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際化的供應鏈
2008-4-5 23: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入世后,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在更廣闊的空間參與國際競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同時急需構建高效、通暢的國際化供應鏈體系,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供應鏈又稱全球網絡供應鏈,它根據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念、模式,按照國際分工協作的原則,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中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發展迅速,2004年的國際貿易總額躍升到世界第三位,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在更廣闊的空間參與國際競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同時急需構建高效、通暢的國際化供應鏈體系,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認真研究國際化供應鏈的構建和風險防范,對于我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的擴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際化供應鏈的構建 1.低成本、快速構建國際化供應鏈 國際化供應鏈的功能主要是使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經營諸如供應、研發、采購、生產、儲存、運輸、銷售和配送等方面,做到最大程度地協調,高效地運轉。在構建國際化供應鏈的復雜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企業自身的能力以及合作伙伴的資源、特點進行總體規劃,做到優勢互補、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還要考慮到國外的經濟環境、人文狀況、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等情況,因時、因地、因企而宜,使整個供應鏈具有較強的柔性和兼容性。
其次,要根據市場客戶的需求確定鏈上每一環貨品的進出總量、每一個節點的供應范圍和數量,如生產、存儲、加工和配送等方面的數量等,再確定物流網絡節點間的運輸工具與方式、運輸路線、數量和規模等。為了節省基礎建設的投資,盡量利用供應商、中間商、合作伙伴甚至是客戶的資源,并使這些資源和能力配合協調。
最后,要建立和維護完善的信息網絡,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網和電子商務技術在國際經營中的作用,實現供應鏈上下游間的協同運作。
另外,網絡的規劃要考慮現代信息技術、制造技術和物流技術的協調發展,在人員、軟件、硬件配備上,一方面要高水平、高起點,另一方面要盡可能節約資源,使整個網絡可持續發展。
特別要指出的是,國際化供應鏈的構建,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而且也需要有非常豐富的運作知識和經驗,很多企業力不能及,但又急需建立國際化供應鏈,即便是實力較強的企業,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費用,尤其是在物流配送方面。近年來,一些企業通過探索發現,運用國際特許經營是一種良好的模式:特許經營的特點是適用范圍廣,滲透力強,擴張速度快,成功率高,易沖破區域壁壘,可以迅速的實現集團化、國際化,實現規模效益。企業在構建國際化供應鏈的過程中運用特許經營,使分布廣闊的,現成的特許連鎖網絡為企業的物流配送提供實際意義上的支持,實行門到門的服務,使供應鏈管理中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的鏈接有了可靠的地面支持系統,實現了從虛擬到現實的突破,確實是一種低成本快速發展的好方法。
2.選擇國際化供應鏈管理的先進模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因特網技術的發展,跨國企業的國際化供應鏈的管理的范圍已遍及全球任何可以和可能利用的地方,其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經風行世界的快速反應(QR),有效消費者反應(ECR),敏捷制造、到20世紀末期的協同計劃預測與補給(CPFR)模式、動態供應鏈聯盟等,一些大的跨國企業如戴爾、摩托羅拉、IBM、豐田、大眾等跨國集團已經形成了各具特點的高級全球化供應鏈網絡的運作管理模式。
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主要是“第四方物流(簡稱4PL)”,它結合了外包和內包的優勢,利用虛擬的互聯網絡平臺,匯集眾多供應商、咨詢公司、第三方物流和信息機構等合作伙伴,并根據企業需要選擇每一個環節的、最合適的合作伙伴,除了對客戶的特定物流活動進行控制和管理外,還針對物流流程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和進行專門化的管理。這種新模式的出現可以有效地實現對企業供應鏈的全方位管理,建立客戶定制的、一體化的、最優的虛擬供應鏈。美國的安達信咨詢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并注冊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短短幾年間風行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
4PL主要是通過合資(資金、技術知識、基礎設施,機器設備等)和長期承包等組建而成。根據組織和成員的約定目標,適應不同的企業要求,可以組成靈活的運作模式,如協同運作型,方案集成型,行業創新型,動態聯盟型等,具有較大的柔性和兼容度。 在我國,4PL也正逐漸發展,企業運用它將使國際化供應鏈的構建和運作更加快速高效,且具有持續性,從而贏得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國際化供應鏈運作中的風險及防范 在許多方面,全球供應鏈的管理涉及到的國家和地域更加廣泛,受到不同國家間語言文字、經濟、文化、政治、法律、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其運作方式更為復雜,同時也存在著更多的風險和挑戰,對此管理者必須給予高度的關注,及時地預測、發現和補救。
防范供應鏈風險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主要策略:
供應鏈柔性化的策略 首先是供應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銷售網絡的設計和配備上,具有較大靈活性和應變力,在不同國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上有一個良好的搭配,一旦由于某些損壞因素出現而必須改變遷移的話,可以將變動成本控制到最小,迅速地找到其他供應商進行合作,避免“愛立信悲劇”的出現。 其次是產品和市場的可遷移性。生產工廠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生產環境將那些成本高、收益低的產品制造,轉移到環境好的國家和地區去;同理,也可以根據產品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來調整產品的制造地點,提高收益。
建立預警機制和應急方案 首先,很多風險都是有征兆可以預見的,企業要建立“預警”指標評價體系,通過不斷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反饋,對供應鏈運行狀態進行監測,查征兆于清平之時,防禍患于未然之中。見微知著,把問題發生的可能性解決在萌芽之中。
其次,要設計在不同風險發生情況下,制定多種可供選擇的應急方案,以應不測。
采用外包策略分散風險 企業在國際化的運作中,逐漸意識到“集中資源,將價值最大化”的意義,于是在整體產銷價值鏈上,除保留本身最具競爭力和最具附加值的核心業務外,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既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使企業專心于自己的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又可以適當地分散風險。如戴爾公司整合渠道供應商,自己專注于做直銷,其它業務交給不同的供應商去做,而且為了快速反應,戴爾對眾多供應商選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同等質量條件下,寧要近距離、反應快的,哪怕價格高一些,而不要距離遠、反應慢、低價格的。
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一方面要加強供應鏈各成員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消除信息失真,優化決策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全球供應鏈網絡結構及成員比較復雜,因此要建立有效地電子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從而降低不確定因素干擾和商業秘密泄露的幾率,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總之,在國際化供應鏈的構建過程中,要注意總體規劃,把先進的信息技術、制造技術和物流配送技術進行整合,利用國際特許連鎖體系低成本快速發展,選擇和實施4PL等先進模式進行優化運做,并盡量注意規避各種風險,才能取得最大和長久的效益,持續地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作者:知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