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千年,轉身看物流——茶馬古道
2008-6-21 1: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博友路西法的博客中看到這個主題,我這算是話外一篇了,希望路西法不要介意。
茶馬古道真正伴隨著這個名字走進人們的視線還是在1990年,李旭和他的幾位同伴,一行六人,徒步走出了這么一條蒼茫的古道,并取名為“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也許不如其他幾條古道,有著詳細的歷史路線和悠久的文化淵源記載。
茶馬古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茶馬古道盡可以上溯到青藏高原與低地社會有交流開始,譬如先秦商周舊石器時代,路線泛指從遍布整個高原一直延伸到中亞、南亞、西南亞,四通八達的就是道路。狹義的茶馬古道是指中國唐代漢族產茶區的茶和吐蕃良馬的交易,史稱茶馬互市或茶馬互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商人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地點,茶和馬互相交易,時間久了就有了相對固定的茶馬互易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茶馬古道四川到西藏部分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線,而且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在甘肅天水、蘭州等地交叉、重疊,可以看到,茶馬古道與中國其他幾條古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茶馬古道是一條真正意義上有平名百姓走出來的道路,至于茶馬古道的名字的來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茶馬互市,另外一種是由馬馱著茶以及其他藥品,日用品交易,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可以看到,茶、馬是這條古道上的主角。在《滇茶藏銷》的書中統計到:“滇茶為藏所好,以積成習,故每年于春冬兩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曠野,為滇茶不遠萬里而來……蓋藏人之于茶也,非如內地之為一種嗜品,或逸興物,而為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無茶則病之概。”從以上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茶馬古道其存在的必要性,歷來有商必有道,古今亦如此。
茶馬古道的意義在于它是一條古道的物流通道,按現代物流系統構成要素來看,一千多年前茶馬古道上流動的茶、馬、驛站和小道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物流體系元素。物流體系主要有幾個要素組成,節點、通道、手段。茶馬古道上大大小小,正式非正式的中轉站、驛站或帳篷等就是古道上原始的物流節點,而通道則是由人、馬一步步走出來的深山里的羊腸小道,手段就是馬、騾抑或牦牛等。而古道上流通的商品則是茶、藏藥、鹽以及其他一些日用品。
目前被學者所確認的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帶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是從云南的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現更名為香格里拉),進入西藏察隅、波密、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柏林出口,出境到尼泊爾、印度等國;另一條是由四川雅安出發、經康定、昌都、拉薩至尼泊爾印度等國。此乃古道上最原始的物流通道,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這條道路上基本是在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因此即使到現在,它也只是屬于探險者的道路。
麗江是這一條古道上的主要的節點,麗江至蜀地成都之間的步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打通,又有“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內敝滇西”,“自內地入藏,必以麗江為正路”之稱。麗江至成都的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靈光道”(麗江縣、永勝、寧蒗、邛來至成都);一條是因路線大部分險要路段僅有五尺之寬而被稱作“秦開五尺道”(麗江、大理、姚安、西昌至成都),兩者在麗江匯合后繼續往西北挺進就形成“茶馬古道”。由于麗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歷來是各大馬幫的主要聚集地。麗江的現文巷就是大理馬幫的聚集地。大理的白族和回族是最擅長經商的民族之一,茶馬古道上很大部分的馬幫都是來自大理。現文巷的納西語是“見樂過”,即大理,意為此地像古南詔國一樣繁華,可以想想當時麗江的繁榮。古城北邊的雙善村是藏族馬幫的落腳點。
介紹過古道上物流系統中的通道、節點,我們再來看看物流系統中的手段。茶馬古道上運輸的主要手段是通過馬,其實更多地是騾,這個組合體就是俗稱的馬幫。馬幫一般由“鍋頭”、趕馬人和一定數量的騾馬組成。馬幫首領俗稱為“鍋頭”,他們要埋鍋造飯,同吃同宿,經驗豐富的領頭人成了“鍋頭”。“鍋頭”既是經營者、趕馬人的雇主,又是直接參與者。騾馬有的屬于商號所有,有的是鍋頭所有,也有自帶騾馬入伙,就有了雇工和股東兩重身份,獲得工錢和紅利兩份收入,這樣的經營方式,就類似于我們現在運輸系統的加盟。趕馬人也俗稱馬腳子,由于馬幫的工作完全靠趕馬人分工而又輪流著做,因此每一個趕馬人必須具備所有的本事和能耐,比如看天氣、選路、方言、識騾馬的性情等,還有生活上的煮飯做菜,醫藥等,如此看來一個普通的趕馬人基本上是一個全才了,正符合我們現在提倡的綜合能力的人才觀念。一般一個趕馬人負責七、八匹騾馬,一個趕馬人,還有負責的馬加上馬上的貨物成為一把,幾個把或幾十個把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馬幫。
馬幫的騾馬是有核心的,走在最前面的叫做頭騾和二騾,一般由靈敏、懂事、警覺的母騾承擔,整個馬幫隊伍的最后,還有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騾,它要既能跟上大隊,又要壓得住陣腳,使馬幫形成整體。
介紹完馬幫、節點和古道線路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的茶馬古道,已經是一個非常完善的物流系統,在這上面的行走的既是精明的商人,又是重情重義的探險者,這或許也是直到現在依然有小股的馬幫穿梭于偏遠山區的原因。
茶馬古道在近代對于中國歷史也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1942年前后,盟軍和蔣介石的青年遠征軍在滇緬戰場的失利,讓日本人占領了緬甸,攻進了中國的云南、德宏、保山一線,使得中國與外界物資交流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也陷入敵人之手。這時候,潛藏在雪山激流間的茶馬古道發揮著其特有的優勢,通過亞東等口岸將國外的救援物資通過茶馬古道運送到麗江,在轉送到內地各個主要戰場。
在麗江待了九年的國際援華人員俄國人顧彼得在《被遺忘的王國》中描述:“據統計,戰爭期間所有進入中國的路線被阻時,這場馬幫運輸曾使用了八千匹騾馬和兩萬頭牦牛。幾乎每周都有長途馬幫到達麗江,甚至多雨的季節都無法阻止那些冒險的商人……”
這也是這條千年古道——茶馬古道,為現代人們最熟知的一次大活動。其實幾千年來,我們的先人,就一刻不停地在走著這條蒼茫古道。他們沒有所謂遠大的理想,沒有所有要留下什么的動機,但是人類的智慧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片幾乎沒有平坦土地的國土上,刻畫了一條永遠的符號!
插入兩張網絡上的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