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或助GDP拉高2.4個百分點
2009-2-26 22: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截至2月25日,包括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物流在內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已經全部亮相,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旨在保增長,促就業,推動產業整合與升級的龐大振興計劃將為中國GDP“保8”目標的實現增添強勁動力。
如果加上中國政府已經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提高養老金計劃等措施的話,中國GDP增長將因此拉高2.4個百分點。它同樣也為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與升級轉型贏得戰略機遇。
影響長遠顧眼前
“此次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總體來講,以調結構,上水平為核心內容,更加兼顧短期需求與長遠發展。側重點放在長遠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振興經濟發展的一攬子計劃為三年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產業振興規劃與4萬億投資計劃有著很大的區別,它主要是給政策、給思路,著力點在于產業升級,并讓市場發揮作用。這也是對上一輪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次修正,也可以說做了多年來國家想做而又未做的事情。
萬聯證券首席分析師黃曉坤博士表示,鋼鐵、汽車、機械裝備、石化、造船、有色金屬等行業是上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在其產業結構調整沒有完成之前,新的經濟增長驅動又沒有出現的背景下,原有的經濟驅動力不能被弱化。提高產業集中度,完成產業升級將是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是對各大產業鏈條的一次梳理,特別是傳統行業產業升級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大。”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長彭硯蘋告訴記者,“在各大產業振興規劃細則出臺之后,今后的投資主題與方向將會非常明顯,它們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將很快顯現。”
力保出口穩定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出口大幅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像機械設備、紡織、鋼鐵等主要出口行業在產業振興規劃里也都提出穩定出口市場的積極舉措。
中鋼協一位負責人表示,政策對鋼鐵產品的出口支持主要在于高附加值產品,并將適時調整出口稅率。
2月4日通過的紡織工業振興規劃提出,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分析人士表示,退稅上調可短期減緩企業壓力,理論測算可增加約60億的凈利潤。
同在2月4日通過的裝備制造業規劃也提出,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部分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2月12日通過的船舶工業振興規劃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
海通證券一位分析師表示,石化行業振興規劃鼓勵行業形成規模優勢,抵御低價進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加大國內外銷售力度。不過,對于有色行業的出口政策進一步調整的空間已經不大。
拉動內需出重拳
我國重點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國際金融危機使產能充裕的“中國制造”面臨國內外兩大最終消費源萎縮的擠壓。內外兩大需求不振,使生產過剩危機凸顯。短期看,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是刺激最終消費。
“擴內需、保增長”的最根本動力是刺激和擴大最終消費。政府擴大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千方百計地啟動私人最終消費。私人最終消費在我國GDP中所占比重不足40%,低于大多數亞洲國家,提升空間很大。
從第一個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開始,至今出臺的每一個振興規劃幾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內容。
好消息正在不斷傳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按5%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使消費者信心明顯增強。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月份國產乘用車銷售環比增長4.44%,其中1.6升以下品種產銷明顯好于其他品種。
分析人士表示,產業振興規劃需要得到國內消費市場潛力開發的配合,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購買力提高的配合。如果這兩個配合做得好,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將會卓有成效,“中國制造”必將再現輝煌前景。
產業升級為主線
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指出,國務院批復文件在“振興規劃”前新加了“調整”二字,說明以當前金融危機為背景出臺的振興規劃,目的不僅在于階段性的減免和補貼措施,同時是把近期的“救市”同中長期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比如鼓勵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加強科技研發等等。
“著重以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為主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發展研究所副主任傅連學表示,政府意在借此推進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企業素質,促進相關產業和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政府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進企業聯合重組,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另外,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形式,在多數規劃中還包含了推進產業內企業重組的內容。汽車、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產業振興規劃里著重提出了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加快行業重組。汽車業振興規劃細則明確提出,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企業減少到10家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