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物流問路
2008-7-9 13: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習記者李娜
從年初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到5·12汶川大地震的發生,以及近日南方的洪澇災害,建設綜合應急物流體系的呼聲,在今年顯得格外響亮。日前,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承擔了 《中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研究》課題,這足見相關政府部門把對應急物流研究提到新的高度。
6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推進能源管理體制和價格改革,完善多災種的監測預警應急機制、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全社會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機制,特別是要提高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抵御能力、減災能力,大力提高全社會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營造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環境。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這已成為物流行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歷經大冰災、大地震、大洪水的中國目前應急物流狀況如何?同時又該如何完善綜合應急物流體系?
震后思 “痛”
運輸物流是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重要生命線。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新組建的交通運輸部所體現的便捷、高效的綜合運輸協調成效明顯。同時,來自物流行業的各類運輸物流企業,紛紛以人力、物力支援抗震救災。
震災也讓我們滯后的綜合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問題暴露。針對災區物流業參與救災的情況,四川省現代物流協會秘書長文德華告訴記者,汶川地震折射出物流單位原有的應急物流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大的自然災害,期間很多物流企業在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但成效離救災所需仍有較大差距。他們迫切要求政府部門建立應急體系能應對較大的自然災害。
“當前應急物流乃至應急機制都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應急物流作業流程混亂、物流信息技術與標準缺失較多、供需信息不對稱、運輸組織與庫存管理等物流環節落后、應急物流數據庫不健全等問題都亟待解決。”西南交通大學物流學院院長張錦對記者說,“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破壞程度會越來越大,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事關保障災害發生后的救援行動正常的開展,事關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保護,事關民族和國家的安危。”
法規 “短腿”
地震造成交通阻斷,救災物資運輸難、配送難等問題暴露出我國綜合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缺位。業內人士指出,綜合應急物流建設,還急需相關部門機制的改革和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跟進。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認為,地震中凸顯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焦點:集中指揮系統的建設、定位,需要相配套的法規保證;資產的流動性,需根據相關的法律和機制,使其合理使用,目前的狀況是車輛和設備不能物盡其用;信息的共享性,由于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延誤了救援時機。
但是目前,我國在相關應急物流法律體系的建設方面幾乎還是空白,物資、運輸設備等的征用、分配原則等方面還不明晰,容易引起爭議。這就要求關于救災物資、車輛等的征用、無償或有償的使用需要相關法律規定的盡快出臺。在采訪中,戴定一透露這一課題可能涉及到 “緊急物流運力管理”的問題,這樣可以及時了解能夠供緊急調用的車輛的分布,從而保持資源分布的透明。這也是一種基于信息管理的商業模式,能很好地解決應急與平時的關系(簡稱“平急相結合”)。
“現在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比如藥品,把優先權買過來,在應急物流啟動時,就可以直接調用。”戴會長這樣表示。
啟動課題
如何建設應急物流體系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6月25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北京召開了《中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研究》課題開題會。該課題作為國家發改委今年委托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承擔的重點研究課題,無疑將推進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
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他表示,該課題涉及內容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是相關的法規政策體系,在應急過程中,很多法律法規都不規整,靠臨時決定,主要靠應急,如果不合適的話,就會造成后遺癥等一系列問題;二是物資的儲運問題,主要是指在應急過程中的運力資源的組織、調動和使用。該課題是發改委委托研究的,主要側重于急救的物資和應急時期運力的征用、調度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要照顧到整個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比如法律體系、物資管理體系及整個應急物流體系化的建設等。
戴會長認為,目前我國單獨的應急物流體系并不成形,在應急過程中,物流不是獨立的體系。國家相應的應急體系是有的,但截止到目前,沒有獨立的應急物流體系。而地震、暴雨等自然災害在我國的發生具有常態性,必須通過完善應急物流體系才能完成對這些災害的應對。因此要把應急物流體系放在一個常態的建設目標去做。
廣開思路
我國綜合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哪些工作?
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曲國勝表示,面對自然災害,需要各級政府、科學家、社會公眾和企業等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建立由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志愿者共同參與的災情信息網,建立應急救援處置決策支持、應急救援指揮和協調機制,建立應急救援保障和應急物流體系成為應對巨災的關鍵。
交通和通訊是救災得以進行的重要鏈條,保持其通暢就等于打通進入災區的生命線。對此,戴定一表示,從交通方面來講,建立緊急的救人運輸系統,以直升機為主要力量的應急體系,作為救人的最高級別的應急方案。像5·12這樣的大地震在使用直升機救人方面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其中既有部門體制限制所致,但重要的是我國平時并未將直升機列入應急體系內。另一方面,通訊不暢成了延誤救援的重要問題。在應急物流體系建設中,需采用新的技術,既便宜又抗震,比如海事衛星布點,應像消防栓那樣布點。
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軍事物流倉儲教研室副主任徐東認為,應急物流是否能夠高效達到預期的目的,具體到物資配送、分送就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調度,即設置一個配送中心。這個統一調度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實物的中心,而是一個虛擬中心。通過信息平臺,能夠把需要的物資和能夠提供的物資,進行適時統一的調配,而不把東西運到某一個地方再統一分發。
有學者建議,是否可以與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的物流公司結盟,找那么三四家物流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一旦遇有突發性的事故發生,在全國各地的紅十字會可以迅速聯系到結盟公司的當地分公司、辦事處進行貨物的集結和調運,從而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效管理模式。對此,戴定一表示,這種思路很好,但必須有清晰的分層管理,使其各司其職。即在機構職能上適度的分層,在信息上集中于共享,集中在于提高效率,分散在于提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