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感覺到產品的更新越來越快,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給生產預測帶來了麻煩,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正是供應鏈管理所要討論的問題。
如何達到真正意義的供需平衡?從供應鏈的整體上說,要壓縮供應鏈、鼓勵供應鏈上所有公司間的協同、滿足市場快速反應的產品設計。可是如何協同供應鏈,還要從采購做起。對傳統企業加以分析可以看出 以下幾點:
產銷不協同
企業的生產計劃通常是這樣的:首先做市場預測,然后據此做出6個月以上的MPS(主生產排程),接著從中細分出2~3個月的主生產排程。之后的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即用MRP“跑”出生產排程和物料采購計劃。過程本身很簡單,復雜的是如何處理其中出現的差異,包括預測與接單的差異和采購的誤差。對外部協同來講,就是當市場變化的時候,生產和采購是否隨之變化;當采購變化的時候,生產如何回復到市場的水平。對企業內部協同而言,就是銷售、生產管理以及市場三個部分的協同。這也是很多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無價值的活動太多
在漫長的生產過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商隨時用料,倉庫里隨時有;供貨商則根據制造商的使用量進行規劃管理。這就意味著零庫存。這正是時下流行的VMI。以SONY為例,在使用VMI之前,日本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經過貿易公司的報關、海運、陸運等過程運到美國的組裝廠,這個過程大概需要20周的時間,然后經過組裝并運輸到賣場銷售大概要10周的時間,整個過程加起來大概需要30周的時間。SONY實施SMI(即VMI)之后,由供應商管理其庫存前期的時間由20周縮短為2天,實現了管理上質的飛躍。
長鞭效應
趕車人手中的鞭子輕輕揮一下,鞭子的末尾部分就會劇烈的抖動,這就是通俗意義的“長鞭效應”。對應到供應鏈上,就是說市場稍微變化,回推到上游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理論派認為效應的大小與供應鏈的長短有很大的關系,一般而言,供應鏈越短,長鞭效應就會越小。但是不幸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到供應鏈上來,供應鏈已經變的越來越長,也就是說長鞭效應已經變得越來越大。那么在現實的管理中如何減弱長鞭效應呢?以思科公司為例加以說明。2001年,思科公司宣布其庫存損失達21億美元!原因何在?我們權且重新審視一下它的供應鏈,思科公司的供應鏈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像Celestica、Flextronics、Solectron這樣的代工廠商;第二層第一階零部件供應廠商,提供LCD、CPU、HD等零部件;第三層是第二階供貨商,為第一階廠商提供原材料等。現在假設思科公司需要100個訂單,按照以前的做法,它會把這些訂單下給它的不同的代工廠商,而代工廠商為了完成任務,就會向其上游的零部件提供商要更多的零組件,依此類推,到了最上游的時候就已經遠遠不是當初的100份訂單了,這種惡性循環就是長鞭效應。那么思科公司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很簡單——把金字塔的供應鏈轉換為同心圓的供應鏈就可以了他們建立了一個eHub,所有的代工廠商和各階的零部件提供商都圍繞在這個Hub周圍形成一個圓,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就做到了信息的透明化,每個廠商都可以看到需要多少訂單,需要多少零部件之類的信息,信息的傳遞不再是以往的垂直式的,而是變為放射狀的溝通,從而消除了“長鞭效應”的影響。如此所帶來的效益也是很直觀的:庫存降低45%,訂單周期降低70%,量產時間降低25%。第二階段做的是生產規劃,主要是對市場預測的管理,主要是將生產排程的管理、庫存管理等放進eHub這個平臺里。找到問題所在,答案也隨之彰顯,可以看到,供應鏈“減肥”以后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Guru SRM在企業同供應商之間建立了一個協同平臺,當銷售的情況有變化時,能夠快速地通知主管和采購,讓其能夠迅速進行生產調整和備料,做到企業內部的快速協同; 同時將最新的物料需求信息在第一時間發送給供應商,讓供應商也能夠進行送貨、生產、備料的調整,避免盲目生產導致的庫存積壓,成本上升。
透過各種闡述和令人驚羨的數據,我們看到了供應鏈管理的春天。畢竟,協同運作,不再只是披著光環和面紗的“理論設想”,而是已經被積極的探索者實踐的“現實主義”。從協同采購開始,為供應鏈提速,我們相信,伴隨集成架構的供應鏈協同管理的普及,世界五百強的名單中,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