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搶灘物流市場 中小企業迎來冬天
2008-8-28 0: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財富500強企業、世界最大運輸服務供應商之一的耶路全球日前宣布,該公司已出資4470萬美元成功收購中國本土最大的公路貨運公司上海佳宇物流有限公司65%的股份。耶路全球還表示,基于上海佳宇2008-2009年度的財務表現,公司期望能在2010年以不超過39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佳宇剩余35%的股份。
耶路全球此次在中國的收購,是今年以來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最大一筆收
也預示著開放后的中國物流市場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中國物流業涌現外資并購潮
2005年12月11日,中國物流業如期對外資全面開放,此后引發了外資對中國物流業的并購潮。盡管業內專家對外資并購本土物流企業持肯定態度,但專家們也不無憂慮地指出,中國本土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愿望似乎漸行漸遠。
記者從耶路全球位于上海的辦事處了解到,耶路全球早在2007年12月就與上海佳宇達成了收購協議,但因為沒有敲定收購價格,雙方對此次收購都進行了保密。
根據此次收購的公開文件披露,作為中國最大的卡車運輸和零擔運輸服務供應商之一,上海佳宇擁有3萬多客戶,1800位員工,200多個辦事處和一個超過3000輛車輛的運輸網絡。可以說,耶路全球看中的,正是上海佳宇可以為耶路全球提供一個滿足中國本土客戶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運輸需求的理想操作平臺。
談及此次收購,耶路全球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趙樂士說:“此次收購任務圓滿完成,耶路全球今后可以在中國境內為客戶提供可靠性、合規性、數據完整性和可跟蹤性的業務服務,公司全球業務網絡系統也將更趨完善。”
耶路全球旗下全資子公司耶路物流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理智表示:“這不僅能幫助我們與中國本地客戶建立良好關系,還對總部在美國的客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全球各地的客戶都能享受到此次交易所帶來的便捷和超值服務。”
據了解,在全球擁有66000名員工的耶路全球擅長采用收購方式解決競爭對手。2005年7月,耶路全球通過競標收購了上海海港工貿公司、香港巴克萊貨運公司和尼爾森公司持有的錦海捷亞國際貨運35%的股權。同時以135 0萬美元收購錦江投資持有的錦江捷亞15%股權,最終持有了錦海捷亞50%的股權。通過對錦海捷亞的收購,耶路全球最終進軍中國公路運輸市場。
外資收購中國本土物流企業,耶路全球并不是第一家。
2005年初,香港上市公司嘉里物流收購大通集團70%股份,進軍國內航空貨代業;2005年12月6日,荷蘭國際物流巨頭TNT宣布以1.35億美元收購中國知名零擔貨運公司華宇物流,至此,TNT正式進入中國零擔貨運市場;2006年1月,聯邦快遞(FedEx)以4億美元現金收購大田集團在雙方從事國際快遞業務的合資企業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中的50%股份,以及大田集團在中國的國內快遞網絡;2007年9月,美國世能達物流收購寶運物流主要經營資產;2007年9月,在開曼群島注冊的萬絡環球6000萬美元收購上海熙可公司。
至此,國際主要的物流公司都已通過種種途徑進入中國物流市場。
“中國市場太好了,我們已經沒法等了。”聯邦快遞中國區國內快遞業務副總裁陳信孝的一句話表達了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的迫切心情。
國際競爭將愈加激烈
深圳大學教授牛魚龍認為,未來幾年,物流行業大的并購還可能發生。他分析認為,本土物流企業雖然擁有較好的網絡資源,但卻面臨資金困境。而外資企業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網絡資源,他們對中國市場不熟悉,在此情況下,借助并購本土企業,并對本土企業進行改造,就成為最便捷的途徑。
“我國物流市場的國際化競爭將更為激烈,企業分化重組的趨勢將更明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在展望我國物流業前景時指出。
陸江指出,外資物流企業借助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優勢“搶灘”中國市場。外資企業在遠洋船運和國際快遞等方面,也越來越占有優勢地位。有的國外快遞企業直接大幅降價,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有的國外班輪公司以資源優勢強行增加收費。
陸江認為,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是機遇也是挑戰,總體上是利大于弊。
陸江同時指出,中國物流業要充分利用外資來發展中國的物流市場,要認真學習國外先進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經驗和技術,避免走彎路。但也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物流市場公平競爭和國家經濟安全運行的影響,對于一些涉及國家安全的物流基礎設施和部門一定要控制,對于那些充分市場化的物流業務應鼓勵外商發展。
據了解,面對面對國際化競爭,國內一些物流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參與跨國公司在華物流業務。如中郵物流形成了以戴爾、摩托羅拉、諾基亞為代表的IT電子客戶,以雅芳、安利、玫琳凱為代表的化妝品客戶,以神龍、通用、豐田為代表的汽配客戶群。上海成協物流為沃爾瑪、家樂福和麥德龍等跨國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務。
此外,赴境外上市、融資,或拓展海外市場也成為國內一些物流企業的選擇,這些做法,也增強了這些物流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本土中小物流企業迎來寒冬
根據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盡管今年上半年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災害的影響,我國物流業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社會物流總額達到43.29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8.1%。
然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表明,2007年以來的油價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為所有物流企業的切身之痛。據統計,物流企業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倉儲企業的毛利率只有3 %至5%,運輸企業只有2%至3%的毛利,部分中小物流企業已經開始退出物流行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一份報告認為,目前,外資物流企業借助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優勢加速搶灘中國市場,并且逐步從合資走向獨資,從單一業務走向綜合物流業務,從中心城市走向全國性物流網絡布局。反觀國內物流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業務層次不高,加上物流資源緊缺、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物流企業的發展挑戰重重。
據了解,目前,我國約有70多萬家企業從事物流行業,其中,民營企業占到36.9%,從企業規模來看,這些民營企業中年營業額不足1000萬元的高達33.6%。民營物流企業處于“魚目混珠、無序競爭、弱小散”的階段。
8月中旬,在珠三角頗有名氣的翔盈快遞悄然倒閉,有關部門已介入調查。在珠三角,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居高不下的油價、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很多中小民營物流企業苦苦掙扎,要么關閉,要么被兼并,要么轉產。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梁玉霞表示,物流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企業都已經沒有利潤了,現在大多都只是在維持著市場。物流行業整合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而一位物流公司的負責人則表示,以后只有大的物流公司尤其是國有控股企業和專業物流企業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剩下的公司都將是被整合的對象。 張偉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