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帶動業務擴張
2008-4-6 16: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第三方物流在信息化應用上的進展也體現了物流業的現代化水平。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2001年,中國與物流相關的年總支出有19000億元人民幣,雖然目前中國的物流狀況還比較混亂,但采用第三方物流是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方向。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第三方物流在信息化應用上的進展也體現了物流業的現代化水平。
基礎信息化需求仍是主流
信息化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企業順利實現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和共享,最后在決策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這之中有很多難點,比如說信息采集,如果企業的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是兩套,就不容易實現實時的信息采集,所以,必須要使業務系統和信息系統合一,或者說必須用信息系統來做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好信息的采集問題。而信息的共享會涉及到很多機制問題,目前,大量的企業還不能夠做到信息共享。因此,信息用于決策的部分還不多。專家估測,信息化處于這個層次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約占總數的80%。
位于東海之濱的寧波海聯物流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寧波市集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信息處理于一體的綜合規模較大的物流有限公司。
據寧波海聯物流公司總經理鄭米來介紹,目前海聯的物流網絡已經覆蓋到全國,但在業務操作中還是使用傳統的電話、傳真的方式進行物流信息的溝通。"我們在寧波的總部目前已經建立了公司的局域網,但還沒有建立起全國聯網的電腦網絡,我們對物流信息的管理也是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為主。"
在公司規模日益擴大,業務量、業務種類日益增多的今天,海聯物流也計劃在公司實施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但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難覓卻阻礙了海聯的信息化步伐。總經理鄭米來談到,公司要上信息化是肯定的,但目前很難找到又懂物流信息化技術,又熟悉公司業務的人才,因此整個物流信息化的規劃也難以做出,相關信息化的建設、實施被迫延遲。培養或招募適應公司發展的既懂具體業務又能熟練操作信息系統的人才成了海聯物流的當務之急。
優化帶來管理效益提高
在基礎信息化實現以后,一些條件比較好的企業經過一段時間運行以后,將會開始尋求改進,利用積累下來的數據,進行優化。
專家指出,優化主要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一個是流程的優化,會涉及到整個的流程再造,這就需要用數據來分析,所以一定要有第一階段的基礎。第二個方面的優化是日常操作的優化,比如說每天都有的庫存的改變、運輸的調度,同樣也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
做好優化的工作,將能夠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流程的改造、日常操作的優化都會帶來看得見的效益。所以,這就比僅僅依賴于獲得信息,還是人工決策,要上一個層次,等于是機器用數據來進行優化的決策。
由外聯發公司和香港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實業外聯發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下稱"上外物流"),于2001年5月25日在浦東新區正式成立。合資公司現設在外高橋保稅區內,計劃總投資額為10億元人民幣,第一期投資1.8億元人民幣。
據上海上外物流物流部總監楊禮偉介紹,外聯發信息系統一期工程已經完成,通過一年半的運行,較好實現了倉儲和貨運代理業務功能。在第二期中,通過對上外物流內部運作需求分析,明年上半年準備開始實施的內部管理ERP系統,目前已進入開發階段。除倉庫管理外,將貨物運輸過程的監控、進出口、報關、資金的回收整個過程納入流程管理。
作為試點,上外物流有4000平方米庫區實施了RF(無線射頻管理系統)。RF把取貨指令直接發給指定操作員,大大減化勞動率。另外,物流監控系統經過一番周密的調查后,目前已實施。與其他企業相比,上外物流的特色在于分撥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快速反應能力。
日前上外物流在取得"先分撥出貨后集中報關"功能的基礎上又取得空運直通式經營許可,成為保稅區內第一批擁有該許可的物流公司之一。相對于一般貨物進境需用3至4天時間而言,采用空運直通式后貨物進區只需6小時,大大提高了物流運作效率和客戶反應能力。2003年上半年,上外物流主要精力是建立一個分撥系統,以保稅區為主要基地服務全國各區域。今年下半年開始轉向全程物流服務,同時借助外高橋保稅區要發展成為亞太地區設施一流、功能齊全的采購中心、配送中心和國際中轉中心的優惠政策,上外物流將致力于為跨國公司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
物流配送對分銷業務占很大比重的神州數碼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隨著華東平臺的飛速發展和業務模式的不斷增加,上海原有的倉庫已不能滿足業務的需求,其物流運作模式和設施設備也滿足不了公司運作效率和物流費用率等指標。于是,集團經過充分論證,決定進行神州數碼上海物流配送中心立體倉庫的建設,在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開辟科技園,投資一個億進行神州數碼自己的立體倉庫和辦公樓的建設。
目前立體倉庫采用了SAP的R/3系統和倉庫管理WMS系統,兩套信息管理系統無縫聯接,滿足了對提供精確庫位信息、貨物先進先出、準確監控運作進程的要求;所有的設計從便于操作出發,具有安全、舒適和低強度的特點;用堆垛機自動存取,輸送機自動輸送,電瓶叉車搬運,大大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所有貨物、貨位等信息通過條碼管理、實時傳輸,基本實現了無紙化作業;所有工作按照RF(無線掃描設備)提示操作,無需人工判斷,無需單據,明顯的降低了人為操作的失誤率。信息化程度高、資源配置更優化了。
具體來說,神州數碼各個地方平臺都可以在ERP系統上下訂單,系統在確認定單后能迅速備貨,第一時間將貨物發出,實時的數據交互,大大提高了運作效率。
供應鏈管理打造共贏模式
供應鏈是用來調節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在市場經濟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現的一種概念。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企業和企業之間是完全競爭的,只有到了成熟的產品鏈、價值鏈、服務鏈形成以后,企業和企業之間才有一種依存和戰略合作的關系,它們在業務上才會產生協同的要求。一旦建立這種要求,企業之間就需要用一套信息系統把這一要求固定下來,來執行業務上的協同操作。例如,在上下游的企業之間,庫存信息對彼此是公開的,采購不再是由一次次的招標來完成,而是變成自動補貨。這種情況是建立在企業經營鏈基礎之上的一種新的業務模式。
"以往國內物流企業重視資金流和物流,但忽視信息流。現在越來越多的貨主關心的并不是你有多少個倉庫和多少輛車,而是在意能否及時了解整個物流服務過程,能否將所提供的信息與客戶自身的信息系統實現對接。可以說,有無信息系統,是能否實現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成功轉型的關鍵。"中海物流分管營銷和信息化業務的總經理助理肖國梁說。
中海集團與中遠集團、中外運被稱為中國航運市場的三巨頭,在集裝箱運量取得突飛猛進的2002年,中海物流應運而生。
在短短的時間內,中海物流將原有的物流資源重新整合,并以資產為紐帶,建立8個區域性公司和區域配送中心,實現由傳統貨代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業務范圍從原來比較單一的貨運代理業務逐步擴展到包括貨代、倉儲、配送、公路運輸等業務。
中海物流二次中標海信集團三大主打產品的物流業務,之所以再次中標海信,一方面是由于中海物流前期運作成功,出入庫各類電視機158萬余臺,回單回收率、及時率始終保持在100%,客戶滿意率一直維持在99%以上;另一方面與其背后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撐密不可分。據說在前往參加投標的物流企業中,惟有中海的信息系統能與海信的ORACLEERP系統實現成功對接。
肖國梁認為,中海物流之所以能拿下海信將近45%份額,超過中遠、中外運,關鍵就是IT系統。目前中海物流的信息化系統全部實現無紙化操作,海信所有的客戶需求,發送到當地銷售公司,再到總部的銷售中心,再轉到總部的物流部,接著到中海的物流中心,繼而到中海的操作點,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全部無紙化,實現無縫連接。從海信的系統到中海物流的系統,整個過程非常完美。中海物流給海信的承諾是2小時,但實際上最快只需幾分鐘,而過去從客戶指令發出到中海的單子打出來,都是傳真操作,幾個來回半天時間就過去了。
隨著信息系統應用的不斷深入,中海還將逐步向客戶提供通過Internet訂單操作、貨物追蹤以及其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并能根據VIP客戶的需要,建立和客戶自身管理系統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確保信息交換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當今中國物流行業整體操作水平還比較低,稱得上第三方物流企業實在不多,大都做的是項目物流。這樣一來,面臨的問題就是需要按不同模式提供定制化服務,不能大規模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對不同客戶要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對物流企業來說有一定難度,以后信息系統的關鍵因素是必須適應大規模化,滿足一大片客戶。
應當說,中海物流的系統到現在來說還并不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從去年開發至今,已經有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系統、集卡管理系統、GPS跟蹤系統等陸續投入使用。
肖國梁透露,目前中海物流的IT項目已經投入2000多萬,接下來還會源源不斷地投入,近期要開發的有集團總部管理模塊、集裝箱運作模塊、財務商務增強性模塊、自動配載系統等等。就在前不久,中海物流新開發的GPS系統已經在全國投入運營。
優化主要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是流程的優化,會涉及到整個的流程再造,這就需要用數據來分析,所以一定要有第一階段的基礎。第二個方面的優化是日常操作的優化。
記者觀察:不難看出,我國物流信息化目前的需求仍是以底層的基礎信息化為主。現有的物流管理軟件大多僅僅是反映信息,只有少數很成熟的軟件對流程和操作的優化具備很強的功能。將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分為三層,有助于了解發展的趨勢,了解自己的目標。盡管供應鏈管理在我國現在還沒有太多成功案例,但是并不代表沒有這方面的發展條件。只要企業之間不斷加強合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行業務上的協同,必將促進供應鏈、價值鏈的形成。
只要充分利用資源,我國的物流信息化實現三步并作一步走,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企業必須給自己定好位,絕對不能從觀念出發,不能脫離實際,每一層的需求都需要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管理水準、一定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最合適企業的系統才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