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綜合看待燃油稅的影響
2009-1-13 17: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導語: 燃油稅粉墨登場,巧妙地轉移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在熱烈的爭論當中,相關壟斷企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
燃油稅“借殼”消費稅的時機非常微妙。
國際油價從147美元,一路暴跌到40多美元,相應地,美國的油價(包含30%的燃油稅,并且,其燃油稅中包含了過路費、過橋費)也一路下跌,如果以此對比油價,國內的油價比美國的油價高出一倍還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油價紋絲不動,燃油稅粉墨登場,巧妙地轉移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在熱烈的爭論當中,相關壟斷企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
對于為何不先降油價再出臺燃油稅,財政部科學研究所的專家是這樣解釋的:“可以預計,如果先降價,再明確說要把稅加上去,囤油現象必然出現,而且管理上防不勝防。過去,每當有風吹草動要推燃油稅,都出現過此類問題。這次,為抓住時機,平穩推出,方案上可能就排除了這個選擇。”
這種說法難以令人信服。因為,我國即使出臺燃油稅,比如,以和美國一樣的稅率征收,油價也應該是大幅度降低的,在這種情況下誰還去囤積成品油?
而且,有關部門多次強調,開征燃油稅并不提高油價,問題是,現在,國際油價已經從147美元的高位跌到了40多元的低位,一旦國際油價上漲,中國的油價是否跟著大幅上調呢?過去談論燃油稅,總是以油價高為由拖延,原來,真正的用意在此。
出臺燃油稅的初衷,是為了促使人們節約,減少油耗,節省能源,保護環境。但是,在確保達到這一目的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到,目前,最當緊的是抵御金融危機,燃油稅“借殼”消費稅對高油價所形成的保護效應,客觀上加大了運輸成本,而這些成本很容易轉嫁給消費者。而且,我國在開征燃油稅,在燃油稅稅率與美國 的燃油稅稅率幾乎一致的情況下,卻沒有把過路費和過橋費納入其中。不僅一級公路繼續收費,就連二級公路的收費也僅僅是“逐步有序取消”。二級公路的收費原本就缺少法律依據,在出臺燃油稅時也不能立即取消,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2007年2月13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高速公路通行費比發達國家的還要高。考量車主對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承受能力,世行引用了專業機構提出的指標——私人汽車行駛1600公里所付通行費在車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據此指標測算,在世界13個國家1600公里通行費占人均GDP的比例中,中國以超過2%的比例居首位,超過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其中美國最低,不到0.3%。全世界建有收費公路14萬公里,其中約有10萬公里在我國。而且,我國收費公路的數量還在增加,新建的高速公路幾乎清一色的是收費公路,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大面積地被抹殺。
公路屬于準公共產品,而跨省的公路更接近于純公共產品。在政府財力日益充盈的情況下(2008年上半年,我國的GDP增速為10.4%,稅收增長速度是 GDP增速的3倍),應該擔負起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建設非收費性公路,并逐漸取消現有收費公路的收費資格,還路于民。事實上,很多地方的收費公路,所收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道路的建設成本,還在繼續收費,這種做法降低了公路的利用效率和運輸效率,提高了區域間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阻礙了區域間的經濟互補。在收費公路盤根錯節、縱橫交錯的情況下,公眾除了選擇走收費公路,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即使燃油稅開征,這些問題仍然不能忽略。目前,中國在全力以赴地抗擊金融危機,啟動內需,高昂的運輸成本正是加大物流成本,抑制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不包含公路費、過橋費的燃油稅實施后,逐步大幅度減少收費公路數量的工作也應同步進行,以最大限度地促進資源的區域配置,為拉動內需服務,使中國經濟在良性的狀態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并快速向前發展。
時寒冰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財經傳媒人聯盟特約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