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和醫生看病
2008-7-2 13: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十七
不久前聽到一位名醫談如何給病人治病。他說病有三種,第一種病是不治就能好的,比如一般的感冒,吃不吃藥其實對病情好轉影響不大。第二種病是治也治不好的,醫生花再多時間去治,也只是盡可能地延緩病情惡化,或者減輕患者的痛苦。第三種病是不治好不了、治了才能好的,這才是醫生真正應該下功夫醫治的,醫生的醫術高低,也主要體現在治療這種病上。
企業經營中有很多問題要管理者去解決。從某種角度上,就像是管理者在給企業“治病”。那么,管理者是否可以借鑒一下上面這位名醫的治病思路呢?
例如,有一家企業,為了監控銷售人員的工作,規定銷售人員可以報銷的差旅費用最多不超過他能夠實現的年銷售額的3%。制訂了這樣的政策之后,總經理又覺得,這個3%的標準是不是定得太高了?銷售人員會不會因此而在出差時大手大腳?如果把這個比例降到1%或2%,會不會又傷害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呢?
其實,這件事情,就好像名醫提到的第二種“治也治不好”的病。總經理想把這件事情解決好,做到既不損傷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又能夠最嚴格地控制報銷的差旅費用,這種雙贏的局面理論上可以實現,現實操作中卻非常困難。
管理者與其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不如多花些時間在其他管理問題上。如果總經理確實想在這個問題上做一些工作,也可以有一些簡單的辦法。比如先了解一下銷售人員的意見,看他們認為3%是否合適。然后,第一年執行3%,第二年下調到2.5%,看一下銷售情況因此受到多大影響。如果影響不大,下一年可以繼續下調到2%,如此調下去,直到銷售情況受影響較大的時候就停止。
名醫“把病分類”的思路背后所代表的,是一個量力而行的思想。醫生在醫院里面對著病人,首要任務是解決盡可能多的病情。這是一個現實操作的問題,和醫學研究機構進行理論研究不同。我相信醫學研究機構進行理論研究的主攻方向就應該是那些被醫生歸類為第二種的“治也治不好”的病,而在現實操作第一線的醫生的主攻方向則是第三種“治了才能好”的病。
同樣,作為企業管理者,在現實操作中總是面臨企業運營中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管理者既要分清楚這些問題的輕重緩急,又要弄清楚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成本。有些重要問題解決起來很容易,這些問題自然要優先解決。有些重要問題解決起來要花很大的時間和成本,甚至是幾乎無限多的時間和成本,那么,企業管理者就要權衡一下:是真的需要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還是只花費有限的時間和成本對這個問題進行部分解決,或者將這個問題的影響程度控制在一定規模和一定范圍內?
企業管理者的時間是有限的,企業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企業管理的現實問題是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來創造最大的效益。從這個角度看,現實中的企業管理永遠沒有最優解,而只有較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