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設施建設為基點,加速發展現代糧食流通
2009-2-19 18: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為快速融入國內、國際糧食流通大市場,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糧食資源的配置,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在國家糧食局的指導下,江蘇省糧食局加快全省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加速發展現代糧食流通,提升了倉儲設施水平,取得了較大成效:
建設力度逐年加大。隨著歷史“三老”遺留問題的基本解決,我省各級糧食部門抓住國家加大支農惠農政策以及支持糧食現代物流建設和糧庫維修改造的機遇,加快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步伐。近三年來全省用于新建糧庫投資分別為1.3億元、2.5億元、8.4億元,建成倉容達29.1萬噸、44.5萬噸、133.67萬噸。同時加大全省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力度,近三年投資分別為0.63億元、1.16億元、1.19億元,大修倉容達67.3萬噸、161.8萬噸、159.4萬噸。隨著建設力度的加大,近三年來全省有效倉容量穩步增加,2005年為1126.2萬噸,2006年為1329.5萬噸,2007年底已突破1500萬噸,達1503.3萬噸,倉容總量與全省糧食總產量比例已達到1:2,基本能夠滿足全省糧食收購、儲存、中轉的需要。
整體布局更趨合理。我省蘇南地區已成為糧食主銷區,其經濟基礎較好,倉容相對寬裕,糧食流通的重點是市場保供。蘇中、蘇北地區是糧食主產區,其產量已占全省的75%以上,但倉容相對不足,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的壓力較大。銷區結合成品糧油批發市場,每個市、縣基本建成了以城市糧食保供為主的儲備中心庫;產區加快收納庫的維修改造,中心儲備庫的功能完善,每個縣(區)都有一個倉容在0.5萬噸以上的集收納、儲備為一體的中心糧庫;我省蘇州、宿遷、淮安、靖江、昆山、寶應、洪澤、鹽都等市、縣(市)已建成了集倉儲、加工、批發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糧食物流中心。通過幾年的持續建設,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港口庫和區域性物流中心為龍頭、中心儲備庫為骨干、一線收納庫為基礎的糧食倉儲體系。
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新建糧庫廣泛采用了三批國債項目建設標準,充分吸收和利用現代各項新技術、新裝備,促進新建糧庫的各項功能基本達到信息化、科學化、機械化、自動化的要求。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606萬噸倉容裝備了糧情測控系統,442萬噸倉容裝備了環流熏蒸系統,1297萬噸倉容實現了機械通風,其倉容量較“十五”期末分別提高了56%、53%、45%;共有輸送機、堆糧機、清理篩、汽車衡等設備11255臺,較“十五”期末增加39%;檢驗儀器14443臺,較“十五”期末增加18%。
流通效率大幅提升。倉容量的增加促進了全省糧食購銷量的穩步增加,近三年全省購銷總量分別為2020萬噸、2155萬噸、2704萬噸。良好的設施、設備加快了糧食流通的速度,大中型糧庫糧食流通“四散化”率已達70%,全省跨省糧食流通量已穩定在1600萬噸以上,近年又呈增長態勢。企業的效益不斷提高,全省購銷企業于2007年實現扭虧為盈,當年實現盈利1.7億元。
近年來,我省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所取得的成效,促進了全省現代糧食流通的發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發揮優勢,挖掘潛力
應對競爭,迎接現代化,必須先找出優勢,把自身優勢做大做強。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為我省糧食流通業的發展奠定了八個方面的優勢。區位優勢:我省位于全國糧食產銷過渡帶,省內產銷區位明顯,長江以南面對華東大銷區,長江以北地區背靠華中、華北及東北大產區;交通優勢:我省交通發達,特別是水路運輸成本低,全省糧食通過水路運輸比例達60%;經營優勢:我省是全國糧食經營貿易大省,省內、省際、國際糧食年貿易量超過3500萬噸;糧源優勢:我省糧食總量穩居全國前五位,優質紅小麥和優質粳稻在全國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市場優勢:我省糧食消費量大,消費水平較高,糧食批發、零售交易量大。改革優勢:我省是最早推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省份之一,三老問題已基本解決,為企業輕裝上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還有投資優勢和人才優勢。以上優勢為我省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各地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大力挖掘內在潛力,快速推進糧食流通設施現代化建設。
二、明確方向,規劃引導
作為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基礎,糧食倉儲業不能獨自為戰,需要與糧食流通的收購、中轉、加工、市場等環節聯系起來,必須與糧食現代流通發展統一規劃,統籌實施。2005年我省發展改革委、糧食局與南京財經大學共同著手編制《江蘇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上半年規劃編制完成并上報了省政府,經省政府領導同意后下發。《規劃》明確,各地應圍繞全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的“兩縱兩橫”(兩縱:京杭大運河、沿海走道,兩橫:長江滬寧沿線、隴海鐵路線)、“四大樞紐”(南京、南通、連云港、徐州)與“八大節點”(省轄市)總體布局,在糧食主產區,做強做大若干股份制糧食購銷企業,新建和維修的倉儲設施要逐步擴大散糧收購量;在交通樞紐地區,選擇一批基礎設施較好的企業,加快完善“四散”作業設施,大力發展散糧運輸,提高其輻射功能,發揮糧食集散地作用;在大中城市周邊地區,建立區域性糧食物流園區,發展區域糧食物流,并積極搞好連鎖配送、期現貨貿易等多種經營業態。全省要用3-5年時間建設起以“產銷一體、節鏈網絡、骨干四散和特色明顯”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糧食物流業,把江蘇建設成全國糧食物流的重要通道和國際國內糧食市場的重要樞紐。
三、用好政策,多方借力
集思廣益,充分論證。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大、利潤率低、回收期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較為重要。在制定我省《糧食現代物流規劃》時,規劃組成員多次到實地調研,聽有關市、縣對規劃方案的意見。《規劃》完成后,邀請國家糧食局、南京大學、鄭州科學研究設計院、中糧集團、無錫科學研究設計院以及省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規劃進行評審,聽取大家的意見并認真進行了完善。各地糧食部門制定本地項目實施方案時,征求和聽取各方面意見,有些地方還組織相關人員在項目實施前多次到上海、浙江等地進行調研,吸取兄弟省、市建設糧食現代物流項目的經驗,集思廣益,少走彎路,確保建設一個項目成功一個項目,避免投資的浪費。
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加大糧食基礎設施的建設,離不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省發委改革委積極協助我局做好物流規劃編制,與我局共同籌措規劃編制經費,積極爭取資金支持規劃實施。我省現已建立了糧庫維修的長效機制,省財政每年在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全省糧庫維修。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把糧食倉儲、批發市場等物流設施納入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中,新建地方儲備糧庫參照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建設給予減免稅費,要積極創造條件給予新建、修建糧庫的資金支持。廣泛招商,多元投資。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只能起引導作用,在市場化體制下,必須以市場方式多方籌集資本,才能保障項目建成后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省各地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大力引進境外資本、工商資本、民營資本參與糧食現代物流建設。絕大部分園區采取國有資本建庫,社會資本建廠的模式。多元化的籌資,不僅解決項目的資金問題,而且改變了單一的經營模式,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整合資源,加快發展
借改革的東風,加快倉儲企業重組。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中,各地以培育骨干倉儲購銷企業、挖掘糧食資源效益為方向,通過兼并重組、拍賣出售、股份制改造、整體轉制、資產租賃等多種形式,著力盤活國有存量資產,促使閑置資產參與到企業的重組與現代物流業的整合建設之中。如我省蘇州、宿遷、連云港等地就采取了退城進郊做法,將市區老庫區的土地進行置換,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新項目的建設,既解決了建設資金的難題,又提升了企業的現代化水平。
通過產業化經營,促進工商聯手。糧食市場放開后,為實現優勢互補,一些糧油加工企業積極與購銷企業聯合,以購銷企業糧食有銷路、加工企業糧源有保障、農民賣糧更方便、糧食產加銷一體化為目標,積極籌資參與全省倉儲設施的改造與建設。近三年,全省糧油工業企業建設和維修倉儲設施投資達2.1億元,建設和維修改造倉容達57.4萬噸。
加強產銷銜接,推進區域合作。產區具有糧油資源,銷區具有市場優勢。在政府的推動下,我省產銷區糧食企業利用各自優勢,采取股份制形式,共同投資設店辦廠建庫,闖出一條區域合作、產銷共贏新路。如我省南通銀河面粉公司投資1925萬元,與阜寧縣糧食局合作建設倉容2.6萬噸;泗洪的蘇北糧油有限公司由蘇州和宿遷合作建設,建設倉容達5萬噸;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也在江蘇大豐縣投資建庫5.2萬噸。
三年的倉儲設施建設,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
設施的建設為發展奠定了基礎。幾年倉儲設施建設成果,為我省糧食流通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糧食產業鏈再次結合并加長加粗,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顯著提高。
設施的改善為安全提供了保證。儲備糧油是各級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江蘇地方儲備糧總量已增加到50億斤,保管好這些儲備糧是我省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而完好的儲備糧庫和現代化的保糧設施,保證了儲備糧的儲存和質量安全,確保儲備糧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
設施的建成展示了糧食部門的新形象。在改革改制期間,不少糧庫出現功能退化、投資弱化、倉房老化。一些基層糧庫倉房破損不堪、道路凹凸不平、門窗歪斜不正、設施陳舊銹蝕,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瘌痢頭”,與大環境很不協調,影響了糧食部門的外界形象。通過新一輪的設施建設和維修,基層糧庫的面貌已大為改觀,為農服務的硬件水平大為提升,新建成的糧食物流中心項目更是成為了糧食部門對外展示新形象的亮點,成為有關部門組織學習考察的現場。 (作者:于國民黃熙榮 單位:江蘇省糧食局。本文為全國倉儲工作會議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