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的兩大誤區
2008-9-16 0: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前,我國企業在選擇管理模式上普遍存在兩大誤區:一是強調“嚴格”管理,走“泰勒制”模式;二是高談“現代”管理,走“知識管理”模式。
有一則新聞剛表揚了一個“優秀”企業,具體內容如下:一個資金多規模不大的企業,卻在同行業中是效益最好的,該企業之所以成功,關鍵是嚴格的管理,比如,對機械設備的檢查要由干部和職工分四次(每天、每三天、每周、每月)定時、定點進行嚴格檢查,一旦失誤則重罰,所以,他們的大型設備三年無大修(其他同類企業一般每年都有大修),這樣節約了幾千萬元;另外,又在廠門口掛一面大的電子鐘,精確到秒,上班時,只要遲到一秒則重罰,等等。諸如此類的“優秀”企業還不少,加上媒體大力推廣,可能還會不斷“涌現”。
誠然,在這樣的“嚴格”管理下,誰敢犯錯誤?誰敢不守紀律?但誰敢冒險?誰又能創新呢?!在這樣的“嚴格”管理下,人不再是個性化的人,而是機器的一部分或一種,其職能便是在既定的程序內運轉。這就是“泰勒制”的本質:“組織者想,被組織者干。”然而,這種“科學管理模式”在70年代世界經濟大變革之后,已經退出了發達國家的經濟 舞臺,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之不同于機器的就是創新,就是能解決無數具有不確定性問題:機器之不同于人,不在于能嚴格按既定程序運轉。那么,人在創新時,能不犯錯誤嗎?機器在運轉時,能創新嗎?該新聞中的“優秀“企業,雖然沒有大的機械故障,但它還具有發展的活力嗎?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不少人一聽別人宣傳“知識經濟”,一看微軟搞“知識管理”,就覺得如魚得水。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知識管理與其他任何管理模式都一樣,都有需要一個成立的條件,第一,知識管理以知識經濟為外在條件。只有當“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形態有一定的發展時,才促成企業管理形態的變遷,即出現知識管理,而我國目前還談不上知識經濟,也就很難進行知識管理。第二,知識管理以人的素質提高為內在條件 。人是知識的載體,經過人的思維加工后的信息才能稱為知識;我國很多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不僅缺乏真正的經理人才,而且缺乏適應市場競爭的技術人員,知識管理要求的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生產為主,所以只能一方面加強學習,另一方面引進更多人才,盡快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可見,我們還不能盲目地搞知識管理。
有學者說:人的思維有兩種模式,一是看過去:一是看將來,但我認為,無論是看過去還是看將來,首先要看清楚現在。所以說,提倡泰勒制和推廣知識管理,都有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對現在的情況缺乏認識,那么,當前我國應有的管理模式是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實力的企業,在充分發揮員工創造力的基礎上,進行配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