門店超200家的大型連鎖企業和1-2家經營規模超百億元的大型商業集團,連鎖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提高到30%以上。大力發展以便利店、超市和餐飲店為重點的社區商業。立足品牌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建10個寬輻射、大流量的現代農產品交易市場。利用交通優勢,建設蘇家屯沈陽二手車交易市場。加快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引進和嫁接新型業態,形成信息發布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代理中心。支持五愛集團等知名品牌面向遠東、輻射世界的跨國經營。實現50個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大型現代交易市場,其中五愛市場年銷售額達到500億元以上。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630億元,年均增長12%。
5.積極發展旅游業。充分利用沈陽世界文化遺產及周邊城市、東北地區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加強區域合作,建設獨具風情的環沈陽旅游圈和中國東北旅游圈,開展清文化旅游、工業旅游、“紅色”旅游、冰雪旅游和生態旅游。充分利用舉辦“世園會”契機,大力宣傳“一宮兩陵”、“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張氏帥府”、新樂遺址等旅游精品,樹立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旅游名牌。建立區域導游、接待、投訴一體化機制,開設沈陽旅游散客服務中心,實現旅游信息服務“一網通”。開發工藝精湛、攜帶方便、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繼續規范旅游市場,加強行業監管,鼓勵發展有資質、信譽好、服務水平高的大型旅游服務集團,爭創全國旅游最佳城市。
6.壯大提高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數據庫維護、網絡經營、信息加工服務業,培育50家大型服務企業。支持東軟集團等IT企業擴展軟件外包業務,在鞏固日本市場的同時,加緊歐美市場開發,爭創國內軟件外包的排頭兵。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推進個人與企業征信系統建設,搭建個人與企業的信息采集、發布、加工和評價體系軟硬件平臺。拓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網絡增值服務。加快通訊與網絡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科技推廣、信息服務、市場營銷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7.調整完善房地產業。加強政府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供給結構和方式以及拆遷規模方面的宏觀調控,引導房地產業穩步有序發展。以不同收入階層需求為導向,調整住房供給結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戶型住房供應。降低商品房空置率,活躍存量市場和租賃市場。對特困戶提供經濟補貼房。加大近郊地區道路、交通、學校、醫院等配套基礎設施投資,發展與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創造宜居環境。2010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2000萬平方米、銷售額540億元。進一步強化房產中介服務的管理與監督,取得國家房地產經紀人資格人員達到1000人以上。加快房地產市場信息化建設,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與交易服務。
8.做大做強社區服務業。在保障社區福利性、公益性服務供給的基礎上,以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網絡化為導向,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功能。適應人口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趨勢,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養老模式,鼓勵開辦“托老所”、“養老超市”,提供靈活多樣的老齡服務。從滿足個性化、細微化需求入手,發展清潔衛生、醫療保健、托幼助學、各種維修、求職咨詢、送餐購物等多樣化、多層次、高質量服務。加快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開展社區服務。在新建居民住宅小區的同時,社區服務業要配套跟進。
四、區域布局
“十一五”期間,構建與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服務業空間結構,全力打造“一城一廊一帶”主體框架。“一城”為新規劃的二環路以內的主城區,是城市核心功能承載區,發展、完善、提升為生活服務和為生產服務的各類服務業。“一廊”是以北陵大街-北京街-青年大街-渾河大街為中軸的“金廊”,縫合渾河南北,雙向突破三環,為城市服務中樞,發展金融保險、商務辦公、科技會展、文化體育等現代服務業。“一帶”是沿渾河兩岸的“銀帶”,為城市生態軸,發展休閑、娛樂、健身、旅游等現代服務業。
在“一城一廊一帶”主體架構下,發展商貿、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特色服務業、地鐵站五大服務業集聚區。
(一)完善商貿業集聚區。建設“兩帶、三級”縱橫交錯、通達八方的商貿服務新網絡。
“兩帶”:“金廊”兩側商貿產業帶。東部商貿產業帶以中街商貿區為中心,向東串起由津橋路、小東路、滂江街組成的東城商業區,向北連接吉祥路與北海街交匯的商業區,向南延伸至五愛、南塔和渾南商業區。西部商貿產業帶以太原街商貿區為中心,向北連接西塔、長江街、北市商業區,向西延伸至興工與興順商業區。發展滿足不同收入人群需要的多檔次、多種類商貿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業。
“三級”:建設以2個中心商貿區為龍頭、20個區級商業中心為框架、200個社區商業中心為基礎的三級商業網絡。重點是改造、建設中心商貿區和社區商業中心。
中心商貿區有久負盛名的中街、太原街,具有對市外的吸納、輻射功能,以改造環境與設施,提升服務檔次與服務水平為建設方向。中街連接東城商業區,在新建大型購物中心的同時,重點發展品牌店、專業店、專賣店、老字號店、風味餐飲店等特色商業,成為傳統文脈與現代理念相融合,集購物、餐飲、休閑、旅游、娛樂為一體的東北最繁華商貿“黃金街”。太原街形成以太原街和中華路為軸心,與勝利大街、民主路、中山路組成的“開”字形布局。重點改造站前廣場與中山路,增加休閑娛樂功能,建設國內外名品店、歐式餐飲店,突出時尚與現代特色,形成高檔次、新業態匯集的現代時尚商業街。
長江街、興順街、南市場、龍江街、南塔街、虎石臺、道義、胡臺等初具規模的區級商業中心,重在改善環境,增加經營業態和服務功能;新興的興工、東城區級商業中心重在開發建設和服務種類的配套。
社區商業中心分布在居住聚集地,按照商務部建設標準,重點建設七二四、滂江街、三臺子、塔灣、荷蘭村、怒江北街、望花街、沈遼西路、霽虹街等新型社區商業中心。以滿足與人民群眾最貼近的日常生活需要為宗旨,將改造與開發并舉,建設社區便利超市、餐飲店、洗衣店、美容美發店、通訊郵政門市、銀行、書店、健身房、汽車養護店、經濟旅店、廢品回收站等,形成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綜合服務體系。
周邊的區縣、鄉鎮、村所在地已形成不同規模的商業集聚區,結合“多鄉一業”、“多村一品”新型農業發展格局,搞活農產品流通,建設區域性農產品交易中心,逐步推進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連鎖經營。
(二)發展現代物流業集聚區。打造多功能、強輻射的“四帶”現代物流新格局。
以二環以外區域為重點,建設東部沈海-東三環-深井子、南部渾南-蘇家屯、西部張士-茨榆坨、北部望花-農高區-新城子四條向外輻射的物流產業帶。沈海-東三環-深井子物流帶依托鐵路編組站和產業基礎,加快上海寶鋼物流中心二期、鐵路集裝箱物流等建設與改造,著重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建材、皮革等生產資料為主的專業物流。渾南-蘇家屯物流帶依托桃仙國際機場和沈大高速公路,以建設沈陽保稅物流中心、沈陽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為重點,建立“大通關”系統,為貨物進出關、散貨運輸、物流周轉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務。張士-茨榆坨物流帶立足于西部工業走廊重化工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需求,加快張士物流中心、百科鋼鐵物流配送中心、吉遞物流中心等建設,重點發展為集群工業提供原材料和產成品服務的生產性專業物流。望花-農高區-新城子物流帶滿足北部大開發需要,以農產品深加工、食品飲料、花卉產業為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為主的專業物流。
(三)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構建以“金廊”為軸線,以北站、五里河、渾南三個核心區為節點的中央商務走廊。
“金廊”大道和渾南地區為金融保險、商務信息、文化會展業集聚區,是發展總部經濟的主要載體,集中發展北站中央商務區、五里河文化商貿區和渾南文體會展區三個核心區。五里河文化商貿區、渾南文體會展區與北站中央商務區形成功能互補。北站金融開發區向南擴容至2.6平方公里,將市政府、省文化藝術中心及周邊金融機構納入其中,完成東北世貿廣場、東北金融廣場、財富中心、匯寶國際商業廣場等40座大型項目建設,以促進產業協調、完善功能為重點,繼續擴展金融保險業,引進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發展信息咨詢、研發設計、會計法律、科技交流、休閑娛樂等現代服務業,成為宜于總部經濟入駐、多項服務功能兼備的中央商務區。五里河為“金廊”、“銀帶”交匯處,依托電視臺、圖書館、科學宮等設施,突出文化和信息產品展示交易功能,發展壯大廣告傳媒、科技交流、電子產品貿易、技術服務和休閑娛樂業,建成國際名牌商品城、美食街等,完善區域性文化商貿區形象。渾南在城市南部核心區初具形象的基礎上,建成現代化水準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大劇院、美術館、商務公寓、五星級酒店、商業廣場等21個標志性大型建筑,形成集體育文化、會展辦公、商貿信息多功能于一體的繁華新都心。
(四)建設特色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皇城、北市場、中山路、西塔、棋盤山、渾河灘六大特色服務業集聚區。
皇城以故宮為核心,依照1.6平方公里特有的皇城布局,加快分期改造。修繕、保護清代與近代歷史遺跡,建設行宮住宿、宮廷餐飲、古玩字畫、民國景物等功能區,再現歷史風貌,形成清文化旅游區。北市場以恢復關東民俗文化及展現宗教文化為重點,建成大戲院、古玩工藝品交易中心、風味小吃廣場、商業街,繼續開辦廟會及地方戲,形成民俗休閑娛樂區。中山路至沈陽站,保護、修繕、開發歐式風格建筑群,開設時尚精品店、攝影工作室、小型藝術博物館、畫廊以及咖啡店、啤酒屋、酒吧,形成歐陸風情休閑區。西塔地區發展雙層立體交通體系,新建東西走向步行街,連接西塔街、延邊街和南京街,引進建設民族貿易交流中心、商業娛樂城、五星級酒店、文化旅游公園、雙語國際學校及高檔住宅,形成全新的具有濃郁韓國特色的繁華西塔城。棋盤山依托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發展生態旅游、健身休閑等產業,全面啟動203平方公里的棋盤山新城建設,構造旅游觀光帶、濱水休閑景觀帶、世博園特色景區、休閑度假景區和森林公園景區布局,形成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區。渾河灘以植物覆蓋、水質改善、保護生態為主線,建成5個休閑廣場、多個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以及高爾夫體育公園、渾河游樂公園、沈陽歷史文化公園和渾河生態濕地公園,形成運動娛樂、休閑旅游于一體國內最長的現代濱水游樂區。
(五)建設地鐵站服務業集聚區。在修建東西、南北和環城地鐵時,與三個層次商業中心規劃布局相結合,同步建設出口站綜合服務區,重點建設快餐店、飲食店、便利店、專賣店、書報亭、銀行等服務設施。在縱橫交錯的青年大街站,適應乘客換乘等候的需要及人流多的特點,因地制宜建設地下商業街、航空售票處、旅游服務處等等。依托首先啟動的地鐵一號線規劃,繁榮于洪區黃海路等商業區,擴展興順商業街,改造懷遠門商業區,發展小東路與滂江街為核心的東城商業區。隨著南北向地鐵二號線開工,推動“金廊”總體建設和渾南開發。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與機制。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打破行業壟斷。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電信、鐵路、民航等領域。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公有資本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改組改制及設立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分類改革,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科研、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領域。加快企業改革改組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發揮行業協會行業交流、發展、管理方面的自律性質及溝通政府的紐帶作用,增強咨詢策劃、戰略研究、科技服務、信息網絡服務機構發展活力。進一步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加快國有企業主輔分離。
(二)轉變觀念,優化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的政策導向,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對服務業多給予政策引導,少進行限制干預。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土地征用、進出口、辦理證照、繳納稅費、人才引進、信息獲取等方面創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規范對服務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與收費標準。轉變地方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經營機制,建立健全擔保體系,加大對經營方式靈活、服務品種多樣的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按照國家要求,對國家與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持的重點建設項目給予地方資金配套,引導社會資本投向。
(三)加快構建節約型社會,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與消費模式。在生產領域,由主要依靠自然資源高投入的支撐向更多的依靠技術進步和服務投入的支撐轉變,促進信息服務、咨詢策劃、會計法律、研發設計、技術交流、網絡技術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在消費領域,由不顧資源條件、盲目追求高消費的行為方式向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轉變,引導過于重視有形商品的傳統消費偏好,鼓勵擴大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與消費,推動文化教育、休閑娛樂、旅游健身、衛生保健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二環內的工業企業原則上全部搬遷。
(四)實施集團化、品牌化戰略,提高技術水平與服務能力。深化專業分工,推進服務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進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改變經營管理方式陳舊、服務手段落后的現狀,依托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托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鼓勵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發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團,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努力創新服務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建經營品牌,以品牌促發展,拓寬服務領域,開展跨地區、跨國界的輸出服務。
(五)擴大開放,主動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把握住國際服務業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加快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后發優勢,搶得發展先機。高度重視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培育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降低商務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把吸引外資的重點放在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商務服務、旅游會展、文化教育等領域。改善對外經濟貿易結構,實施服務業“走出去”戰略,在繼續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輸出及入境國際旅游之外,發揮IT產業和人才的比較優勢,發展軟件外包、研發外包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
(六)推進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導企業加大對信息化設施的投入,大力運用信息技術,搭建信息網絡平臺,打造與完善電子企業、電子銀行、電子交通、電子政府。加速提高電子商務應用程度,將網絡技術應用到生產、經營、管理和客戶服務等諸環節,實現運營現代化。加快建立社會征信和信用服務體系,發展安全、規范的網上交易。推進遼寧中部城市群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重點建設政務信息平臺、社會應用平臺、企業信息化平臺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統一門戶網站。
(七)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積極培養、引進現代服務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按市場需求,在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增加現代服務業中跨學科復合型緊缺專業的布點,擴大高級專門人才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開展與國外院校合作,加強專業教師培養。鼓勵在職培訓,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適應人口流動趨勢,加快發展面向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農民免費技能培訓工程。建立與推進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制度,形成科學有效的人才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完善服務業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全面推行標準化服務。加強行業管理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