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超市聯合采購頭上的五個疑問
2008-3-3 23: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提到超市聯合采購,中國社科院商業研究室主任宋則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中國很多事情,本來應該皆大歡喜的,最終卻成了不歡而散。”
理論的巨人 行動的矮子
理論上講,超市聯合采購也是一件各方獲益的大好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指出,中國連鎖業當前的重要問題在于,有規模,無效益,不能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顯示不出連鎖優勢。超市連鎖大都未做大,數量和資本量的限制,使其不可能直接都到產地進貨。而適時出現的這一非盈利性組織,有助于解決這一矛盾。
另外的好處則在于,對于和市場聯系不暢、信息程度不高的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產地來說,有組織批量購買大量農產品,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市場聯系。
其實在組建中國超市聯合采購聯席會議之前,中國本土超市在聯合采購之路上,已經不止一次探求、實驗。
來自歐洲的世界最大的超市國際自愿連鎖組織SPAR于2004年進入中國,山東家家悅成為其在中國的第一家合作伙伴;兩年后,國際獨立零售商聯盟IGA與寧波三江購物有限公司簽署協議,開始了在中國的自愿連鎖之路。
事實上,中國自愿連鎖的萌芽是“上海家聯聯合采購有限公司”,由山東家家悅、湖南步步高、寧波三江等4家企業聯合成立。此后,四方聯采、浙江連鎖超市采購聯盟、中永通泰家電采購聯盟等,迅速興起又很快隕落。
如今,幾年前的這些采購聯盟,無論是自己組建,還是引進國際自愿連鎖,有的已經解散,有的已經名存實亡,有的還在堅持,有的已經沒有聯合采購,更多是成員知識的分享和交流——大抵都難逃脫“皆大歡喜的開始”和“不歡而散的結局”。
五個問題拷問超市聯采
在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發起下出現的中國超市聯合采購交易聯席會議前景如何,是否可一改超市聯合采購的面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存在疑問。就連該所的所長顧國建教授也不愿意多談這一問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這件事情還在實驗階段。”
這個“實驗產品”要想市場化,還需要經受住五個拷問:
第一個拷問:是否真可降低成本?“如果是所有超市采購成員趕到一個地方開會,再進行采購,變成了大的旅行團。不僅社會成本沒有節約下來,還有作秀的感覺。”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告訴記者,真正可行的集中采購是,一個聯盟,委托第三方物流集團為會員單位統一采購、配送;或者各成員共同出資建立一個共同的采購配送中心。
但如果給了第三方集中采購,各超市原先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物流中心將如何安置?很多超市在建立時,就以未來發展情況建設,車輛多、占地面積大、人員多、還有信息化網絡,投資動輒上億元,如果這部分東西不用了,浪費的成本豈非更大?
第二個拷問:大小企業如何分配好處、分擔風險?宋則指出,加入聯合采購的超市有大有小,按道理應該以份額分享收益。但大企業往往由于更具有支配權,會要求更多分成,小企業“搭便車”應該少得,但具體如何劃分很難令大小企業均接受。
“也很有可能,這一次的聯采達成共識,但下一次又要重新分配利益。而一但在聯采上出現了判斷失誤,誰來承擔風險也是同樣棘手的事情。”一位專家分析。如果要犧牲自己的利益,有多少企業能舍得付出,利益的底限又是多大?
第三個拷問:會員企業是否還有商業機密?中國現實情況是,各個連鎖企業之間競爭很激烈。汪亮表示:“采購牽扯到企業各自利益,這其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機密,和供貨商、渠道等之間均有秘密。牽扯到商業機密,各超市之間很難真正‘聯’起來。”
第四個拷問:是否會觸動《反壟斷法》?《反壟斷法》明年將生效。各個超市的聯手是否有違法操縱價格之嫌尚需認真研究。宋則認為:“當單個連鎖企業以量大要求價格降低在經濟學上是講得通的,這叫做批量差價。但如果眾多企業借聯合采購之名,行價格聯盟之實,共謀、操縱相關產品價格,這將有可能使這一經濟界的事物觸動法學界神經。”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楊國勝表示,各個超市聯合起來,如果不是趁人之危對對方構成脅迫,就沒有法律問題。但是,聯合的超市數量越多,“脅迫”的嫌疑就越大,為了避免產生“量變到質變”的后果,要把握好“度”,控制聯采會員的數量。
這產生了一個悖論:超市聯合采購的初衷當然希望聯合的力量最大化,這有利于壓低進價、控制成本。然而數量越大,觸動法律的危險也在加大。如何拿捏,實難掌控。
第五個拷問:是否有利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宋則表示,超市聯合采購能夠持久的前提在于,在為自己降低成本時,兼顧兩頭(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但如果聯采盤剝生產者,又未讓消費者得到好處,這項實驗將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