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物流產業的進程
2008-3-31 0: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產業化是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率不斷提高、效益不斷發掘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不斷加強的產業向高級、縱深發展的過程。所謂物流產業化, 就是要以社會化物流成本最低化為目的, 以形成產品供應鏈競爭能力為原則, 以市場為導向, 以物流企業為基礎,以物流港站、樞紐、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介組織為紐帶, 通過將物流各環節, 如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運輸、流通加工、信息、配送、通關等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 運用現代物流思想, 實現物流過程的合理化、最優化、效益化的物流經濟運行過程。
眾所周知,德國的汽車、電氣和電子、機械制造、化工等行業具有相當的規模,其實德國的汽車物流、電器物流、化工物流等也是做得相當出色。物流在德國推行已有二十多年,幾乎滲透各行各業,無處不存,無時不在。德國的物流產業特征表現為在高度的規范化、有序化的前提下高度的社會化、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集裝單元化、托盤化、機械化、專業化、多功能化與綠色化等。
產業社會化
德國的物流產業社會化驅動力來自于企業非核心競爭業務的外包; 如Kieserling物流公司通過從汽車業、化工業、啤酒業等獲得外包的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業務, 和上述行業的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同物流關系,為數不多的合同即可獲得穩定飽滿的業務,如Kieserling的5個配送中心及若干運輸車輛,為Beck’s啤酒廠提供運輸倉儲配送等業務,年運輸量不低于一百萬噸,倉儲配送業務也相當可觀。這種外包效應相得益彰,物流供需雙方致力于與各自的核心競爭業務,形成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關系,其供應鏈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實現雙贏。
鑒于此,政府、企業、研究院所與媒體等推動和促進企業非核心競爭業務的外包工作十分必要和具有意義。
產業網絡化與規模化
物流業是一個高度分散、零散與隨機的行業。物流業的效益化離不開規模化,規模化離不開網絡化。網絡化包括了物流基礎設施的網絡化、物流業務的網絡化、物流信息的網絡化。同時,物流的社會化是物流業規模化的前提。
德國政府在物流基礎設施的網絡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加強公路、鐵路、港口的基礎建設,所有的運輸基礎設施均由政府投資建設,政府的資金一方面通過稅收轉為投入,另一方面通過土地的置換來獲得。德國的高速公路成網,又與歐洲的高速公路連通,水運資源整治合理,利用充分,如萊茵河運量勝過上十條高速公路或上十條鐵路。天然河流通過人工運河形成網絡,通達各個城市港口,又與國際大港相聯; 鐵路網密集,通達歐洲各大城市。各港站、樞紐與水陸空干支線形成了優越的交通運輸環境,能做到宜水則水,宜路則路,多式聯運,這正是物流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德國政府注重物流的發展規劃、建設和協調工作,在全國規劃了70個物流中心及貨運中心。目前已有40個投入運營,20個在建, 10個懸而未決。合理的規劃,使物流中心形成網絡,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圍繞著規劃中的物流中心,積極做好選址、征地工作,并負責物流中心地面以下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連通物流中心的道路、鐵路的建設,同時,通過政策調整、引導企業從事專業物流業務,為物流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同時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如不萊梅物流園區投入產出比為1: 6,就業崗位約5,000人,引導城市貨運由無序變有序,緩解了城市交通,減低了排放與污染。
德國企業講究信譽,與客戶能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形成良好的業務橫向網絡; 到各地開分支機構,或與同行聯手,形成縱向網絡。如德國郵政的網絡伸向家喻戶曉,而其先后花巨資購并了做快遞、包裹、運輸等業余的同行物流企業——Euro Express,Danzas與DHL。德國郵政網絡的急劇擴張也使得其規模急劇擴張,形成壟斷效應。
德國的物流信息網絡化表現為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之間的信息共享。如Beck’s啤酒廠的信息網絡將客戶、啤酒廠物流部、生產部、物流服務商Kieserling等連接起來,客戶的需求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到達物流部,物流部給生產部、物流服務商下達生產調度和運輸調度,電腦代替了人腦,有條不紊,效率高,差錯少。
物流產業化規模化離不開企業的兼并,這是企業迅速做大做強,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物流業合并的驅動力源于外包企業尋求優秀的物流提供商、不斷變化的新技術以及資本雄厚的物流服務商的出現。如奔馳、寶馬等汽車制造商尋找的整車、零配件物流服務商要求有: 提供包括卡車運輸、空運、海運、多式聯運,倉儲等方面服務的各種技能; 具有全球范圍內跨越所有與客戶供應鏈相關的區域的能力; 具有強大的處理大量數據的技術系統,并將數據應用于分析報告中,推薦實施等。這些要求推動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促進了第三方物流的壯大。不斷變化的新技術如: Internet/Intranet, Barcode ,DBMS等有效地改變了信息的采集、傳輸、儲存與處理技術,使得供應鏈上的客戶信息能更快更準地傳給供應商與制造商,以市場為導向、以最低庫存生產和銷售產品。資本雄厚的物流提供商的出現則是世界現象,如: Kuehne&Nagel 以4億美元收購了USCO物流公司; UPS以5億美元收購了Fritz; Deutsche Post以12億美元收購了AEI; Deutsche Post以12億美元收購了Danzas; TPG以6.5億美元收購了CTI; API以2.1億美元收購了GATX。
產業的標準化
物流的又一個定義是按照客戶的需求提供物品的時間與場所轉移。由于物品的物理和化學的多樣性、 零散性、 不規則性等,只有建立在化零為整,集裝單元化,依靠托盤化和各種物流機械基礎之上轉移才是效率化、省力化、 低貨損的轉移。在德國,物品無論是進入工廠、 商店、建筑工地還是倉庫、 碼頭、 配送中心等都是通過集裝單元化、托盤化、 各種裝卸搬運、輸送機械、專用車輛等實現的。 托盤已如同錢幣般進入流通,可見其用量之多; 裝卸搬運過程中使用叉車數目多,如: Beck’s啤酒廠用于廠區內的叉車數量竟高達135臺。根據貨物選擇專用車輛,如廂式車輛、罐式車輛、掛車、半掛車、尤其以集裝箱運輸車為多。
物流產業的專業化與多功能化
德國的物流業市場已經成熟,反映為第一、二、三、四方物流業已各自在市場中定好位。第一方物流是需求方,第二方物流是供應方,第三方物流為客戶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應鏈物流服務,以獲取一定的利潤。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務范圍很廣: 它可以簡單到只是幫助客戶安排一批貨物的運輸,也可以復雜到設計、實施和運作一個公司的整個分銷和物流系統。理論上,以上三方是具有一體化利益目標的戰略同盟,是長期性的伙伴合作關系。第四方物流供應商是一個供應鏈的集成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應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能進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德國的第一方物流對象——政府、工商企業與大眾消費者參與社會分工合作做得比較好,很大程度上將物流業務社會化; 第二方物流一般為專業化物流公司,如: 運輸業、倉儲業等,德國著名民營物流企業Hellmann現有員工7,000人,產值22億歐元,主營運輸; 第三方物流多為多功能物流方,但其子公司多做專業物流,如: 不萊梅物流集團公司(BLG)是一個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集運輸、倉儲、裝卸搬運、代理、轉運、配送等于一體,它斥巨資為著名咖啡公司Tchibo構建了高達40米的全自動化的立體倉庫,這也是歐洲最大的立體倉庫,其用意是充當Tchibo公司完全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方; 而其子公司汽車物流公司專做汽車物流的轉運,在不萊梅海港擁有大片的場地與滾裝碼頭設施,年轉運量達1,200,000輛,幾乎囊括了德國汽車整車物流轉運的90%業務。德國的物流研究咨詢機構發達,充當了第四方物流,為政府、企業做決策、規劃和物流解決方案。如德國著名的運輸與物流研究所(ISL)規劃的不萊梅物流園區和紐倫堡城市配送中心多年來運作很好,在國際、國內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產業的綠色化
綠色物流,顧名思義,是融入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物流活動。通過改革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管理等物流環節,綠色物流可以達到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的目的。德國的物流綠色化表現在宏觀與微觀物流中方方面面的文明規劃、設計、生產、使用與綠色消費。如: 注重資源利用,萊茵河內河運輸航道經濟效應和生態效益是有口皆碑的。如,注重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綠色運輸、倉儲、包裝等的同時也注重從消費者手中的逆向物流,如,垃圾分類回收、飲料瓶回收、舊電器、輪胎、汽車等等的回收。如大量采用廂式車輛,從而保證在運輸途中不出現撒落,污染公共設施。如物流園區內的洗車污水處理后循環使用,不排入江河,園區內綠色面積不少于20%,不出現裸土等。注重綠色物流為德國帶來了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
我國的物流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注重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傳統產業轉型物流業
德國的物流產業化還包括了傳統產業向物流業的轉變,如魯爾工業區是傳統工業區,1998年在政府的指令下,其內的Duisburg-Rheinhausen鋼鐵集團公司被迫停產關閉,一夜之間6,000職工失業,成為震驚世界的失業案。在政府的幫助下,就在這個鋼鐵廠的土地上組建了以物流為大產業宗旨的Duisport Logport, 這是一個物流園區,占地兩百萬平方米。鋼廠原有的交通區位與設施都很不錯,改建后得到了利用。目前70-80%的土地已被物流客戶所使用,水路、公路、鐵路直達客戶的倉庫,實實在在做到門到門的服務。物流業的活力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就業機會。
另外,德國的物流產業化進程還體現了有效的行業法規和約束機制,如: 排放標準、工作休息標準、垃圾分類準則; 購買飲料、啤酒包括瓶裝費,瓶子退回時方可退錢; 企業、從業人員必須遵紀守法,否則上黑名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