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梗阻在何方
2008-4-6 16: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提起現代物流,人們自然會想到第三方物流,并聯翻而出它的許多成功案例,誘人前景。然而,只要我們稍為留心,便會發現這一現代物流的典型運作方式在我國的發展卻差強人意,步履維艱。
繁榮與冷清
所謂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物流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的物流運作方式,因有助于服務對象降低庫存、減少成本而廣為推崇,并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歐洲,全年1290億歐元的物流服務市場,約1/4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其中德國99%的運輸業務和50%以上的倉儲業務交給了第三方物流。英國的第三方物流,在商業領域已從貨物配送發展到店內物流,即零售店將從開門到關門,從清掃店堂到補貨上架等原先由商店營業員負責的一系列服務工作,全部交給第三方物流商完成。在美國,第三方物流正以2位數速度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卻門庭冷落鞍馬稀。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嚴重不足。據介紹,目前尋求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主要是跨國公司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大多自建物流體系,承擔商品流通,很少向外尋求物流服務。
由此伴生的是從事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寥若晨星。為尋找統計數字,記者曾向中國物資流通協會、國內貿易局咨詢室、中外運研究中心、上海百大了解情況,幾乎一致地被告知,我國從事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屈指可數。在貨代領域,除了中外運、中遠等實力較強的貨運企業,華運通等新型股份制企業,以及深圳寶供、海福等民營企業外,難以再尋它例;在商業領域,借助電子商務的發展,情形稍好,出現了8848網站、梅林正廣和和上海百大等一批立志在第三方物流末端(配送)有所突破的企業。盡管如此,不少專家指出,我國絕大部分第三方物流與發達國家從組織生產到流通整個供應鏈式服務相差甚遠,它們只是第三方物流中的一個層面、一個環節。
梗阻在何方
不少業內人土認為,剖析第三方物流遭遇冷遇的緣由,首先要看第三方物流崛起的背景。
作為一項外包服務業務,第三方物流起源于歐洲,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而它的真正啟動則是在近二十年,直接原因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專業化分工使得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意識到自有物流成本太高,而選擇社會化物流,可在他人的規模經營、標準化作業下,降低自身成本,改善服務質量。象蘋果電腦、通用汽車等就是依托第三方物流而達到近乎“零存庫”管理。這種要求極大地帶動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物流企業的快速發展。與傳統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勞動及存貨管理,生產準備,組裝/集運等多項服務,因此對供應商的要求極高。而發達國家的杰出物流企業正具備了上述能力,集專業化,網絡化,信息化于一體,能為客戶提供快捷,富有成效的物流服務,從而使得第三方物流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
政府部門的規劃與指導也是帶動第三方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降低物流成本,不少國家出臺了綜合措施以規劃物流;資源。比如日本在1997年頒布的《綜合物流施政大綱》就明確了在物流領域里進行經濟結構改革的一系列舉措,為日本物流業跳躍式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比起歐美、日本,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則“先天發育不良,后天營養又跟不上”。雖意識到物流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政府卻遲遲未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及綜合治理舉措,以打破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格局。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國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計劃經濟時期“大而全、小而全”經營思路,自建物流體系,致使我國整體物流水平徘徊不前;不少物流企業設施簡單、功能單一,難以提供完備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令一些想尋求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退避三尺。
尋求突破口
盡管如此,依然有不少人士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歡呼。他們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發達國家的第三方物流;要看到其興旺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可將它硬套在剛剛起步的中國物流業上。同時他們也堅信,隨著我國企業物流意識的覺醒,獨立的第三方物流終將占社會物流的50%左右,真正形成物流產業。
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強勁發展平臺在于——
政府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調控。業內人士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物流業發展慢、起點低,國家應盡早構建流暢的物流體系,出臺物流運作標準及相關扶持政策,以促進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現代物流。這既需要再造現有物流企業,促使它們轉變觀念,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又需要我國工商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大而全”、“小而全”、萬事不求人的觀念,真正根據經濟效益與規模化原則,建立適應本企業實力與發展需要的物流系統,支持、促進與監督專業化物流企業的成長。
整合社會存量資源。這是我國迅速發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渠道。我國現有的物流配送,如EMS、中國儲運等基本能系統化地滿足物品投遞到戶以前諸多環節的物流配送,而投遞到戶則主要依靠各種零散的社會資源。發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內容---專業配送將事半功倍,從而促進我國第三方物流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