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物流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2008-4-6 16: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北美的物流戰略特點及其演化過程
供應鏈管理是北美的物流戰略特點。供應鏈管理是指集生產商、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運輸、信息及其他物流服務供應商為一體的管理——從產品的供應到最終消費,是物流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標是使整個供應鏈從原料采購、加工生產、分銷配送,到商品銷售給顧客的各個環節的高效協同工作,以最優的商品供應體系,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實現對顧客的快速反應,同時提高顧客服務水平。在北美,目前盡管不同廠商因所處的行業部門不同、規模不同可能采用的是不同程度的一體化供應鏈管理,但總的趨向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業已形成的內部一體化逐步向90年代以來的外部一體化演化,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以美國為例,進入90年代以來,近70%的企業將物流業務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與外部企業締結戰略聯盟與合作來加以運作,只有30%的企業實行物流自營,且主要采用物流服務部或物流子公司的形式。
(一)內部供應鏈組織的一體化
1.集中一體化
以成本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通常采取集中生產、整合物流戰略來鞏固自己的競爭地位。以世界最大的甲醇生產商——Mehanex公司(總部在溫哥華)為例,該公司在世界范圍的幾個生產樞紐進行集中的大量生產并以一體化的方式實行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到產品交付的供應鏈管理,成功地以低庫存水平實現了產品的高效交付,從而以低成本、一流服務贏得了競爭優勢。
2.跨業務單位的內部供應鏈一體化
將分散在不同組織部門的物流活動整合為一個部門加以運作管理,是跨業務單位內部供應鏈一體化的實質。化工公司Acro以前將物流活動分散設置在不同組織部門,通過將世界范圍的采購、原材料供應、生產計劃、顧客支持與物流服務的供應鏈責任交給一個組織,并由其重新設計物流過程后,不僅大大節省了流動資金,而且還以最低的成本實現了產品的高效交付。
3.開發內部的水平組織或跨職能組織
開創水平組織著眼的是業務過程而不是職能。組織設置是按照業務過程或工作流進行,不再按任務或職能劃分,以實現跨任務協作、以顧客為中心,同時又發揮專家職能的專業化優勢。水平組織沒有“過程隊”,通常由采辦、制造、營銷、財務、分銷等專家組成。Kraft食品公司采用的正是這一模式,開創了跨職能的由制造、采辦、質量、工程技術、分銷等專家組成的制造、物流、營銷三個“連鎖”隊伍,負責主要產品的生產、交付業績。
4.建立物流服務部
內部的物流服務部門以市場為導向,全面負責成本,并向內部的服務對象索取費用。內部服務部門與內部客戶磋商一份服務協議,規定服務水平。物流部門可為外部顧客提供服務,內部顧客也可以任選外部供應商提供服務。內部的物流部門必須在成本和服務方面具有競爭力,并且內部顧客也不再享有免費或低價服務。休斯頓照明電力公司(Houston Lighting and Power)、Shell服務公司均執行了這一戰略。
(二)建立獨立物流子公司
該模式是指把公司或企業的物流管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離出來,由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企業實行社會化、專業化經營。1995年,Bell Canada公司就是通過建立獨立物流子公司(Progistix-Solutions),向核心經營部門或外部顧客提供庫存管理、訂單處理、倉儲、運輸、退貨處理以及供應鏈咨詢等服務。Progistix成立2年后,就將Bell Canada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
(三)外部供應鏈一體化
1.外包物流
物流外包是指從外部購買物流服務,而不是自己從事物流業務或建立子公司。像其他結構變更一樣,物流外包也是戰略再造的結果。據估計,美國外包物流產值從1992年的100億美元增長到1998年的400億美元,到2000年可達到約800億美元。Ryder Logistics,TNT Logistics以及Menlo Logistics都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即使曾經出于安全性、高質量的考慮,由自己運輸貨物的化工業,也采用了第三方物流。Dow Chemical與Menlo Logistics簽署了第三方合同,將所有的Dow的貨物交給Menlo Logistics承運。Dow從Menlo經營的廣泛的、計算機化的分銷跟蹤系統中深受其益。
2.戰略聯盟與合作
核心企業打破了供應鏈伙伴之間傳統的交易關系,積極尋求與供應商、分銷商、顧客等供應鏈外部參與者的合作或聯盟,以廣泛的團隊,通過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共享信息、共同完成長期目標,實現對顧客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供應鏈總利潤的最大化。三菱汽車制造商便與GATX Logistics締結了戰略聯盟。通過與三菱公司的信息共享,即使在冬天惡劣的天氣下,GATX Logistics仍能保證三菱裝配線連續不斷的運轉。GATX Logistics還在三菱的中西部供應商附近建起了三個交叉過載(將商品經過分類、簡單加工和揀選后直接裝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一年大約為三菱公司節省了100萬美元。
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以“天天平價”取得了年增長率高達25%的驕人戰績,也離不開與供應商互惠互利的戰略合作。
二、北美物流戰略的外部成因
(一)北美的地理、經濟環境刺激了北美物流的發展
北美是現代資本主義的重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大自由貿易區之一,加之北美各國國土面積廣、生產規模大、資源與生產分布不均衡以及產品的商業性強,大大刺激了北美物流的發展。
(二)微處理器的商業化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一體化物流提供了支撐
80年代以來,新的信息技術與微處理器的發展齊頭并進。微處理器的商業化以及分布式數據處理取代了主機交易計算。在絕大多數企業中,新分布式的大功率微機十分充裕。低成本的硬件結合先進的軟件,提供了按用戶級完成絕大多數交易、性能控制以及決策支持信息的計算能力。企業可以利用計算資源把從采購,到制造再到制成品配送的綜合過程作為整個物流來進行管理。關聯數據庫的使用以及新一代更強大的、費用更低的硬件技術,結合開放式的系統結構,為取得空前水平的物流表現并刺激物流創新提供了信息基礎。同時,EDI、低成本和高度可攜帶的個人電腦、人工智能、條形碼和掃描儀、無線電頻率和衛星通信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企業實現內、外部物流一體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日本的成功經驗喚醒了北美的物流戰略再造
在美國,長期以來,企業采用的是“縱向一體化”戰略。在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該戰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科技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不斷變化的條件下,“縱向一體化”戰略已逐漸顯示出諸多薄弱性,如無法快速敏捷地響應市場機會,企業投資負擔重,不得不從事自己并不擅長的業務活動,面臨不同領域的眾多競爭對手,縱向發展的市場風險大,難以獲得期望利潤等。
在日本,企業發展更多采用的是“橫向一體化”戰略。日本企業通過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大大提高了響應市場需求的速度,并贏得了產品在成本、質量、上市時間諸多方面的競爭優勢。美國的A.T.Kearney咨詢公司把美國企業普遍采用“縱向一體化”戰略視為汽車等制造業缺乏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80年代后期,美國意識到,必須奪回在制造業上的優勢,才能保持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1999年,美國國會提出了要為國防部擬定一個同時能夠體現工業界利益的較長期的制造技術規劃。由受托的里海大學帶領的國防部、工業界、學術界代表及100多家公司組成的聯合研究組最終撰寫了一份“21世紀制造企業戰略”報告。報告提出了以虛擬企業或動態聯盟等供應鏈為基礎的敏捷制造模式,變企業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為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共贏關系。供應鏈管理在美國企業得到了迅速的推廣應用。
(四)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崛起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隨著美國對市場進入、經營線路、費率等運輸管制的解除及運輸經紀人的出現,運輸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承運人和貨主之間原有的買賣關系被打破。隨后,加拿大也解除了運輸管制。運輸企業紛紛作為客戶戰略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事運營,不再是單純提供運輸的“車輪”公司,他們積極為用戶設計、創新物流服務項目,迅速成長為提供多功能服務的物流服務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與加拿大兩國貿易量的迅猛發展,一則造就了一批第三方物流公司,二則使得具有規模經濟、專業化優勢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貨主放棄物流自營,將物流業務實行外包并促進了貨主在更廣泛領域里實行供應鏈管理。
(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鋪平了北美一體化物流戰略的發展道路
隨著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全面生效,美國在與加拿大長期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又與墨西哥加強合作,排除了關稅壁壘及縮小了投資限制等其他壁壘,為構筑北美一體化戰略鋪平了道路。跨國公司的紛紛成立客觀上要求加強供應鏈管理,以提高物流效率和獲利能力。
(六)零售商渠道地位的變遷,引發了需求拉動型的供應鏈管理
盡管長期以來北美經濟趨向消費驅動性,廣告力度很大,但制造商仍然采取的是通過分銷渠道將其產品推銷給零售商的經營戰略。隨著顧客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加之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顧客需求的多樣性和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大,渠道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產品在供應鏈的流動方式轉由大型零售商決定,需求拉動型的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
三、物流戰略演化的內部成因
(一)消除部門間利益沖突
部門間利益沖突的消除是內部一體化的成因所在。一方面,物流系統的構成要素(采購、運輸、配送、儲存、包裝、定單處理、庫存控制等)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其中一項要素(活動)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要素相應地發生變化。如運輸越集成,包裝越簡單,反之,雜貨運輸對包裝要求就很嚴格。再者,商品儲存數量和倉庫地點的改變,會影響到運輸次數、運輸距離甚至運輸方式的改變等等。因此,只有對系統各功能破除分項管理,進行統一管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整個系統的運作效率。另一方面,物流各項成本間存在交替損益關系。如減少商品儲存的數量可以降低儲存成本,但由于儲存數量減少,在市場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同樣的需求,勢必要頻繁進貨,增加了運輸次數,從而導致運輸成本的上升。也就是說,在追求庫存合理性時又犧牲了運輸的合理性。采用分項物流管理的各個部門追求自身的“最優化”,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優化性,只有通過采用一體化物流管理把相關的物流成本放在一起考慮,才能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優化,實現最低總成本物流。
(二)提高物流績效
提高物流績效是創建物流子公司的根源。物流子公司作為代理企業專司物流業務管理的組織部門,通過對物流業務統一指揮并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然會加強對物流成本核算,不斷提高物流效率和勞動生產率。與此同時,企業多余的物流能力可參與社會經營,避免了物流能力的閑置和浪費。
(三)強化核心競爭力
強化核心競爭力是追逐外部一體化的動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逐漸轉移到企業核心競爭力領域。核心競爭力被認為是企業借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并擴大優勢的決定性力量,其內涵十分豐富,反映在技術資源、知識文化、組織與管理系統中。由于任何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業務領域都獲得競爭優勢。有的企業具有核心技術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卻不具備核心營銷能力、核心企業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和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快速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單個企業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的速度很難趕上市場變化的速度,因而企業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強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將自身不具備核心能力的業務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式(戰略聯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組織承擔。通過與外部組織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將上述五種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從而以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贏得競爭優勢。
四、中國的企業物流現狀
從宏觀和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發展一體化物流存在著各種瓶頸,諸如:長期以來受“重商流”、“輕物流”理論和思想的影響,對物流在經濟發展和企業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夠認識和重視;物流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學科建設嚴重滯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規建設;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于支撐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等缺乏統籌規劃,各部門、各地區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缺乏協作,尚沒有形成統一、開放的物流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場薄弱,等等。從微觀環境來說,企業物流管理與運作也不容樂觀:
(一)物流支離破碎,整個系統的運作效率低下
受宏觀環境的影響,企業沒有將物流看成優化生產過程、強化市場經營的關鍵,而將物流活動置于附屬地位,被動地接受生產、銷售服務。大多數企業將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采購、包裝、配送等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部門,沒有納入一個部門對物流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和統一運作與管理。中國的多數企業在管理機構設置上沒有專門的物流管理組織就是例證。由于物流活動跨職能、跨部門設置,各部門各自為戰,且缺乏對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財務分析,致使整個系統的運作效率非常低下。以物流總成本為例,根據1997年IMF的數據,美國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GDP的11.4%,而中國的卻占GDP的16.9%,且中國業內人士估計可能在20%或以上。
(二)信息滯后,物流難以暢通無阻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業還停留在紙筆時代,有些企業雖然配備了電腦,但還沒有形成系統,更沒有形成網絡,同時在物流運作中也缺乏對EDI、個人電腦、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通信、條形碼和掃描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由于信息收集、處理、跟蹤的低效性以及企業缺乏對各方物流信息全面、準確、動態的把握,且不說企業無法實現內、外部物流一體化以尋求物流系統的最優化和合理化,參與供應鏈管理,就連基本的物暢其流也難以做到,更不用說去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快速開發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價格合理的新產品并準確及時地交付給顧客,滿足消費者快速變化、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進而強化企業的競爭能力。
(三)粗放型經營突出,缺乏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面臨“經濟全球化”、“物流無國界”的經營環境,美國的企業在與日本企業競爭時,已經感覺到了壓力,他們紛紛實施歸核戰略——要求企業集中資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走集約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圍謀求物流外包或與全球的外部企業締結戰略聯盟,以整個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國內、國際競爭。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各種貿易壁壘的逐步取消,應該說,中國企業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中國企業的物流管理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運輸、倉儲等部門,或有自己專門的運輸公司、倉儲公司等,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進行物流自營。由于這些部門或專業公司大都圍繞著母體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去市場找生意,資源閑置和浪費現象嚴重;時下,還有一些在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不顧企業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備,不惜斥巨資在國內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也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較優勢的第三方經營。如此這般“大而全”、“小而全”并僅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的粗放型物流經營,不僅會拖累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更談不上以整個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國內、國際競爭。
五、對中國企業物流發展戰略的啟示
(一)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為實現一體化物流奠定基礎
中國企業應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以提高需求預測程度,促進信息共享,同時要積極引入和使用網絡技術、EDI、人工智能、條形碼與POS等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從而真正實現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為一體化物流的實現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撐。
(二)消除部門間利益沖突,構筑一體化物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必須將物流活動納入系統化、統一管理,通過一體化物流,既提高顧客服務水平,又降低物流總成本,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企業內部實現不了一體化,就談不上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形成一體化供應鏈。但至于是否每個企業都成立物流服務部甚或物流子公司,筆者認為,只有那些物流活動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務部或物流子公司。對于新成立的企業,就應該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業中,將物流交給第三方經營。當然,對于那些大規模的制造企業來說,如TCL、美的、科龍等,號稱要拿出幾個億來自己做物流,依據國際的經驗,仍值得認真思考。在不需大量投資的情況下,整合內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三)廣泛運用第三方物流
為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生產性企業應從繁雜的物流活動中解放出來,將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將物流服務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從而以整合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取勝。
(四)締結戰略聯盟,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
中國的大型制造企業、商業企業要迅速從“大而全”的經營誤區中解脫出來,不失時機地與合適的供應商、儲運商等結成戰略聯盟,通過合作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同時又實現互惠互利。作為小型生產性企業更應走出“小而全”的誤區,積極尋求與核心企業的戰略合作,成為核心企業長期的、穩定的戰略伙伴。結成戰略聯盟,實行供應鏈管理,以供應鏈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提高中國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和市場份額已是大勢所趨。
(五)開拓全球性物流,尋求全球性市場空間
中國的企業要增強競爭憂患意識,在抓住國內市場的同時,要放眼世界,構筑全球化戰略,以一體化的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在全球尋求資源采購、生產裝配和產品分銷,參與國際化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通過實現對顧客的快速反應、提高顧客服務水平、降低物流總成本或供應鏈成本,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并在全球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此外,中國企業要按市場規律構筑適合自己的物流戰略,離不開完善的宏觀環境和外部環境。中國政府在物流法律、法規建設,社會保障,就業機制,物流人才培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為企業實現一體化物流管理和一體化供應鏈管理創造有利的硬、軟環境,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以滿足企業尋求物流外包或戰略聯盟的需要。
總之,從北美的經驗來看,物流戰略已從內部一體化向外部一體化轉變;供應鏈管理已成為競爭戰略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供應鏈的高效運轉,離不開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離不開有利的環境和先進的信息系統。中國的企業應當積極探索,銳意進取,直面入世后國外競爭對手的強有力挑戰,將一體化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納入到企業總體戰略中加以運作,縮小同發達國家企業在物流管理和產品競爭力上的差距,穩定和提高國有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并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