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信息化管理 變“制造”為“創造”
2008-9-10 16: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制造”的困境
(一) 前言
制造業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鋼鐵、水泥、化纖、化肥、電視機等白色家電、鐘表、微電機、拖拉機、自行車、摩托車、集裝箱、金屬切削機床、電動工具、集成電路、電話機、手機、微型計算機等制成品的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創造的產值已經占GDP總值的40%以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短短十幾年間,“中國制造”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的制造業發展潛力巨大,正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觀點已經被多數人認同。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還不是“制造強國”,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制造業還有很大差距,其中存在著大量的粗放型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制而不創”的現狀令人憂慮。
目前,“中國制造”遭遇到嚴重壓力和困境,廣東和浙江一些制造企業的生存受到威脅,這是“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這種“陣痛”,發達國家也經歷過。但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如何盡早結束“陣痛”?如何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如何加快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如何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特別是如何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其答案就是強化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制造業“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創造力、生產力、競爭力)、“三降”(降低成本、能耗、物耗)、優化環境,進而克服“中國制造”面臨的困境,解決“中國創造”面臨的難點,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
(二)“中國制造”的困境
“中國制造”的主要困境是:
1、“規模”困境:總體規模小,缺乏競爭力,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迄今還沒有一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規模小,就沒有規模效應和規模效益,就必然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同美國、日本和德國制造的市場競爭中,已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今年以來,沿海有一些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轉行、倒閉的威脅。
2、“依賴”困境:企業粗放、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依賴進口、受制于人。據統計,目前我國優質、低耗的先進工藝普及率不足10%,數控機床、精密設備不足5%;而且90%以上高檔數控機床、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80%的石化設備、70%的轎車工業裝備等重要領域,都依賴進口,處處受制于人(見【中工國際戰略網】)。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3、“素質”困境:高素質人力資源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廉價勞動力主要來源是農民工,勞動密集型產業多,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國,其最大特點,就是素質低;素質低,就難以提高勞動效率、難以保證質量、難以提高競爭力,最終導致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加之管理水平低,就難以降低成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高水平生產能力的競爭中,就有倒閉的危險。
4、“技術”困境: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中國制造”實質是外國產品的粗加工廠,外國設計、外國銷售,中國只是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加工的工場,是被剝削的對象。有人算過一筆賬:美國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兒童玩具,商場的零售標價是100美元。其設計商和經銷商都是美國公司,生產商是中國企業。玩具設計定型后,美國公司將訂單下達給一家香港貿易公司,每件價格50美元;香港貿易公司轉手將訂單交給中國一家外貿公司,每件價格22美元;外貿公司再向廣東和江蘇的兩家工廠訂貨,每件價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廠的生產成本是12美元;美國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價格賣給商場。粗略計算結果,中國生產企業的毛利潤是每件3美元,中國外貿公司的毛利潤是7美元,香港貿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國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場的毛利是18美元。在這“設計-生產-銷售”鏈條中,中國內地的生產商和外貿公司總共才獲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價的10%,而其余的90%都被海外商人拿走了。不僅如此,近年來,不少中國廠商為能保住美國市場,大都采取“先貨后款”方式。有的美國零售商和中間商在交貨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貨售出之后才付錢,等于是把庫存成本轉嫁給了生產者。這是多么的不公平。
5、“成本”困境:資源管理不善,成本攀升,中國制造面遇“成本”的瓶頸和困境,其原因主要是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合理,導致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一是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能源、材料、信息資源、技術知識資源、市場資源等,人浮于事浪費人力資源,能耗高浪費能源,物耗高浪費物資原材料,使中國制造面臨巨大困境,;二是管理成本,為了擴張市場銷量,銷售戰線拉長,管理效率差,導致生產、銷售、管理成本的提高。規模增大、人數增加,給人力資源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如招募、考勤、培訓、薪資、績效等管理增加麻煩,陷入打卡、考勤、算工資等瑣碎事務中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增加管理成本。同時,銷售擴張,導致生產、采購、物流等供應鏈管理成本也難以控制,整個供應鏈過程中銷售成本提高、庫存增加、運營費用增加、物流支出成本過高、資金周轉不靈等不利現象。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2001年,中國與物流相關的年總支出高達19000億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約20%左右。如何降低經營成本和人工成本(約占20%-40%)?如何降低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約占成本的60-80%)是企業面臨的急待解決的兩大難題。傳統觀念中,為了保證正常生產,企業不惜以高庫存為代價,造成積壓,最終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增加的不良后果。
6、“質量”困境:產品質量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制造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原因。中國制造業效率低,素質低,裝備差,缺乏創新,嚴重制約了質量的提升,而質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難增加利潤,也就更沒有錢投入研發去提升質量。不少中國企業就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7、“標準”困境:國外來料加工產品,不少是非標任務,任務變化,則生產模具報廢,造成浪費,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通用標準非常重要,而在制定國際通用標準中,由于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的“話語權”就十分有限。因此,創造自己的知識產權,是當務之急。
8、“環保”困境:由于發達國家把污染環境、影響環境的制造業,轉移到中國,刺激了中國制造業,初期對中國制造業起了推動作用,但也付出了代價,要使國家持續發展,應把環保放在第一位,當我國重視環保時,一些企業遇到難題,有的還被迫關閉。
9、“管理”困境: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條,管理決策主觀,管理措施無力,導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市場、價格和產品競爭力。欲解決管理困境,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強化信息化管理、重視“人本管理”。
“中國創造”的難點
(三)“中國創造”的難點
1、 “認識”難點:
“認識”是影響“中國創造”的第一大難點。首先,沒有認識到“中國創造”在“入世”和“經濟全球化”中的戰略價值。大家知道,沒有“創造”,就沒有“發明”、就沒有受法律保護的“專利”、就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自主權,就只能當打工仔,就只能受制于人、就只能分享十分可憐的“10%的毛利潤”;其二,沒有認識到“中國創造”在“入世”和“經濟全球化”中的戰略機遇,有創造、發明、專利、知識產權、自主權,就能有在世界各地發展產業、保護產品、降低風險、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機遇,就能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和財富,就可獲得40%以上的利潤;其三,沒有認識到“中國創造”在“入世”和“經濟全球化”中的戰略挑戰,國外有知識產權,就可以控制有關產業,例如,“2003年,中國根據《入世協定書》中有關關稅減讓的承諾,取消了進口相機每年1400萬美元的配額限制,這一變化幾乎使國內數碼相機產業界窒息。”(中國文化辦公設備制造行業協會照相器材行業部副主任曲金魁)。據上海海關統計,2003年1月至5月數碼相機進口量增長了53倍;到了2004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上數碼相機銷量達到127.29萬臺,同比增長235.7%。然而,其中,國產品牌銷量卻不到1萬臺。“中國的數碼相機產業很有可能步復印機的后塵,成為一個消費市場紅火,工業生產上卻沒有一家本土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成為國外數碼相機的傾銷市場,沒有知識產權、沒有核心技術,就沒有競爭力,把價值潛力巨大的相機市場拱手讓給外國商人,可悲可嘆;其四,沒有認識到“中國創造”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民族興旺、世界和諧、人類和平的重大問題,關系到中國崛起、文化復興的重大問題。因此,提高對“中國創造”的認識,是解決“難點”的首要任務。
2、“人才”難點:
人才的教育、素質、智力,都是“中國創造”的難點。首先,我國教育,屬課堂灌輸式,死記硬背,高分低能,思維僵化,脫離實際,缺乏創造性思維,缺乏創見,他們可以是“中國制造”的高手,但常常是“中國創造”的軟蛋。因此,教育改革是“中國創造”的前提條件,要改“灌輸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是當務之急;其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主要是來料加工,依樣畫葫蘆,是“制造工具”,其“中國制造”者,是廉價勞動力,主要是農民工,文化素質、智力素質、知識素質都不高。其三,“創造”需要智力,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創造成果,需要繼承、借鑒、發展、創新的信息和智慧,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綜合運用觀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斷力、消化力、吸收力、思維力、創造力來孜孜不倦地創新,需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強意志。因此,創造性人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重要難點。
3、 “信息”難點:
“信息”是“中國創造”的第三大難點。實踐證明,信息是創造的基礎,沒有信息就沒有創造,創造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特別需要科技情報信息、科學知識信息、應用技術信息、專利發明信息、創造性思維信息。然而,當今信息浩如煙海,信息的收集、篩選、分析、比較、研究、繼承、借鑒、發展、創新、發明、創造,是一個十分繁瑣、艱苦、長期的信息化過程,即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因此,“信息”才是“創造”的重大難點。其出路是強化信息化管理、創建信息化管理系統、情報系統、知識系統、專利系統,為“中國創造”奠定信息基礎。
4、“裝備”難點:
我國制造業的裝備相對落后于美、日、德,也是“中國創造”、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的攔路虎。引進,不但無知識產權、不能自主、年年付專利費、受制于人;而且,由于素質低,消化吸收難,常常難于充分發揮裝備的作用,形成浪費;購買,價格昂貴,技術封鎖,常常卡技術脖子。更新“裝備”的難點,在于創新,創新的難點,在于創新人才和創新所需的信息, 解決人才和信息的關鍵,是強化信息化管理,特別是對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設備、機電一體化、企業信息化、人財物、產供銷的信息化管理,為“裝備”換代,提供可靠的技術信息、知識信息、專利信息、創新信息的全方位支持。
5、“管理”難點:
當代正向信息化時代邁進,各行各業都追求信息化管理,而中國制造業,大部分還是傳統管理方式,既令人遺憾,又顯示中國的落后;中國有幾千年的管理經驗,但不少國人卻追求“洋管理”,成為洋買辦,真是可悲;我們的任務,是吸收、消化、借鑒國外有用的技術知識、管理信息,繼承、發展、創新我國傳統的技術知識、管理信息,進而在利用古今中外融合的技術知識、管理信息的基礎上,發明創造、技改創新,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我們的正確態度:既不排外,又不崇洋,而是中外結合、創造人間奇跡。
(四)加速制造業信息化進程,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
加速制造業信息化進程,需揭開信息化神秘化面紗,增強制造業信息化信心;樹立信息化觀念,重視信息化工程;開展信息化服務,激勵信息化創新。
1、 信息化是克服“中國制造”困境的基本出路
目前我國重視信息化的企業,如海爾、聯想等,企業生產力、創造力、競爭力大大提高,已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走出國門,正大顯身手,是其他制造業的榜樣,處于發達地區的長三角、珠三角的困境型企業,應該向海爾、聯想學習,重視企業信息化,揭開信息化的神秘化面紗,增強信息化的信心,加速信息化進程。
2、信息化是克服“中國制造”困境的有效手段
目前制造業上述的“九大困境”中,主要是知識產權、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造成的。只要我們樹立信息化觀念,重視信息化工程,加速信息化基礎,就可以發明創造、獲得知識產權,就可以大大提高企業“三效”、“三力”,降低資源和管理成本,就能很好地解決目前面臨的種種“困境”。
制造業是一個行業特性很強的產業,首先,員工數目很大,尤其是需要有大量的生產人員,同時倒班頻繁,三班倒或四班倒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加上人員流動速度很快,入職、離職的員工幾乎每天都有,給人事管理帶來很大的困擾。其二,采購、物流的成本以及庫存量,要求控制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上,否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無從談起。針對這樣的特性,可用信息化降低人財物、產供銷、研發(R&D)、市場、文檔一體化等方面的管理成本,可創建人力資源信息化系統、財務信息化系統、產品信息化系統、物流信息化系統、營銷信息化系統、研發(R&D)信息化系統、生產信息化系統、客戶信息化系統,這些系統全都信息共享,就可提高管理效率、效益、效果,降低資源和管理成本。例如,實施信息化工程,創建人力資源信息化系統就能涵蓋人事管理的所有業務功能,并且每個功能都是基于標準化、程序化、集約化、庫網化的業務流程設計,以便為人力資源部門的日常工作提供信息共享平臺。對于假勤、薪資、福利、用餐、班制、績效、水平、技能、特長等都能隨時掌控,這樣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就可以從事務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放在招募管理、知識管理、工作流管理、績效管理以及培訓管理等高級業務管理上,實現人力資源管理向“仿生學”管理的方向轉換。然而,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是一項全國范圍的、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技術服務實體能夠通過建立一個開放的網絡化合作平臺,跨越地域、行業和技術的限制,廣泛開展合作,海納百川般地匯集制造業信息化的各方力量,進行優勢集成,以應對制造業企業千差萬別的、復雜的個性和需求。
克服目前困境不是目的,只是為了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但是,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有天壤之別。創造是充分利用大腦智力和智力信息,繼承、借鑒、消化、吸收、發展、創新古今中外的專利產品、智力產品、科技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新的創造發明和技術改造,簡單說,是利用智力資源進行創新,創新過程貫穿整個“產業鏈”,而最高的成果形式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因此,其根本問題在于“創新”,在于“知識產權”,在于創新人才和創新信息,在于是否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戰略措施,就是《強化信息化管理、克服“中國制造”面臨的困境、解決“中國創造”面臨的難點》。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戰略目的,克服“困境”是戰略基礎、解決“難點”是戰略關鍵、強化“管理”是戰略手段;而強化管理的能動因素是人,所以,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重視提高員工的素質和能力、有效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3、推行【653工程】,提高人員素質
我國目前正在推行653工程,其中“6”:代表6年(2005-2010)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5”:代表5個重點領域(“現代農業、現代制造、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現代管理等)的專業技術人才需繼續教育、更新知識和加強培訓;“3”:代表“重點培訓300萬名創新能力強、緊跟科技發展前沿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主要目的是“按照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在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一些重要專業技術領域”,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識;因此,要提高“中國創造”人才素質,應積極推行【653工程】,其重點是有效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的“信息化能力”。
4、培訓和提高信息化能力,為克服“困境”、解決“難點”提供智力保證
信息化能力,是每個專業技術人員必備的基本創新能力和專業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化能力是專業人才知識更新的捷徑。當務之急,是抓好幾個關鍵領域:現代制造、信息技術、現代管理。其中,現代制造領域,以電子制造、新材料、重大裝備、精密儀器、系統集成等為其重點,廣泛開展信息化、機電一體化、計算機輔助設計等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的信息化能力培訓,每年培訓15-20萬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信息技術領域,以信息化管理、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軟件技術、網絡、信息安全、數據庫、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資源管理等為重點,培訓不同行業領域的信息化人才,每年培訓10—15萬名信息技術領域各類中高級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現代管理領域,以急需緊缺的管理專業為主,開展投融資管理、企業資產重組和上市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以及企業制度、結構調整、國際化經營、資源節約與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培訓,每年培訓7—10萬名中高級管理人才。
信息化能力,指推進“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化知識、技能和智慧的運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信息化知識、技能和智慧的運用能力,主要指 “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工程中所需信息化技術(包括“標準化、程序化、數碼化、系統化、庫網化、一體化、高效化、自動化”等)的運用能力,即信息化工程能力(IE),這種能力,是每一個專業技術人員都不可缺少的。
信息化知識、技能和智慧的管理能力,主要指“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過程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化技術(“標準、程序、數碼、系統、庫網、一體化、高效化、自動化”)、信息、信息資源、智力信息、信息化用戶、信息化服務和信息化人員、設備的管理能力,即信息化管理能力(IC),這種能力,是每一個專業技術人員欲出色完成技術攻關任務、發揮技術特長、繼承、借鑒、消化、吸收、發展、創新、發明、創造、成果轉化,都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是知識更新的重點。
什么是信息智力化?簡單說,就是人們用智力開發信息資源,實現客觀信息與主觀智力相結合,把客觀存在的自然信息(如日月星三光信息、雷電信息、云雨信息)、社會信息、人類信息,通過實驗、接收、編碼、分析、統計、研究方法,轉化成主觀智力信息,即將客觀信息變成主觀智力信息的過程,就是“信息智力化”。非智力化的信息,是無法直接利用的,不具利用價值。“智力信息”是智力活動的前提;必需利用智力信息,才能開展智力活動。信息智力化工作,主要由科研人員、實驗人員、信息化人員、編碼、分析、統計、繼承、借鑒、發展、創新、發明、創造、編譯出版等人員承擔。
實際生活中,如科研人員通過儀器儀表探索微觀信息和宇宙宏觀信息,寫出的科研報告、實驗記錄、數據表、圖表等,就是典型的信息智力化產品。
什么是智力信息化?簡單說,就是把頭腦中的智力(智慧、知識、思想、方法、觀察力、創造力、記憶力、分析力、判斷力、綜合力、控制力),通過文字、數字、編碼、標準、程序、記錄、報告、圖表、編輯、出版,將其轉化成客觀智力信息,即將主觀智力變成客觀智力信息的過程,如自動化人員把自動化儀器儀表、機械設備、電線電纜、業務流程、生產線等,利用編碼技術變成計算機識別、控制的代碼信息、圖表信息、數字信息、自動控制信息等,就是典型的智力信息化產品;規劃、計劃、方案、報告、條例、程序、記錄、圖紙等都是常見的智力信息化產品
管理“信息智力化”產品和“智力信息化”產品的有效工具,是信息化管理系統。其系統數據庫是人們創新、創造、發明的知識寶庫、信息寶庫、數據寶庫、思想寶庫、智慧寶庫、情報寶庫、科學技術寶庫、文獻寶庫,是繼承、借鑒、消化、吸收、發展、創新、發明、創造、知識產權的信息之源,是培訓、提高信息化能力的智力之源、知識之源、技能之源。
強化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戰術措施
(五)強化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戰術措施
強化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戰術措施,是信息化管理理論方法與實踐技能的總結,是最有效的措施;只有正確實施這些措施,才能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才能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 ,才能使信息化強國之夢,美夢成真。
戰略戰術措施,旨在解決“化”和“管”的問題。“化”,指“信息智力化”和“智力信息化”;“管”,指對“化”的過程和“化”的對象的管理。“化”的過程,指對于實施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庫網、信息化服務過程的管理;“化”的對象,指對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的具體對象的管理,包括對“信息、信息資源、信息系統、信息用戶、信息化人員、信息化設備、信息化資金”等的全方位管理。對解決“化”和“管”的系統管理,就是信息化管理。因此,強化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信息化能力的根本途徑,是解決“中國創造”難點的基本途徑。強化信息化管理的關鍵,取決于戰略戰術措施。
1、強化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措施
強化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措施,包括觀念、知識、技能、系統、數據庫、網絡、安全、培訓等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
(1) 樹立信息化觀念: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必須樹立信息化管理觀念,必須充分理解“化”和“管”的意義和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化”是基礎,“管”是信息化成敗的關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效果,過去不少信息化失敗,就是不重視信息化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觀念是否樹立,是關系信息化成敗的戰略問題,絕不能等閑視之。
(2) 學習信息化知識: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知識,如信息、信息資源、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系統、信息技術、信息檢索、信息咨詢、信息交流、信息用戶、信息化軟件、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庫網、信息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系統、信息化管理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標準化、程序化、自動化、一體化、數字化、模塊化、數碼化、網絡化等,否則,專業技術人員和信息化人員就很難有共同語言。
(3) 掌握信息化技能:專業技術人員必須掌握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取、信息檢索、信息研究、情報編譯、信息庫網、消化創新等基本信息化技能。
(4)了解信息化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必須了解信息系統、信息化系統、信息化管理系統、機電一體化系統、自動化系統等的運行技能、操作方法和管理程序,能有效控制和管理系統。
(5)善于利用數據庫: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善于充實和利用專業數據庫的信息、數據、知識、圖表,把數據庫作為專業人員更新知識的老師和專業技術發展、創新的知識源。可用DYX通用平臺創建自己的專業數據庫。
(6)善于利用網絡: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善于利用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包括因特網、區域網、企業網、局域網、內網、外網、專網、公網)。由于網絡信息量大、無序,有用與無用信息并存,利用難度大,可用DYX平臺創建網絡信息管理系統,以便有效篩選、處理、序化和快速存取網絡信息。
(7)時刻注意信息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安全,應特別引起專業技術人員注意,黑客搗亂、病毒猖獗,使人防不勝防。為了信息安全,我覺得應采取雙軌制: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不上網,既保密又安全;外部信息化管理系統上網,其網上信息,用移動盤批量處理、殺毒后存入內部數據庫。企業自動化生產線,其信息化管理系統基本不上外網,其內網、外網嚴格分開,保障機電儀一體化、自動化正常運行,以達到強化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8)信息化能力培訓:強化信息化管理必須對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化人員、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主要培訓信息化能力的意義與內容、信息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信息化管理的對象與方法、信息化技術與安全、專業人員從事專業的現狀、趨勢、問題與對策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想、新產品的現狀與趨勢,以擴大專業人員的眼界,培養專業人員的創新能力。
2、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的戰術措施
(1)標準化:要實現“中國創造”之夢,必須掌控“行業標準”,只有掌握了行業標準的制定權,才有話語權,以及相應的獲利權。中國創造將是一場“標準”爭奪戰。
(2)模式化:制造企業的核心是由產品制造組織往外擴展,涉及采購、銷售這樣的上下游社會關系處理;歸根到底,制造企業信息化必須為制造企業提供一個標準化、公式化的運作模式;DYX模式(ERP模式之一)是目前解決制造企業“困境”和“難點”的最佳途徑。因為DYX、ERP集成了人財物、產供銷、研發(R&D)、市場、文檔、競爭情報、質量管理、全員質量控制(TQM)、設備維護、供應商管理、客戶管理等豐富內容,在線實時分析監控銷售、生產、采購、能源、材料、人員、資金流向等各作業環節,及時提供戰略情報和決策信息。
(3)實時化: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的整合為中國制造業邁入更加嶄新的階段—“實時化”企業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實時化企業(RTE),將成為中國制造業普遍的追求目標。按照Gartner觀點,通過使用最新信息,來積極地消除其關鍵性業務流程中的管理與執行中的延遲,從而展開競爭,這樣企業才能更加有效地應對市場競爭,這樣的企業就是“實時化”企業。例如,山東東岳汽車,設計一款半掛車所需的700多條用料數據,實施ERP之后,只需3分鐘就能自動生成BOM;從BOM生成生產部門所需的物料需求計劃和采購、委外、生產的令單,也僅需7分鐘的時間;一項過去需要一兩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僅用10分鐘就完成了。實時企業要求交易自動化和業務流程優化。ERP最顯著的地方就是通過交易自動化、并作用于關鍵的業務流程,從而對運營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RTE是ERP實現管理提升的更高、更新的階段。
(4)知識產權化: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10倍,難道他們一個人真能頂10個人嗎?其實接觸過發達國家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都知道,個人的差距并不大,真正的差距在于知識產權,在于國家的綜合實力。《叢林法則》就是:勞心者賺大錢,勞力者賺生活;你不腦筋,就得動手。中國很多老板靠廉價勞力(農民工)淘第一桶金,目前面臨危機,危機原因有三:其一,主要是是沒有知識產權,受制于人;其二,是內部危機,長期的低工資嚴重挫傷了普通勞動者的積極性,大批的人跳槽、返鄉或自己創業,人力資源不再是召之即來的廉價品;二是外部危機,比我們更便宜的地方開始和我們競爭,廉價的優勢不可持續。
知識產權化,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1)知識產權的嚴格保護制度--- 如果盜版盛行,誰還愿意動腦筋
2)知識產權的市場機制建立--- 知識產權如果不能充分市場化,誰會感興趣
3)企業研發人員的激勵 --- 研發人員的配角地位的現狀亟待改變,鼓勵發明創造
4)相關的教育體系 --- 從小培養創造意識及知識產權的意識,非常重要
知識產權化是“中國創造”必須要走的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讓我們不再把低廉的勞動力當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5)技能化:是增強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信息與知識管理水平的一條捷徑。特別是一些基本信息化技能必須學習、了解、甚至于掌握,就更好!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辦公(CAO)、特別是計算機輔助創新(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簡稱CAI)是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制造領域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已被廣泛地使用在企業新產品研發、制造系統和流程優化的設計階段,已成為很多企業創新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CAI能幫助企業進行現有產品、系統和流程的診斷分析,并幫助研發人員辨識、解決或避免各種已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問題,在短期內實現最高效、最低成本的創新。近年來,CAI在全球航空航天、汽車、船舶、鐵道、機械制造等行業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至今,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近400家企業在研發流程中采用CAI技術。 相對而言,依靠自身的知識開發和技術創新來提高技術能力,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和相當大的投入。
現在國際競爭形勢逼人,不允許我們花很長時間縮短技術差距;我國的國情也不太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在傳統制造行業中推廣和普及計算機輔助創新(CAI)手段,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科技成果,是我們縮短技術差距,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當今世界新產品開發的趨勢是:以光機電液一體化為特征的高新技術大量滲入到新產品中,產品日趨小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產品更易于制造、生命周期短、成本低。CAI之所以在現代企業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中是一項關鍵性的技術,就是它將多個領域的最先進的知識和經驗與計算機軟件技術有機結合,CAI再與信息化管理系統相結合。通過兩個“相結合”,使制造企業能立足于世界技術發展的前沿,在產品研發概念或方案設計階段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6)人本化:“人本管理”的實質就是強化“信息化管理”的價值,因為,信息化管理是對“信息、系統、用戶(使用者)”的全面管理。在信息化的“人-機”系統這對矛盾中,人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機械制造信息化中,也必須強化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三效(效益、效率、效果)價值,才有利于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進程!在實現“三效”中,人永遠起決定性作用,在我國著名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GNPS),其自動化程度特別高,任然需要1000余人進行信息化管理,充分說明在自動控制特別高的人-機系統中,人仍然起決定作用,而且電站“三效”(效益、效率、效果)的好壞,信息化管理起決定性作用,因為,核電站的所產生的所有的信息源(代碼、程序、記錄、報告、標準、圖紙、圖表、說明書、情報、文件、檔案、圖書、資料、報表等)都必須進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加工、處理、分類、標引、存儲、建庫、聯網、資源共享等信息化過程,創建信息化管理系統,以服務核電生產和電站運行,其中,GNPS文檔一體化管理系統在1996年榮獲國家檔案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電站的人、財、物(包括廠房、車間、設備、儀表、系統、能源、通信、電纜、光纖、管道、材料、備件、道路、車輛、辦公用品等)、產(生產、運行、改進、維修、環境保護、輻射防護、安全衛生、保健、事故處理、廢物處理、裝料、換料、消防、保衛、計劃、總結)、科研、市場、開發、服務等,也必須進行“代碼化”、“數字化”、“標準化”、“程序化”、“自動化”等信息化管理。
(7)扶持化:國家必須對企業信息化、信息化管理進行適當的政策扶持,包括貼息貸款、優惠稅收、項目補貼、成果獎勵、貢獻突出者大獎等;由于信息化管理是長期的,強化信息化管理也必然是長期的;所以,國家扶持,絕不是權宜之計,也必須是長期的,使扶持制度化,并納入法制軌道,以激勵企業的創造熱情。
(8)全民化:信息化、發明創造、技術創新,是全體民眾的大事,必須全民參與。因此,必須普及信息化、發明創造、技術創新等有關的基本知識,使全體民眾樹立信息化觀念、崇尚發明創造、崇尚技術創新,在全國形成信息化熱、發明創造熱、技術創新熱。
以上戰略戰術措施實現之日,就是“中國創造”成功之時。
(六) 結論
信息化管理把“人-機”有機結合、把“知識-科學”有機結合、把“管理-系統”有機結合、把“信息-用戶”有機結合、把“庫-網”有機結合、把“智力-創造”有機結合,把“經驗-技術”有機結合,使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有機體,成為繼承、借鑒、消化、吸收、發展、創新、發明、創造的信息之源、智力之源、力量之源。因此,推進信息化,強化“信息化管理”,就能克服“中國制造”的困境,就能解決“中國創造”的難點,就能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就能提高信息化的效率、效益、效果(三效),就能真正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信息化強國戰略,真正走信息化強國之路。
讓我們共同期待中國早日強化信息化管理,早日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早日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吧!讓我們以奧運精神來積極推進這個變化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