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業跨越式升級的實現路徑
2008-3-26 0: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導讀:本文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現代分工和交易費用理論闡述了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過程。文章認為,我國物流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突出,目前基本上處于分散化的初級階段,如果按部就班、自發演進,必將持續落后于先進國家;而要加快發展,就應充分發揮我國在物流產業方面的后發優勢,主動模仿、自覺學習先進國家的物流組織和專業化分工,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通過促進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帶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可以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物流模式不斷變革。按照物流產業的演進歷程,人們習慣于稱生產企業自身做倉儲、貨運業務的為第一方物流(1PL);稱生產企業聘請倉庫、車隊來做倉儲、貨運業務的為第二方物流(2PL);稱承擔供求雙方之間更多物流功能的為第三方物流;至于為上述整個供應鏈提供整合管理服務的,則稱為第四方物流(4PL)。從產業鏈的形成來看,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對產業演進的影響最大.目前,先進國家的第四方物流已初露端倪,呈現出朝陽產業的蓬勃態勢,而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連續性是經濟學均衡分析的一個基本前提,經濟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我國只能按部就班地發展物流產業,任其自發演進,但結果不言自明——我國的物流產業仍將繼續落后于先進國家——這也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能否尋找到一條趕超先進國家物流產業的跨越式路徑?該路徑是否存在堅實的理論基礎?其可行性又將如何?
要回答上述問題,就需要轉換經濟理論范式。以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等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是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但自馬歇爾將連續性原理引入經濟學之后,以邊際方法分析供給和需求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古典經濟學的經濟組織問題逐步被新古典經濟學的給定分工結構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替代。近年來,以楊小凱、黃有光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運用非線性規劃方法(超邊際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使先前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的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復活和回歸。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可以解釋許多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解釋的經濟現象,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穎的和富有啟發的結論。
由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現代分工和交易費用理論提供了一個富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本文試圖基于該框架闡述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過程,論證我國的物流產業要趕超先進國家,就應充分發揮我國在物流產業方面的后發優勢,創造性模仿先進國家自發積累的組織信息,主動調整我國物流發展的產業政策,通過促進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帶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二、分工演進: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1.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分工是交換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能夠加速知識積累,帶來收益遞增;但協調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費用),分工的深化會引起交易費用的增加;獲得分工的好處(即分工收益)和交易費用增加之間形成兩難沖突,構成分工演進的基本約束。市場折衷這一兩難沖突的空間與交易機制(即制度、分工組織)的效率有關:當交易效率很低時,由高分工水平引致的交易費用超過分工收益,經濟個體必須選擇非專業化;而當交易效率很高時,分工收益超過交易費用,經濟個體可以選擇高分工水平。由此,分工的深化取決于分工收益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的權衡,呈現出一個自發演進的過程。
2.分工演進:一個動態機制
分工的自發演進過程可以簡要描述如下:在初始階段,人們對各種生產活動都沒有經驗,生產效率很低,支付不起交易費用,只好選擇自給自足;在自給自足生產中,每個人逐步在每種生產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生產效率也就逐步改進,相對可以承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通過相互交換產品,開始產生初步的分工租專業化生產;由于專業化生產加速了經驗積累和技能改進,使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開始逐步加速,從而使人們在權衡專業化將要帶來的報酬水平和當前增加的交易費用之后,認為可以支付更多的交易費用,因此又會試驗新的分工組織,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累積循環(或稱正反饋)過程,使分工演進愈來愈快。 在分工演進的過程中,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決定著知識積累的速度和人們獲得技術性知識的能力,而人們對交易機制的知識(制度性知識)則決定著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制度變遷和組織創新對分工的深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人們獲得關于分工組織的制度性知識后,能否實現高水平分工則與交易效率有關。通過大量的分工組織試驗,人們可以獲得更多關于分工組織的制度性知識,因而選擇更加有效的分工結構,改進交易效率,提升分工水平,進而提高人們獲得技術性知識的能力,產生內生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
3.后發優勢和產業跨越式升級
分工演進的理論框架表明,先進國家關于分工組織的信息是市場自發演進的結果,但對于后進國家來說,則可以通過自覺學習先進國家組織試驗所獲取的關于分工組織的技術性知識和制度性知識,不必再重復試驗先進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低分工水平,從而節約試驗費用,降低試驗風險,產生所謂的“后發優勢”。
產業升級是產業演進的一個衍生概念,是指產業演進中三次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依次轉移,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過程。由于國情各異,各國的產業升級也有所不同,歸結起來有兩類:一是漸進式升級,這是指產業升級按照產業演進規律的內在要求而循序推進的模式,是產業升級的一般性,先進國家經歷的產業結構升級基本上屬于這一種;二是跨越式升級,這是指產業升級打破產業演進規律而壓縮推進的模式,是產業升級的特殊性。
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后進國家可以創造性模仿先進國家的分工組織試驗,跳躍若干分工的中間水平,直接實現較高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采取超常規發展,實現產業的跨越式升級,追趕、逼近乃至超過先進國家,最終改變落后狀態甚至成為新的“先進”國家。
三、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
基于分工演進的視角,可以把物流產業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1.分散化物流:自給自足階段
在物流產業萌發的初始階段,物流活動呈現完全分散化的狀態,即以倉儲、運輸、采購等分割的形式分散于企業生產和管理的諸環節中,每個企業也基本上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各自獨立完成自身的各項物流活動。
2.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企業內部分工階段
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但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競爭日趨激烈,利潤日益減少,通過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此時,企業開始轉向改變內部的分工結構,通過在內部進行分工組織試驗,企業逐步發現那些分散的、孤立的、被視為輔助環節的倉儲、運輸、采購等功能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可以形成一種新的分工,實現專業化帶來的報酬遞增。20世紀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晚期,一些企業通過在內部集成化管理運輸、倉儲、采購等物流活動,改進了生產效率,提高了贏利能力,物流開始成為繼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射”。
3.第三方物流:企業外部分工階段
當企業內部分工達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囿于企業的組織邊界,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報酬的邊際效益等于企業管理的邊際成本,企業內部分工結構漸趨均衡。要打破這種均衡,就需要將企業內部分工面向外部市場,依賴市場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深化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20世紀80年代伊始,隨著企業日益重視核心競爭力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物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將原本由自己承擔的物流活動,借助于信息技術與企業外部的“第三者”——專業化的物流企業及時溝通,高效合作,從而使自己可以專注于核心業務。這樣,一種新型的市場化分工組織——第三方物流企業迅速或長起來。
4.第四方物流:產業分工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進一步注重核心競爭力和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開始轉向與上下游企業進行分工和協作,即實施供應鏈管理。通過深化整個產業鏈上各企業之間的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就對物流方案設計和組織協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也不斷將其內部的物流設計和運作之間的分工轉向外部市場,以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效率。作為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第四方物流應運而生。
四、第四方物流的涵義、特征和模式
1.第四方物流的基本涵義
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Logistics,簡稱4PL)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安德遜咨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提出的,該公司甚至注冊了這個術語的商標。美國物流經濟學家約翰·伽托拿(JohnGattorna)最先在其專著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義:“第四方物流供貨商是一個供應鏈的集成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貨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能進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從定義上來看,第四方物流是具有產業領導力量的物流供應商,利用管理和設計方面的競爭優勢,提供綜合、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組織并協調第三方物流進行具體實施,并通過信息技術將整個物流過程集成起來,從而進一步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為顧客創造更大的價值。
2.第四方物流的四大特征
第四方物流雖然處于萌芽階段,但其基本特征已漸趨明朗,正是這些特征使得第四方物流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特征有四:
(1)集約化。第四方物流集成了技術公司、管理咨詢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能力,整合了相關的物流資源,提供了一整套全面意義上的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以有效適應需求方多樣化和復雜化的需求。
(2)價值化。第四方物流通過對整個供應鏈產生影響的能力來降低運營成本,降低工作成本和提高資產利用率,能夠為整條供應鏈的客戶都帶來利益,增加價值。
(3)規范化。第四方物流加速了整個物流行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進程,推進了物流技術指標和質量標準的統一以及物流管理程序和實務的規范化。
(4)國際化。第四方物流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出現的,因此其自身的國際化將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現在物流市場的國際化、服務需求的國際化、物流支持系統的國際化、供應鏈管理的國際化和企業文化的國際化等方面。
3.第四方物流的三種模式
第四方物流是一個提供全面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供應鏈集成商,按照安德遜咨詢公司的分類,存在三種可能的應用模式:
(1)知識密集型模式,也稱“協助提高者”,即第四方物流為第三方物流工作,并提供第三方物流缺少的技術和戰略技能。
(2)方案定制模式,也稱“方案集成商”,即第四方物流為貨主服務,是與所有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及其他提供商聯系的中心。
(3)整合模式,也稱“產業革新者”,即第四方物流通過對同步和協作的關注,為眾多的產業成員運作供應鏈。
顯然,三種模式的復雜性依次遞增,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模式,第四方物流都是在解決企業物流的基礎上,解決物流信息充分共享和物流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都突破了單純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夠真正實現低成本運作,最大范圍地整合資源。因此,第四方物流將是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助推器,是促進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切入點。
五、以第四方物流帶動第三方物流,實現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根據前述新興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的理論,可以充分發揮和利用我國在物流產業方面的后發優勢,模仿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物流分工組織結構,通過大力發展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帶動第三方物流,直接達到較高的分工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盡快縮小我國物流發展水平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
第一,創造性模仿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決定著物流產業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發展第四方物流,需要學習先進國家的物流分工組織模式,并在“邊干邊學”中,注重將引進的外部制度性知識通過企業的協調機制和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的內部知識;作為分工深化的產物,第四方物流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可用外部多重交易合約代替企業內部指令,因而在交易合約的選擇上,應以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的總和最小為標準;物流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是第四方物流順利運作的前提和保證,我國在第四方物流發展伊始,就應該高標準、嚴要求,規范物流程序和實務,統一物流指標和標準。
第二,積極引進和應用物流新技術。模仿技術性知識也是后發優勢的千部分,交易技術的提高對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樣有著重要意義,第四方物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產物。因此,在模仿和吸收先進國家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習和引進先進國家先進的技術性知識。要加速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產業的融合,建立全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國際互聯網整合物流(包括第三方物流)資源,拓展物流管理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降低物流管理的成本,推進物流產業分工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加快和加強物流人力資本投資。第四方物流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產業進入壁壘較高,需要高技術、高素質的物流人才來支撐,而我國目前高水平物流人才嚴重匱乏,并且第三方物流企業缺少引進和吸收高水平物流人才的動力和財力。因此,加快和加強對第四方物流的人力資本投資,完善物流教育培訓體系,可以有效緩解高級物流人才的短缺瓶頸,并使稀缺的高級物流人才相對集中到第四方物流企業,其工作成果能夠為眾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共享,提高物流人才的利用率,同時也大大降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第四,及時轉變政府物流管理職能。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倉儲和運輸能力供過于求,對此,政府難以再通過財稅政策進行傾斜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本身是物流業的“利潤點”,可以依靠企業自身發展規律生存和發展,政府不必過多干預;第四方物流對整合社會資源,提升物流產業的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政府應引導相對分散的商業倉儲、運輸企業適當集中,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全國或區域范圍內的產業規劃,打破行業壟斷和條塊分割,以促進物流產業的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