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物流促進糧食流通
2008-7-18 16: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高鐵生
7月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今年春天,我國廣東等南方省區出現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現象,其中有80%的因素為糧食物流節點脫節所致。突顯出我國糧食物流資源利用率較低,難以實現物暢其流的現狀。糧食流通企業及相關物流企業亟待提高對糧食物流重要性的認識,適時提高裝備和技術水平,抓住國家發展糧食物流的巨大機遇,迎難而上。
當前,糧食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解決由糧食短缺和糧價上漲引起的社會恐慌乃至政治危機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的當務之急。中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不存在糧食危機。但是,如果今后要更好地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糧食物流的現代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糧食物流現狀
糧食安全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問題,對于糧食安全來說,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由于中國各地氣候、土壤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而糧食產銷銜接存在一系列復雜問題,如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關系問題、季產年銷問題、進出口問題和糧食加工問題等。上述問題必須由相應的倉儲設施、運輸工具、加工能力、配送系統和保鮮條件來解決。沒有一整套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糧食安全是不可能實現的。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期處于糧食短缺狀態,倉儲設施簡陋落后,無法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后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現實。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也發生了明顯的位移,然而中國的交通運輸體系卻沒有為北糧南運作好充分準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糧食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進行調劑,而加入WTO也為此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這種糧食雙向流動對港口糧食裝卸吞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導向促進了糧食市場體系的發育,期貨市場、批發市場以及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呼喚現代化物流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糧食產業化的蓬勃發展越來越依賴糧食物流的支撐。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取決于多生產多少糧食,還取決于少浪費多少糧食。中國糧食的產后損失大部分是由糧食物流設施、技術和管理的落后造成的。在糧食價格中,物流成本占1/3甚至更多。推動中國糧食物流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
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中國糧食倉儲體系基本形成,糧食儲存倉容不足、設施落后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是,我國現有的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未形成現代物流的完整系統,跨區域糧食流通不暢。由于歷次糧庫建設缺乏總體規劃,使糧食庫容在主產區與主銷區間分布不均衡,一些物流節點和主要港口的散糧接卸、中轉能力嚴重不足,不同功能的糧庫比例不協調 (中轉庫容僅占13%),糧食儲備布局與加工布局不匹配,導致現有倉儲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糧食倉容閑置與不足并存,倉庫、運輸工具和中轉設置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尚不能適應四散化 (即散儲、散運、散裝、散卸)作業的需要,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落后,物流系統效率低。
糧食運輸方式落后,成本偏高。除東北地區形成區域性散糧運輸雛形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原糧仍然以包裝運輸為主,占全國流通量的85%左右,而包裝運輸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損耗大。典型調查表明,散糧裝車成本比包裝糧裝車成本每噸少18.2元。因運輸和裝卸方式落后,每年損失800萬噸糧食。
鐵路運力受瓶頸限制,海上運輸比例偏低。近年來,全國糧食年流通量約為1.7億噸,其中跨省區流通量約為9500萬噸,主要依靠鐵路和鐵水聯運進行運輸。但受鐵路運能整體不足、運輸瓶頸限制以及煤炭等原材料運輸需求增加的影響,致使北糧南運的鐵路運量難以增加,而水運價格偏高及港口中轉設施不足導致糧食海上運輸比例偏低。
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低。我國糧食物流資源分散,糧食物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十年主要任務
按照國家發改委最近編制的 《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到2015年要穩步建成全國主要散糧物流通道和散糧物流節點,形成物流網絡,基本實現主要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的四散化作業和整個流通環節的供應鏈管理,形成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增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應急調控能力。
第一階段 (2006~2010年),重點發展跨省原糧流通四散化。全國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由現在的15%提高到35%,其中國內跨省流通量(不包括進出口)中散糧流通比例由現在的20%提高到50%。
第二階段 (2010~2015年),建設跨省糧食四散化運輸體系和應急調控體系。全國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達到55%,其中國內跨省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達到80%,主要跨省散糧物流通道基本實現散糧運輸。
我國發展糧食物流的主要任務是:
推廣散糧運輸方式。依托現有散糧設施,完善重要通道和節點的散糧配套設施,打破制約散糧運輸發展的瓶頸,形成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全程一體化的散糧運輸系統。
建設主要散糧物流節點。在主要糧食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建成一批適應四散化作業的主要糧食物流節點,完善集、疏、運網絡,實現鐵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銜接、跨省和省內長短途運輸方式的合理轉換,提高糧食快速中轉能力。
形成主要跨省散糧物流通道。根據全國糧食流向和流量,加強流出地區散糧發運能力和流入地區散糧接卸能力建設,形成全國六大跨省散糧物流通道,分別是東北主產區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華東沿海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華南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以及京津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實現流出與流入通道的對接。
提高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加強糧食產銷地區合作。按照銷地糧食調運的需求,加強產地糧源組織和鐵路專列、海運班輪的發運工作,建立穩定的糧食運輸通道,實現產銷區的有效對接。扶持建立現代化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糧食物流,提高糧食市場信息服務水平,發展糧食網上交易。
加強技術設備研發和標準化工作。通過自主開發和國外引進,加快糧食物流關鍵設備和技術的開發,盡快研制通用散糧火車、散糧集裝箱和散糧汽車,推廣散糧運輸技術設備,提高糧食物流技術裝備水平,制定和推廣糧食物流標準,實現糧食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編碼和品質檢測的標準化。
建立糧食應急調控體系。可以采取由中央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直接投資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節點,建立全國糧食應急調控體系。
需要突破的政策
解放思想,堅持市場化的發展方向。糧食物流觀念上還有備戰備荒的烙印,表現為重數量輕布局、重產區輕銷區、重國有輕民營、重倉儲輕流通。這種觀念使糧食物流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對中國糧食流通在國際市場上余缺調劑的定位也不利于糧食物流快速走向世界。
調整政策,消除各種制度性障礙。當前中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發展現代物流必須不斷調整現行政策,排除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梗阻現象,如部門和地方的市場分割、現有糧食物流資源的極度分散等。中央和地方的糧食物流設施缺乏統一協調和配合機制,重復建設、各自為政的問題相當突出。糧食需要跨省流通,但糧食物流企業很難跨省聯合、兼并和重組。
走專業化和通用化相結合的道路。糧食是一種有生化活性的特殊商品,因而糧食物流包括倉儲運輸也有其特殊性,要求有專用的物流設備和技術。但糧食物流又是社會物流的一部分,離不開社會物流的配合與支持。其中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何使物流方式具有通用性,解決糧食散運返空率和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運輸工具互換和替代問題,將使現有物流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大大降低糧食的銷售價格。
從高端物流入手,增強糧食的現實流通力。最近10年,國家在糧食物流項目的巨額投資形成的設施、設備和技術并沒有形成預期的流通能力與調控能力。原因在于各孤立散在的設施沒有形成完整的通道,沒有達到理想的流量。現實告訴我們,國家對糧食市場調控的支點已經不再是糧食倉庫、糧食專用港口和糧食批發市場,而是健全的糧食供應鏈。當務之急是以高端人才培養和高端物流方案的研發、設計為支撐,盡快培育糧食供應鏈的核心組織者,培育強有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糧食物流企業,迅速提高和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流通力。
發展現代糧食物流,降低流通費用,既可以增加農民收益,又可以抑制糧價上漲,絕對是一個理性而又有效的選擇。
(作者系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文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