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調研與對策研究
2009-1-24 23: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前國際糧食行情仍然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居安思危,構建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保障該省糧食安全問題已迫切地擺在面前。
一、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現狀
糧食流通直接連接農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糧食物流設施是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對于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和儲備效能,增強宏觀調控能力,提高抗風險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可持續地保障全省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早在2005年就由省發改委、省糧食局牽頭起草了《福建糧食現代物流設施規劃》,并于2007年正式發布實施。
1.糧食接卸港及集疏運網絡逐漸完善。目前進行糧食物流接卸中轉的港口主要是廈門港東渡港區、招銀港區、湄洲灣秀嶼港區和泉州石井港區。其中福州長樂松下港、廈門招銀港、莆田秀嶼港都建有糧食專用碼頭。據調查統計分析,目前調入福建省的糧食中,水路運輸方式約占54.4%,鐵路運輸方式約占45.6%,基本上形成跨省鐵路水路為主、省內公路為主的多樣化糧食調運方式。
2.糧食倉儲設施有較大的改善。1998年以來,以國債資金為主導,福建省建設國家儲備糧庫10個;以省級投資為主,新擴建省級儲備糧庫10個。最近,省委省政府決定再次拿出5.9億元,用三年的時間再建一批省級糧食儲備庫。目前,省內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儲備體系。
3.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已基本形成。福建省已有大小批發市場20個,吸納經銷商200多家,年糧食批發交易量約340萬噸,占全省糧食年流通總量25%左右。南安官橋、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過200萬噸,成為全省糧食物流鏈上的重要環節。
4.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逐步發展。福建省有較大規模糧油加工企業20家左右,年加工能力近500萬噸。其中少數幾家大型民營、合資企業具備散糧接卸條件,入糧作業效率高、裝卸費用降低明顯,代表著福建省內糧食現代物流的一種發展模式。
5.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工程得到重視。福建省儲備糧信息管理系統、軍糧網系統等已開通使用,南安官橋、福州等主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及商務工程開始實施,為糧食物流發展開始發揮作用。
二、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
“十五”期間,福建省根據國家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建設福州、廈門、泉州若干個物流節點”的意見。泉州作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該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中同樣處于區域中心的地位。
1.思路明確。泉州市確立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目標,把泉州建設成為立足本省,服務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全省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中心之一;二個平臺,即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和物流信息平臺;三個園區,即南安糧食物流園區、泉港糧油物流園區、安溪糧食物流園區;多個節點,多個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包括石井港區、晉江東石港區、泉州后渚港區、湄州灣港區以及官橋中國糧食城和安溪城關區域性糧食交易市場等。
2.把發展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作為糧食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務。一是糧食流通量大。泉州是福建省常住人口最多的設區市,糧食需求多,年糧食流通量達400多萬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糧食需求和物流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二是糧食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糧食倉儲條件有較大改善,現有中央糧食庫區二處,省屬糧庫四處,還有縣級糧庫和民營企業糧倉。三是糧食加工能力強。2005年大米年加工能力70.4萬噸,小麥粉年加工能力68.7萬噸,精煉食用植物油19.35萬噸。四是民營糧食企業規模大。據統計,有多家規模較大、實力較雄厚的民營糧食企業成為糧食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五是交通發達。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10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3個以及漳泉、鷹廈鐵路和建設中的福廈高速鐵路等。
三、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糧食主要通過傳統的包裝運輸,效率低、費用高;倉儲設施陳舊且不配套,保管費用高;裝卸方式落后,工人成本高;因受陸路運輸的制約,糧食流向不合理,運輸環節多,損失損耗高等。
1.運力受“瓶頸”限制,水路運輸比例偏低。鐵路運輸受福建省鐵路網運力的“瓶頸”限制,而水路方面還未形成具有突出優勢的糧食接卸專業化碼頭泊位,水運價格及港口接卸收費偏高,“北糧南運”等海上運量難以進一步提高。
2.物流設施結構失調,功能缺失。倉儲設施“小、散、低”問題突出,平均每個庫點倉容僅為0.6萬噸;糧食倉儲設施布局及倉型結構不合理,圓筒倉型匱乏,平房倉和樓房倉比例分別高達78.9%和18.8%;管理體制分割,資源難以有效配置,福建省中央儲備糧庫中部分圓倉無法用于周轉。
3.糧食物流節點中轉設施落后,對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較差。福建省一些重要港口、鐵路站段和大型儲備糧庫糧食中轉設施不足,糧食快速接卸中轉能力嚴重不足,散糧運輸工具發展落后,在市場異常波動情況下,北糧南運困難,到港、到站難以接卸,省內儲備糧發放缺乏配套的設施,影響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
4.糧食流通以包糧運輸方式為主,成本高、損耗大。目前有條件散裝糧的只有兩家民營運輸公司和少數幾家國家糧庫配置了散裝設施。省級以下儲備庫散糧存放比重小,包糧存儲費用較大。全省包糧流通量占總流量的85%左右,福建省“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糧食物流檢測標準化及信息化程度低。沒有糧食運輸信息管理系統、公共信息交換和電子商務平臺,缺乏糧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及技術標準,企業與批發市場沒有與全國系統聯網,糧食裝卸、運輸環節缺少適時檢測控制。目前企業無序的運輸需要不能形成規模化需求,運輸效率低,企業經營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和共享,關系糧食供應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建立聯網,政府不能及時、有效、全面地從企業獲取與決策有關的信息。
6.觀念落后,缺乏糧食現代物流意識。糧食企業在觀念上沒有接受糧食現代物流理念,把糧食物流只看作是糧食倉儲、運輸和裝卸等,而沒有把糧食物流擴大到糧食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糧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環節。在糧食運輸環節,也只是從本企業的角度衡量運輸的合理性,不顧及宏觀上的資源利用,致使糧食物流中存在大量的迂回運輸、重復運輸。糧食企業員工素質較低,缺乏適應現代物流及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7.糧食供需缺口大,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迫在眉睫。目前福建省的糧食消費呈現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糧食總需求量、飼料用糧、城鎮居民用糧呈現出逐年增多的局面,而糧食總產量、人均用糧、農村人口用糧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福建省已成為繼廣東、浙江之后的第三缺糧大省,每年從省外、國外產地調進糧食超過800萬噸。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糧食自給率降至46%左右,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迫在眉睫。
四、加快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投入。2007年福建省發改委、省糧食局制定出臺了《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該省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的建設目標是:在規劃期內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和水公鐵交通樞紐,基本建成引糧入閩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糧食物流節點,重點建設若干節點上的糧食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大型糧油配送中心,初步建立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實現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四散”和整個流通環節的無縫化連接,降低糧食流通運輸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確保全省糧食安全。對此,政府有關部門、糧食企業、糧食企業職工要有足夠的認識,并在構建全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中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抓好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對糧食企業而言,就是用最省的時間、最好的方式、最優的服務實現糧食商品的實體運動,體現著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對全社會而言,減少商品糧食不必要的裝卸儲運,通過加工環節增大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糧食物流基礎平臺的糧食儲運設施的效能,意味著糧食物流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節約。糧食職能部門要抓住機遇,加快論證規劃的步伐,爭取早日圓滿完成物流體系建設任務。
2.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由政府有關部門編制出臺,并與國家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及各通道建設規劃相銜接,主要用以引導全省糧食企業的物流設施投資方向,避免重復建設。但是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則應當采取市場運作,應當鼓勵不同所有制、不同運營方式企業之間的合理競爭,充分發揮多種市場主體投資的積極性。政府只對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建設進行扶持。當前,政府要積極爭取把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納入全國的糧食物流發展中去,以便得到國家在產業政策、市場準入、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性政策支持。同時,建立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領導小組,研究、解決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3.科學配置,形成體系。要按照糧食現代物流系統化、規模化的要求,加強統籌協調,科學配置。在糧食的購、銷、調、存、加等環節及省內外糧食的流入和流出地區之間形成對接,在專用碼頭、專用線、中轉庫、加工廠、裝卸設施、運輸工具等方面實現配套,對物流、商流、信息流進行銜接,注重糧食物流鏈系統各環節的無縫化連接,形成主要物流通道,降低儲運成本,發揮整體效益。當前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體系的建設:一是散糧物流體系的物質要素規劃與投入;二是發展具有福建省區域特色的沿海、沿江型散糧物流體系;三是優化散糧物流體系的支撐要素(包括體制、制度、法律、規章、行政命令、標準體系與組織管理等)的軟環境建設,對散糧物流體系的建設與實施進行有力的推動。
4.整合資源,培育市場。要充分利用現有糧食流通設施,特別是糧食批發市場和國家糧食儲備庫的設施,通過實施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充分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整合和重組不同所有制和各類經營主體的糧食物流設施、基本功能及業務資源,推進傳統物流企業轉型,打破地區壁壘和行業分割,促進倉儲、碼頭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改革,培育、扶持和壯大一批大型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糧食物流骨干企業。通過訂單農業、運輸配送、信譽保證及營銷網絡等打造有實力的大型現代化糧食經營市場主體,提高他們參與糧食流通的能力。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壯大專業從事糧食物流主體,使其在糧食物流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原有糧食流通企業資產重組改造。以市場為依托,鼓勵“生產基地+農戶”、“加工企業+農戶”、“運銷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的發展。在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在整合與規范多元糧食市場中的核心帶動作用的同時,積極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流通,進一步促進第三方糧食物流的發展。糧食物流市場的壯大還有賴于第三方物流體系的建立,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供應鏈管理”,對整個糧食物流業的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為提高已建成糧食設施的利用率,要進一步加大改造力度,促進傳統的糧食運輸、倉儲、批發等企業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轉變。
5.信息先行,技術保障。根據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要求,推廣先進的物流技術。糧食是大宗商品,糧食商品的流通費用占生產成本的30%以上,發展糧食物流業要以“四散作業”為起點和基礎。糧食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基礎設施優勢,通過整合提升現有糧食倉儲運輸資源,發展區域性散糧物流體系。要引導扶持糧食企業采用倉庫立體化、裝卸搬運機械化、商品配貨電子化、物流功能條碼化等先進物流配送技術,加快經營業態的創新和升級。引導糧食企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展信息咨詢和網上交易,并把計算機技術引入企業管理,推進企業信息化和經營管理現代化。要在借鑒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配備專門人員加大對糧食物流技術的研究力度,找出與全省糧食生產、流通相適應的物流模式。同時注意引進國內外先進物流技術和管理經驗,并結合實際消化吸收,全面提升糧食物流運作的平臺。
6.突出重點,持續發展。要根據省內外糧食生產的布局以及全省糧食的流量、流向和流入的方式,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持續發展。當前要重點抓好建設跨省和省內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發展散糧運輸方式,建立省級糧食應急調控體系,提高糧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推廣和應用國家糧食物流標準體系特別是要抓好已列入國家北糧南運接點建設項目的漳州招銀港碼頭中轉庫、長樂松下碼頭和廈門東渡港碼頭中轉庫的建設。
7.立足長遠,人才保障。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糧食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要鼓勵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積極培養糧食現代物流管理、經營和技術人才,滿足全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需要。要在立足培養的同時注意引進人才,包括聘請國內外糧食物流專家到企業指導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提高企業專業人員的水平。要注意發揮糧食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在發展糧食現代物流中的作用。要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糧食物流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活動,推動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業的高起點發展。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糧食物流人才隊伍,以滿足全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需要。
(作者:余金通 單位:福建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