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物流業發展之三十年歷程
2009-3-10 15: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三次飛躍
2007年我演講的主題是中國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2008年我講的重點,是中國的物流業發展必須從制造業突破。今天,我想利用《2008中國(蘇州)國際物流與供應鏈合作發展峰會》的機會,回顧中國物流業發展的30年。中國物流業發展30年,這個題目很大,但也可以用很短的時間來加以描述。我們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我們也是在同一年從日本引進物流這一概念。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到了本世紀,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的物流業有了飛快的發展,所以我把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分成三次飛躍:第一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物流基礎工作的全面展開;第二次是加入WTO,對中國物流業的全面沖擊;第三是“十一五”規劃,物流產業地位的全方位確立。
為什么2001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是中國物流業歷史發展的一次飛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表明中國物流作為一個行業登上了歷史舞臺,而物流行業是由物流企業組成的,是物流企業的聯合體,物流企業的出現使中國企業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員,改變了中國企業格局。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提供的數字,到2007年底,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物流企業已超過5萬2千家。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完成的教育部中國物流人才的預測研究報告:目前全國從事物流業的從業人員達到1676萬。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2060萬人,到2020年將達到2630萬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成立以后,全面展開物流基礎工作,這些基礎工作應該講是開創性的、全局性的、戰略性的。比如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物流統計,物流標準化建設和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科學與技術工程,物流規劃與設計,物流理論研究,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的推進,物流基本知識的普及以及物流業的總體規劃等。這些基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深遠的意義;不僅僅是當前受益,而且是長遠受益。所以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和開展物流基礎工作,是開創性的、全局性的和戰略性的,對中國物流事業的推進是一次飛躍。
第二次飛躍是加入WTO。加入WTO給中國傳統物流業以巨大的沖擊。2006年,我牽頭作了一個關于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的研究報告,在這個研究報告里面有一個基本的結論是: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總體上是利大于弊。應該講,外資進入對中國物流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麥肯錫、埃森哲、科爾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們進入中國,對中國的物流市場、物流現狀進行研究。給了一個比較客觀的、科學的分析;聯邦快遞、聯合包裹、美國總統輪船公司等等進入中國,告訴我們國際快遞業應該如何進行;馬士基、德國郵政、日本通用、新加坡海王等等企業進入中國,告訴我們如何來運作港口物流,如何來運作進出口物流,如何來運作供應鏈設計;美國普洛斯等外資進入中國,告訴我們如何運作物流地產;國際采購聯盟,美國、日本、歐洲的物流協會,告訴我們如何運作物流的行業組織,如何去運作物流知識的普及,如何去運作物流的標準等等。
應該這樣講,這些外資進入到中國以后,他們不僅僅給了我們一種理念,給了我們一種模式,也使我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術,幫助我們引進了資金和人才。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在座的好多國有和民營物流企業的成長和外資的進入有很大的關系。但我們必須堅信這樣一種觀念: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其結局是加快我們民族物流企業的興起,在某些方面要超過外資在中國的企業價值。
第三次飛躍是2006年的“十一五”規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現代物流業寫進我們的五年計劃,專門有一節叫“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這么一段文字明確了中國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在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總理把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放到第一位。2007年的統計表明,我們全社會的物流總額達到75.2萬億人民幣,我們的社會物流總費用是4.54萬億,和GDP的比率是18.4%。物流增加值是1.7萬億人民幣,占第三產業的17.6%,占GDP的6.9%。正是我們確立了這樣的一個產業,我們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個較快的發展。根據“十一五”計劃,國家發改委組織了專家,制定了2008年至2015年全國物流發展的專項規劃,這個規劃基本修訂完畢,準備上報國務院審批,也就是說我們物流業也將出臺一個專項規劃,這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我講,我們物流業從1978年以來,經歷過三次飛躍,這三次大的飛躍是非常重要的。
三道門檻
今后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重點要解決什么問題呢?我認為有三道門檻。第一道門檻是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我一直認為,中國的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非常迫切,而且正當其時,我們如果再不起步的話就晚了。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講的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同步發展,制造業第一步解決后勤的社會化,第二步解決服務業的專業化,第二產業內的服務業從制造業中加以分離。這個分離非常重要,當然分離也非常困難。服務業要從制造業中分離,物流業首先要從制造業突破。原來我們認為在“十一五”期間物流總成本在GDP的比率能夠下降兩個百分點。但是2001年物流總成本和GDP的比率是18.8%,我們花了六年時間,到2007年底,這個比率仍是18.4%,就是說只下降了0.4個百分點。那么這里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太高,工業品的物流總額占了我們全社會的物流總額的87.8%,很多的物流成本是在工業制造企業產生的。那么制造企業本身來運作物流和外包給第三方來運作物流,這個物流成本是絕對不一樣的。所以現在中國99%的中小企業不應以自營物流為主,應該是以外包為主。那么這樣一種模式,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也需要中國制造企業的領導人的理念轉換。從傳統物流到供應鏈物流這個過程美國制造業花了50年的時間,中國不能花那么長時間,所以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給中國的物流業的發展設置了一個非常大的瓶頸,也是必須闖過去的關口。
第二道門檻是物流服務商的優化組合。中國的物流公司成立比較晚,不少物流公司是從那些運輸公司、倉儲公司等等轉軌過來的。應該來說我們的物流企業還比較年輕。兩年前我講過,國有、民營,外資物流公司三足鼎立,但從2006年開始,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改變。中國將進入通過并購整合的時期,在三類物流公司中,以運輸為主的物流公司利潤率最低;以倉儲為主的物流公司利潤要比運輸為主的公司高一倍;綜合型的物流公司的利潤率要比以運輸為主的公司高兩倍。這里有個關鍵的東西,第一個我們的物流公司規模還比較小,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物流公司功能不全,一體化運作能力弱,特別是供應鏈設計,進行流程再造,我們絕大部分物流公司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第二個關口就是我們的物流服務商本身怎樣做能使產業提升。我們物流業是先進的,但實際上好多物流公司是落后的,運作不合格。我們物流本身也有一個企業提升和產業提升的問題,有一個整合的問題。現在外資在加緊整合,國有物流公司也在加緊整合,民營也在加緊整合。我希望這個整合能夠加快進度,經過幾年的整合在全國真正形成有上百個在國內或者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物流公司。當然,物流業的基礎是中小物流企業,所有的行業,都是由大中小企業集合的,必須有一個合理的企業結構比例。
第三道門檻是體制性約束。目前來講整個中國的體制性約束還非常厲害,比如說物流資源,很多東西進不到市場,還是壟斷性的,物流市場市場化程度低;現代物流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復合型的產業,而很多部門還沒形成一個合力,組織化程度也比較低。所以這種體制性的約束,目前來講也是影響中國物流發展的一個非常大的關口。
三大戰略
第一,點線面結合的空間布局戰略。我一直參與了全國物流專項規劃的制定。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空間布局,物流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物流運行主體系統、物流信息系統,以及物流基礎設施系統。物流不能以行政區劃來發展,要按照經濟區域來發展。我們規劃九大物流區,還規劃一級節點物流城市、二級節點物流城市和三級節點物流城市,每個城市里面我們要求有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級集合,這些都需要一個總體的空間布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布局規劃戰略思想。
第二,超越式發展戰略。我們知道美國的物流發展到現在的水平用了100多年的時間。那么中國的物流發展是不是要經過100年才能達到美國這樣的水平呢?我想大可不必。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我們的政府提出了中國物流超越式發展戰略。超越式發展戰略,就是我們不要花外國那么長的時間。并不是說中國物流發展可以違背一些經濟規律,而是說可以超越某些發展階段。在歷史上,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有一些超越發展的例子。那么中國的物流發展也應該是可以的,中國的經濟是非常不平衡的,東部、中部、西部包括不同的行業,情況都完全不一樣。這種情況下,有的可以超越,有的不可以超越,有的可以快點,有的不可以太快,但總體上我們必須是超越式發展。比如說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春季南方的冰雪災害,是對我們民族的一個考驗,同樣是對我們年輕的物流業的考驗。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應急物流系統怎么構建?中國的能源,從石油來講,50%要靠進口,中國90%的能源依靠煤,能源的物流系統怎么構建?糧食的散糧物流系統怎么建?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鬧糧荒,糧價在上漲,怎么辦?很多方方面面,我們不可能按部就班的那樣走,我們必須實行超越式發展。
第三,借鑒外國經驗與中國特色戰略。經濟的全球化,使國外的經驗對我們非常重要。第一是學習外國,引進先進經驗。日本也好,美國也好,德國也好,很多地方我們都要學。第二就是要根據中國的情況,加以消化,加以吸收,再加以創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中國的模式,中國也是搞市場經濟,但中國在創新市場經濟。所以現在好多發展中國家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模式非常實用。那么中國的物流也是一樣,我一直主張不僅僅是從理論上,而是從物流的實踐上,要去總結中國的經驗。在坐的好多企業家實際上是在為中國的物流事業做貢獻。為什么?因為他們包括我們搞物流研究的人,他們的經驗,寫的教材,都是從我們物流企業和企業物流的實際經驗總結出來的。我很同意一些日本專家和我說的話:為什么我們亞洲人都要跑到美國去參會呢,我們承認歐美物流好多方面是處在世界前列。但我們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物流理論和物流創新也很多,為什么歐美不來亞洲學習呢。現在可能不行,但到一定的時候,我們的確可以。歐美的經驗、亞洲的經驗可以融合。所以從發展戰略來講,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做好,還要看得遠一點。