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集群和總部經濟的關系
1、產業集群簡述。產業集群是產業內部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
及相關社會機構,由于自然、歷史、制度等原因,為了達到資源共享,降低風險,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個地理空間上,集中于一地區,并結成相互關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網絡結構的一種現象。產業集群不同于一般的企業集聚,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產業的大量企業及與之相關的支撐機構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構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2)柔互惠共生性。單個企業越來越難以依靠自身生產所有有關知識和擁有各種相關資源,去完成知識的經濟化過程。為了減小風險、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創新集群中的每個企業都只能從事創新增值鏈條上的某一環節性工作,實現專業化分工。(3)競爭協同性。既專業化分工又相互協作是創新集群的一種主要創新方式。競爭使得企業群落中的企業個體始終保持足夠的動力以及高度的警覺和靈敏性,并依靠協作伙伴關系在競爭中發展壯大。(4)根植性。集群合作創新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產業根植性)、共同的創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這是創新集群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有極為重要的意義。(5)資源共享性。眾多相關聯的企業聚集,可以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克服單個企業創新資源的不足,并互為創新成果的傳播者和使用者。(6)創新組織的開放性。集群式合作創新網絡與集群外的其他組織有著密切的開放性聯系,集群內的合作創新網絡更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組織關系,當其中的一種聯系變得無效時,這種聯系將會被一種新的聯系所取代。上述特征,使產業群具有集聚效應,具體表現在外部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品牌與廣告效應等,從而引致產業群的成本優勢、創新優勢和自增強機制,最終表現為強勁的競爭優勢。
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集群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在當前被不少專家認定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是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從世界范圍看,集群化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潮流,產業集群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
2、綜觀目前總部經濟不同闡述都強調其集聚性。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理念——總部經濟。北京社科院趙弘研究員在2002 年9月第一次提出了“總部經濟”這一概念。隨后的幾年中趙弘趙弘研究員通過理論論證和北京總部經濟戰略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的研究了總部經濟中涉及的各類現象的內在動因。“總部經濟”是一個全新的經濟學概念,是對我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使我國在經濟學領域有了原創性的突破。國內學者從多個角度來對總部經濟進行了定義,林文俏(2003)給出總部經濟的概念與內涵的描述:“總部經濟是指通過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吸引跨國公司和外埠大型企業集團總部人駐,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產加工基地則安排在營運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或外地,從而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認為:“總部經濟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其經濟效益的集聚性、擴延性、示范性、輻射性、吸引性。”趙弘(2004)從企業角度出發認為:“總部經濟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業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史忠良和沈紅兵(2005)在分析趙弘的定義后,提出,總部經濟是指企業和城市在使雙方都能獲取更高經濟效益的目標驅動下形成總部在城市集聚并產生外部經濟效應的經濟現象。首先,這一概念包含了總部經濟涉及的兩個方面:企業和城市;其次是總部在城市集聚的內在驅動力來源于企業和城市二者對更高經濟效益的追求;再次是總部在城市的集聚能夠使企業和城市“雙贏”;最后是總部在城市的集聚是一個現實中存在又可觀察和研究的經濟現象。劉世錦從產業角度出發認為:“總部經濟是一種高級形態的產業集群。之所以說總部經濟是高級形態的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它相關的要素大多數是屬于高級生產要素,比如像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研發、金融、營銷、物流、會計、律師等知識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組織等等。”賀燦飛(2006)從空間經濟視角認為,總部經濟是從事增值經濟活動的各種類型的企業總部在一定空間內聚集,與相關產業強烈關聯并產生外部集聚效益而形成一種經濟形態。徐金發等(2006)則從產業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總部經濟的形成機理和核心要素,認為總部經濟是產業集群的結果。
從以上各位學者對總部經濟的理解來看,盡管總部經濟概念和內涵百花齊放,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強調總部經濟的集聚性。
3、在經濟發展實際進程中,總部經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總部經濟是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總部集聚在特定區域形成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稱,總部集聚區域表現了很多產業集群的特性。在經濟發展中,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化的分工,企業為了追求外部規模經濟的最大化而在空間上產生聚集。空間范圍內聚集的強化,使企業擴展成為具有產業分工聯系的企業集群,形成產業集群。當產業集群里的核心企業,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核心企業出現后,空間集聚對這些企業的意義開始發生微妙的轉化。一方面,集聚的“經濟性”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集聚的“不經濟性”卻又是日益明顯:優越的融資條件、與更上級政府的緊密關系、高素質的技術人員等等高級生產要素對于企業發展更為重要,而這些資源在當地都難以獲得。這樣,當“非經濟性”超過“經濟性”時,企業的某些部門就會出現“離心化”的趨勢。此時,產業集群在空間上擴展表現為一部分企業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把生產過程中的不同環節置于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區域。
產業集群存在著影響其形成、發展壯大的核心因素,而不同類型的產業集群的核心要素是不同的。傳統的農業集群、工業集群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自然資源、一般勞動力資源、生產管理,高新技術集群的核心要素為知識性勞動力資源、核心技術、知識與信息、管理。總部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也存在相應的核心影響因素。當某區域的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時,由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吸引類似企業加入,從而使該產業集群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無疆界世界(Bordless World )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例如,收購 IBM 電腦業務的聯想集團將其全球總部設立于美國紐約州 Armonk,北京是其中國總部,而生產基地將逐步移入中國。由此可見,職能機構的區域分離并在全球尋求最佳資源配置將日益普遍,特定區域以其綜合資源優勢有可能成為組織職能機構的總部聚集地,例如美國硅谷已成為全球信息技術的研發中心,印度班加羅爾已成為全球軟件的研發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是跨國公司亞太地區的總部。這些總部的聚集和產業集群一樣具有相似的屬性,總部集聚也是產業集群的一種現象。總部集群的正外部性能給企業和當地帶來競爭優勢,而且由于企業總部是組織形態的高端部分,總部集群給企業和所在地帶來的影響要深刻得多。
4、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理解,總部經濟實質上是一種聚集經濟。集聚經濟是由于經濟活動與相關生產設施的區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及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產業的空間集聚不僅會帶來產業的自然優勢而且會帶來技術溢出等外在優勢,對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波特認為一個區域之所以對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有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熟練的勞動力,具有好的區域形象及大量的產業集中等。總部經濟是產業聚集在形式上的一種特例,更進一步的說,產業集群視角下的總部經濟是企業總部在空間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的一種聚集經濟。具體來說,(1)總部經濟是各種經濟社會要素的大聚合,聚集于某一產業,但又不局限于同一產業內部、或是一條產業鏈上相互關聯企業的聚集,將其外延拓展到了不同產業在同一區域的功能聚集;(2)總部經濟的典型形式是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的高度聚集,如果區域內總部或總部派出機構聚集的數量不夠多,就不會產生一種地域經濟現象,也不會產生與總部經濟相聯系的外部規模經濟②;(3)總部經濟不是一種低級的、雜亂無章的企業聚集,它所聚集的總部是一個大企業、大集團內部的融資中心、結算中心、研發中心、營運中心、公關中心等,并與企業的生產環節、物流環節等形成一個合理的空間布局③。因而總部經濟是一種特殊的集聚經濟,企業總部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成為總部經濟存在與發展的首要前提。邁克爾·波特認為,一系列的公司和機構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的互相集合構成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中,一個區域除了按同一產業進行區域聚集外,不同產業的同種功能,如研發、營銷等,由于需求的一致性,也會在一個區域中集群分布,形成功能集群。正是由于同種功能,在人才、信息等各類資源的需求具有相似性,產生了金融區、貿易區、中央商務區等一系列功能集群區。總部經濟宏觀表現為功能集群,功能集群區由于主體眾多,需求相似,所產生的“磁石效應”,能夠吸引一大批各種服務機構在周邊分布。
5、簡要總結。從上面的分析中,對于產業集群與總部經濟的關系,我們有兩個結論:第一,總部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它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產業集群的角度看,總部經濟是企業總部在空間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一種聚集經濟。第二,總部經濟以總部基地為載體,以企業總部為集聚對象,通過企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引發外部經濟效應,使集聚的企業總部相互受益,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第三,由于總部集群效應,從而產生總部經濟。總部集群是指眾多企業總部聚集在中心城市,衍生出金融、保險、資產評估、會計師、會議展覽、廣告傳媒、戰略咨詢等一系列知識型服務業集群。總部集群效應是指集聚一定數量企業總部的城市將會吸引人才、金融、高端服務業等資源要素,從而改善企業總部的商務環境,加上總部企業之間可能存在的業務關系,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總部落戶,而更大規模的總部集群又會吸引更多的資源要素,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任何產業集群都存在集群效應,而這正是產業集群的魅力所在。
二、總部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應分析
總部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發展總部經濟對于推動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總部集中的區域一般具有區位優勢,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信息等創新
要素向該區域流動,在價值鏈分工中占據高端地位,獲取更高的利潤回報,不但能夠補償其較高的費用成本,而且能夠提升本區域的產業水平,擴大本地區的經濟總量,提高區域競爭能力(趙弘,2004)。總部經濟是在有效融合企業價值鏈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理論體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拓展和深化。在總部集群發展過程中,不同產業的同種功能,如研發、商務等,由于需求的一致性,在一個區域集群分布。正是由于同種功能,在人才、信息等各類資源的需求具有相似性,產生了金融區、貿易區、中央商務區等一系列功能集群區。功能集群區由于主體眾多,需求相似,所產生的“磁石效應”,能夠吸引一大批各種服務機構在周邊分布。這種成熟的服務環境,又反推與其相同的企業功能向本區域聚集,形成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1、總部集群的區域經濟帶動效應。(1)總部集群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總部經濟發展思路,能夠增強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力,有利于中心城市和周邊地區統籌合作發展。首先,發展總部經濟可以有效地集聚和擴散高端生產要素,加快金融、房地產、產權、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場的建設,使市場結構日趨完善、功能日趨完備,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的集聚功能;通過發展總部經濟,可以較快建設商業設施和綜合商廈,形成高規模、高檔次的發展平臺,將匯聚在城市的科研、開發、技術等力量充分利用,加快技術創新,加大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強化中心城市開發創新功能。其次,總部經濟使城市的發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資源,而是跳出本地,通過與周邊區域其他城市的合作,構建總部經濟鏈條關系來實現協調、互動式的發展。通過技術的轉讓、資本的輸出、信息的傳播等多種方式,實現物流、人流、資金流及信息流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迅速發展。總部集群的區域輻射能力,勢必對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勢“興奮劑”。(2)推進城市產業結構高度化,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總部集群將帶動區域內產業的迅速升級換代,改變區域內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總部集群是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引擎”。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帶動相關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為企業總部服務的產業鏈,具體包括由通信、網絡、傳媒、咨詢等組成的信息服務業,由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基金、租賃等組成的金融服務業,由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組成的中介服務業,由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業等組成的新型服務業等等。總部集群通過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由制造業重心轉向服務業,從而推進城市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方向演進,從而優化本區域的產業結構,進而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3)推進地區的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我國區域統籌發展面臨著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嚴峻挑戰,在尋求區域協調發展中必須充分考慮區域間的資源類型和察賦差異,尋求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區域間合作發展的路徑與模式。總部集群為解決區域統籌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使中心城市與周邊欠發達地區之間由產業合作拓展到功能合作,可以有力地促進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總部集群對城市化的助推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要素集聚,拓展城市地理空間,降低城市化成本,增強城市功能,提供物質支撐等等。總部集群的建設,對于市場化也具有極強的推進力。如大量金融企業總部聚集在一起,促進金融市場的建設。總部經濟還推動了企業、社會、文化的進程。企業家們的集聚使每個企業的文化都處于互動當中,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影響,同時帶動了企業的服務領域、服務產業。
2、總部集群的區域品牌效應。區域品牌是指某個行政或地理區域內某一優勢產業經過長期努力而形成或創建的為該產業企業所共同擁有的在產業市場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區域品牌是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產物。區域品牌包括3個要素 :(1)區域特性。產業區域是區域品牌的重要組成要素。區域本質上是一種行政區劃和地理的概念,一般帶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如地理特征、資源優勢或人文歷史淵源、自然風貌等。(2)品牌內涵。品牌內涵是構成區域品牌的基本要素。一個成功的品牌代表著一種特定的產品屬性、利益、價值觀念、個性、文化、顧客群體等。區域品牌也是如此,它是某一區域的企業品牌、產業品牌集體行為的綜合體現,擁有品牌的一般內涵。(3)產業實力。產業實力構成了區域品牌的基本內容。區域內特定產業、產品所具有的生產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和質量水平、產業內部分工合作程度等,其所體現的實力水平與區域品牌的影響力成正相關。
總部集群的特征與區域品牌的構成要素是相吻合的。總部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總部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域品牌是一個擁有強勁競爭優勢產品生產區位的象征。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區域品牌的形成具有明顯的集群依賴性,大量相同、相近、相關的生產企業的區域集中是區域品牌形成的依托。通過總部集群的自我強化效應,集群逐步成長壯大,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隨之提升,逐漸支撐起一種有影響力的產業整體品牌,這就是區域品牌。區域品牌與總部集群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區域品牌的形成有著明顯的集群依賴特征,是集群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總部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必然會相伴形成區域品牌。總部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已隱含著區域品牌的內涵和要素。這是打造區域品牌的支撐條件和基礎。另一方面,作為總部集群的重要無形資產,區域品牌一經形成,對總部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三、發展總部集群的基礎:區域創新體系
創新是區域保持持久競爭力的關鍵,是當代企業、區域、城市和國家獲得競爭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企業總部為什么會在一定區域內集聚?我們認為與集群區域的創新環境有很大關系,包括政府為、創
新區域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人才政策、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中介的社會服務化系統的完善程度,另還包括基地設施、勞動力、技術與經濟存量等硬性因素以及人力資本、資金、技術在內的資源環境等等。創新理論認為總部集群作為一個社會性系統,是多種要素、多種主體、多種聯系協同形成的一個集合體。它有效地促進了區域各種要素的結合,培育地方文化中蘊涵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地方創新主體與合作的制度和社會結構的形成等,培育了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產業環境。總部集群是區域經濟的創新,而區域經濟的創新有賴于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
1、區域創新體系及其基本構成要素。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一國內的一定地域范圍內,將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或這些要素的新組合引入區域經濟系統,創造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新的系統功能,使區域內經濟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從而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區域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區域創新體系是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和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各種與創新相關聯的主體要素(實施創新的機構和組織)和非主體要素(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以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構成的網絡。該體系通常是由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和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與運行機制這三個部分構成,其目的是推動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區域創新體系包括的基本構成要素有:(1)主體要素。即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各類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其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投入、產出以及收益的主體,是創新體系的核心。作為由五大行動主體構成的網絡型組織,存在著清晰的區域創新網絡①。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要依賴各個參與者在創新活動中所結成的網絡關系,區域創新體系的參與者借助產業網絡和社會網絡或者遵循共同的技術范式形成了一個創新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企業運用所掌握的創新資源開發新的產品和技術,形成區域創新體系的產出。完善的區域創新網絡是發展產業集群的基礎。(2)功能要素。即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與運行機制,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機制和能力。首先是各主體的內部運營機制健全,其次是主體之間的聯系合理,運行高效。企業、科研機構與學校、政府以及中介機構之間構建的信息高效流動、資源分配合理、發揮各自優勢的機制。(3)環境要素。即創新環境,包括體制、基礎設施、社會文化心理和保障條件等,市場環境是企業創新活動的基本背景,創新環境是維系和促進創新的保障因素。其中,功能要素和環境要素可以通過主體要素, 特別是企業的行為、發展特征和經濟效果反映出來。如果一個地區企業發展生機盎然,則能說明該區域的創新體系運轉良好。因此,處理好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的結合關系,對于發揮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提高區域創新體系的效率至關重要。
2、總部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的關聯性。創新不是一個企業孤立的行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需要與外界大量交換信息,因此,研究創新過程必須將企業與企業所處的環境放在同一系統中進行考慮,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績效的改進要求與各種和創新活動有關的主體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集群化近年來在技術創新研究領域中倍受關注。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證資料可以看出,總部集群的一個最主要的優勢便是其創新的效應,總部集群實際上就是一個特殊的創新系統。由于總部集群內的企業和其他機構聚集在某一特定區域內,而且存在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如果各行為主體間的創新活動能夠以網絡或系統的聯系方式出現,總部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就構成必然的聯系。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1)地域關聯。區域創新體系和總部集群均屬于區域經濟領域研究范疇,其研究范圍均局限于特定區域范圍內。在我國,國家層面下的地理區域通常與行政區域具有合一性。因此,通常意義上的區域創新體系更多是指省級創新體系或地區級創新體系。當前,以長三角為典型的跨區域創新體系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實現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整合和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形成了構建大區域框架下創新體系的趨勢。源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地域特性和產業特性的有效結合,總部集群往往在特定區域出現,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成為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布局的新形式。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以總部集群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組成的創新網絡與機構,可以構成次一級的區域創新體系。在這一意義上,總部集群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2)結構關聯。企業、大學、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及環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疊性。總部的核心單元是企業群和相互依存的企業網絡;區域創新體系的基本主體(大學、企業、政府和中介機構),如果位于集群區域,往往也成為構成總部集群的主體要素,否則就構成總部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通過構建主體間的聯系網絡和學習機制,創建本地的專有因素,是總部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共同點。此外,區域內共有的知識、技能、人才、市場、公用設施及地域的專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構成區域創新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該區域內眾多創新者尋求外部性的動因。(3)功能關聯。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和進行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總部集群實現創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網絡、促進知識在本地擴散流動。從這一意義上講,總部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在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疊性。區域創新體系強調要促進本地創新要素(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的互動,并通過促進創新主體的良性互動對產業集群發生作用,總部集群內部的技術創新和擴散也是企業互動作用的結果。因此,促進區域內的知識流動和創新主體互動是區域創新體系和總部集群的共同功能。(4)目標關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直接目的是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最終目的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總部集群體現特色產業與區域經濟的有機結合,其目標是通過企業集聚形成外部經濟,顯著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力,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緊密相關。總部集群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和有效途徑,總部集群的多樣性和特色正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活力所在。積極培育和推進總部集群已成為目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和政府制定政策的著眼點。
四、建設總部聚集區、加快總部集群發展的幾點思考
作為一種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總部經濟的發展應從產業集群的角度加以考慮。但是,總部集群畢竟是產業集群的一種高端形態,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人才、金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
。因此,總部集群發展應有其特殊的路徑選擇。
1、實施集群創導(Cluster Initiative)戰略。國家或地方為了促進集群的發展,通常在一個或幾個集群形成之后,對集群采取一系列推動、治理和創新政策,即實施集群創導。集群創導涉及集群企業、政府和(或)研究機構,是有組織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推動一地區內集群的成長和提高其競爭力。集群創導實施模型為理解、分析、評價集群創導提供了概念框架。該模型基于四個要素:三種驅動力(地區或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集群創導的目標,集群創導的過程)和集群創導的績效,如圖1所示。
圖1 集群創導實施模型
圍繞總部集群和關聯企業的政策,集群創導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針對市場自發形成的集群,政策的關注點是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動力、消除市場失效,政府的角色是總部集群的推進者和仲裁人;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即政府為產業和研究機構的對話設定未來發展的重點框架,確定參與對話的各方并開始對話過程。在設定國家優先序、啟動總部集群內外的對話后,主要按照市場引導的過程進行,不需要更多的政府介入。實踐證明,集群創導和總部集群政策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失效問題。
雖然總部集群大都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發形成的,但是,在引導總部集群合理有序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以及防止總部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當然,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各級地方政府,對總部集群的這種“干預”必須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取市場機制而代之,這樣只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政府在集群創導方面,既可以發揮傳統的功能作用,如基礎設施提供、土地利用規劃等,也可增加一些新穎的內容。關鍵是針對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治理重點。政府在集群創導方面的作用,集中體現在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包括資金供給、本地勞動市場形成、企業家的培育等);區域營銷;活躍私營經濟,促進公營、私營企業合作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組織形式(發展行業協會、降低企業進入退出集群壁壘等);營造區域創新環境等。
2、將總部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創新體系理論,創新過程實質上是各種組織相互作用的過程,單個企業或機構作為政策作用的對象,以實現區域內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區域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促進各種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總部集群正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總部集群并不意味著區域持續創新活動和競爭優勢的長期保持。區域創新網絡形成良性的創新循環狀態,有賴于其內部運作機制的有效運轉。區域創新體系的內部機制主要有四個:交互式學習、知識創造和分享、鄰近性和社會嵌入性。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創新要素正是通過系統的內部機制,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產生了某種輸出意義上的改變(新產品、新技術的產生等),進而影響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提高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效率。區域創新體系作為一個經濟區城內與技術創新的產生、擴散和應用直接相關,并具有內在相互關系的創新主體、組織和機構的復合系統。其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基于本地的創新網絡,即建立在企業間以及企業與科研機構間長期的合作的基礎之上的。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會加速形成總部集群和空間集聚、產生集聚經濟性。總部集群作為一個創造、擴散和應用知識的體系,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區域性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模式。因此,要將總部集群建立與發展和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營建創新創業環境,形成活躍的創新創業局面。
3、培育促進總部集群的區域社會文化環境,提高總部經濟的文化競爭力。按照美國人類學家林頓(Linton)的論述:社會文化是“某特定社會成員共享并相互傳遞的知識、態度、習慣行為模式等的總和”。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區域內居民的風俗習慣、動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質、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等內容。它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有追求創新的熱情,人與人之間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具體包括:(1)行為主體的創新精神。它包括人們對創新的接納、認可程度,敢于冒險的熱情和勇氣等,是人們創新的原動力。(2)彼此信任的協作關系。彼此信任的協作關系是集群創新的關鍵。(3)開放的思想交流氛圍。平等、自由、寬松的工作環境和開放的信息交流環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術在區域內的傳播、學習。相互信任和開放的心態,使得人們之間交流和互動頻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創新擴散的速度。
總部文化是一種經濟文化、區域文化,這種區域文化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總部文化來自于總部經濟,是在總部基地的環境中誕生的。總部基地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區域,而一個經濟區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的支撐。總部集群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區域創新網絡的構建,而區域創新網絡的核心是營造一種有利于區域行為主體(企業、大學、政府機構)相互之間進行交流與協作的良好的區域產業文化。這種區域產業文化維持總部集群的運行,并使其在面對外來競爭者時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建立在該區域的制度文化基礎上的。對于那些還沒有形成地方優勢的總部集群的區域,重要的是培育區域內的企業家和有利于創新的制度文化氛圍;對于已經形成地方優勢的總部集群區域,也要重視制度文化的創新,以發揮總部集群的競爭優勢。營造總部經濟文化氛圍,有利于總部經濟發展和城市區域形象提升,從而提高總部經濟的文化競爭力。
4、開展集群營銷,創建總部集群區域品牌。區域品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提高總部集群的競爭力:一方面,可以提升集群的整體形象。建立區域品牌相當于為區域內的企業建立了一個區域形象平臺,隨著區域品牌的發展,區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形象價值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使區域內的所有企業
都從中受益,起到傳播信息、創造市場需求、樹立消費者信心以及排斥競爭對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獲得持續的品牌效應。區域品牌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與單個企業單個產品的品牌效應相比,一個地區的品牌效應更形象、更直接,影響力更大,具有更小的風險系數,更高的價值,更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
區域品牌作為總部集群的重要無形資產,在總部集群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總部集群發展主體的企業與總部集群推動力量的地方政府應在明晰區域品牌效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區域品牌管理的思路與對策,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區域品牌在總部集群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效應。區位品牌是消費者對一個集群全部產品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因此區位品牌的培育需要集群內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發揮協同效應。總部集群內的各成員要齊心協力實施集群營銷,實現營銷方式的創新。在培育區位品牌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協會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力量。總部集群中的各個企業是培育區位品牌的主體,企業的品牌形象直接決定了市場和消費者對區位品牌的印象和評價。各種行業協會則是區位品牌形成的經營與管理者。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應該配合政府,以專業化功能接受政府授權,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經營管理活動,推銷區域產品,推廣區位品牌,切實維護集群的整體利益,在區位品牌的培育和維護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各級政府在區位品牌的培育和維護中則要扮演“引導者”和“護航者”角色。
5、建立有效的總部集群“競合”機制。“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兩個同等重要和普遍的方面,沒有好壞與主次之分,都是推動人類社會經濟和其他方面進步的動力。隨著集群的不斷發展,集群內的企業除了橫向競爭外,也會注重縱向方面的合作,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多贏合作模式。集群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組合。目前我國許多省市紛紛實施“總部集群的做大做強”戰略,試圖以大規模吸引更多的高“稟賦”的企業,來增強集群效應。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地理上的扎堆狀態,在產業價值鏈上相關企業沒有組織成有序的系統,有的只是無序的競爭。企業總部之間也沒有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易)關系,企業總部也沒有通過共享專用信息和在技術、市場營銷、培訓、設計等項目上進行合作而獲得外部經濟,因而不具有較強的“集體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無法發揮相應的集群效應。為防止盲目擴大集群規模,保證集群的有效性,建立起有效的“競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集群效應主要體現在集群企業間既競爭又協作的關系的均衡上,只有通過“競合”機制的淘汰功效的發揮,自然地控制集群的有效規模,才能保證總部集群動態持續發展的活力。
6、推進總部集群融入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ina,GVC)。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ina,簡稱GVC)是為實現商品價值而連接生產和銷售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涉及到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包括所有生產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及其利潤分配,并且通過自動化的業務流程和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戶的鏈接,以支持機構的能力和效率。在全球范圍,有“紐約—倫敦—東京”的金融聯系,有“硅谷—新竹—珠三角城市(帶)”的生產聯系,此類聯系超越了地域的鄰近關系,從非本地聯系、全球聯系來研究區域集群創新管理問題恰恰是國際學術研究的一大熱點。全球價值鏈為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這種升級更可以具體化為價值鏈中的產業集群的升級問題。對一個區域來說,產業的有效升級一般有兩條路徑:一是沿著產業層次的不斷提升,即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從輕工業向重化工業演進,這是眾所周知的產業升級路徑。二是沿著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提升,即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從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從生產普通零部件到關鍵的核心部件的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集群創新升級模式。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由于總部集群能夠獲得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報酬遞增、企業間的互動學習和合作創新等優勢,從而成為具有高端競爭優勢的產業升級模式,進而促進區域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促進和發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創新網絡的發展。隨著總部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由于區域和全球化的聯系日益增強,區域創新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要與其它地區和全球產業價值體系相融合,使創新要素在跨區域和全球流動。總部集群的發展也必須與全球價值鏈或全球市場的大背景相結合,只有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價值鏈,不斷朝著全球價值鏈的髙附加值環節攀升,總部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時,要積極實施科技開放互動戰略,開展跨區域科技合作和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總部集群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價值鏈。
參考文獻
[1]張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在經濟機理》[J],《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1期第70-74頁。
[3]陳柳欽:《產業集聚與產業競爭力》[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第15-23頁。
[4]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5]魏守華等:《產業集群:新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J],《經濟經緯》2002年第2期第18-21頁。
[6]徐金發等:《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總部經濟分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4,10頁
[7]趙弘:《總部經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
[8]田新豹等:《區域經濟學對總部經濟的解釋》[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5-17,23頁。
[9]趙弘:《總部經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理性選擇》[J],《開放潮》2006年第4期第39-41頁。
[10]吳宣恭:《關于發展總部經濟的幾個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0期第4-6頁。
[11]趙弘:《總部經濟:中心城市產業升級的動力引擎》[J],《中國城市經濟》2006年第7期。
[12]賀燦飛:《總部經濟再探》[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6月21日。
[13]史忠良、沈紅兵《中國總部經濟的形成及其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5期。
[14]賴國毅:《產業集群視角下的總部經濟——基于成都實踐的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4-6,10頁。
[15]趙弘:《2005-2006年: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5年。
[16]易孟秋:《總部經濟與中心城市發展研究》[D],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年3月7日。
[17]許惠:《總部經濟理論及發展對策研究》[D],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年6月11日。
[18]曹文、陳建成:《總部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及經濟學分析》[J],《山東經濟》2007年第5期第15-20,54頁。
[19]陳柳欽、楊冬梅:《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體系構建》[EB/OL],
http://www.xslx.com/htm/jjlc/cyjj/2005-05-26-18795.htm。
[20]涂山峰,曹休寧:《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與區域經濟增長》[J],《中國軟科學》2005年第12期。
[21]陳柳欽:《產業集群的創新、合作競爭和區域品牌效應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70-75頁。
[22]徐惠蓉:《總部經濟與城市現代服務業互動》[J],《現代經濟探討》2007年第12期第59-61頁。
[23]呂文棟、張輝:《全球價值鏈下的地方產業集群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年第2期第119-124頁。
注釋:
①無疆界世界的概念是由美籍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89)提出的,是指跨國公司在全球戰略方面,不再局限于疆界,總部不一定要設在自己的國家,而且生產、營銷、研發也可以戰略性分布在全球各地。
②張榮齊,李宇紅:《北京總部經濟發展研究》[J],《商業時代》2006年第18期。
③趙弘:《2005-2006年: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5年第12頁。
①所謂區域創新網絡,是指各個行為主體(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各類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等)之間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與交流關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系統。這種網絡系統,從狹義上說是指企業有選擇地與其他企業或機構所結成的持久的穩定關系;廣義上的區域創新網絡還包括各個行為主體在長期交易中所發生的非正式交流和接觸,這些關系是相對穩定的,通過這種網絡關系的構筑,區域內企業獲得了重要的協同作用和技術產品的交叉繁殖,從而增強了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其中企業是區域創新的核心主體,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的源泉,中介服務組織是區域創新的紐帶,地方政府是區域政策創新的宏觀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